历史教学的趣味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的趣味导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新课导入也是这样。
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其中,历史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导语虽短,其意却深,一段简短而成功的导语,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采用复习法。
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创新导语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就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趣味导入法,愿与各位同仁商讨。
一、诗词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刻意营造与当时的历史情景吻合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学习《红军的长征》一课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断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在朗读之余,不但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了解,而且也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歌谣导入法
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一些相关歌谣导入,能够使学生在盎然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我讲《义和团运动》一课时,用歌谣“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导入。
三、对联导入法
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用对联,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为突出主题架桥铺路。
如:讲授国统区人民的困苦生活时,引用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巧妙设疑,引出国统区人民生活的背景──缺衣(一),少食(十)。
我在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节时,引用一幅对联:“五十年枷锁一旦废除,咱们翻身作主人;无数年压迫从此解放,工人齐心忙生产。
”不尽是时代特色,而且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
四、时事导入
时事,就是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报上刊登的新闻。
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包括新闻)导入,不仅赋予“古”以时代感和亲切感,而且会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
“今”与“古”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例如,香港的顺利回归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我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就很恰当地把香港问题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
说:“同学们,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回归祖国。
大家都很想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
今天香港地区不仅包括香港本岛,还包括新界。
新界的面积比香港岛还要大得多,它是在1898年被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走的,我们学完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课后,大家就会明白香港的由来了。
”
要想运用好时事导入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用心观察、积累,善于捕捉新鲜信息,善于联想,而且还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追求、兴趣爱好、热门话题等等。
五、历史乡情导入
家乡是学生生息养育的地方,一提起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学生虽未必耳熟能详,但都会倍感亲切,所以,用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激发乡情,导入新课,入情入理,很能引起学生兴趣。
例如:“九·一八”事变,设计这样的语言:“同学们都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
’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
”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
”随后,引入课题。
例如,将《中法战争》,采用战士木雕“番鬼托梁”导入新课。
原来广西民间建房时有个民俗,就是雕刻一个木鬼,放在屋梁之下,自从法国侵略中国西南地区,当地人民痛恨侵略者,于是就在建屋时雕刻一个法国鬼子的形象置于梁下,叫做“番鬼托梁”。
教师边展示边解说,自然导入新课,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祖辈爱憎分明的情感。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无论选用何种导入法,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具有明确的目的。
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兵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兴趣为前提。
导语要遵循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
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景,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符合实际。
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4)、避免演独角戏。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5)、要掌握好时间。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至4分钟为宜。
所以导入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如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有位教师只用了一句导言:“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主要内容是什么?”话虽短,也能起到良好的导入效果。
(6)、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中学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因势利导,教中趣导,由乐趣激发志趣,变学生被动为主动的求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一定会使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五、六、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