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Maillard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_金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COOH
H2N
NH2
天冬酰胺
O COOH
O O
O
+ R
O
OH 葡萄糖
-H2O H2N
N Schiff 碱
R OH
-CO2
H2N
N
R
H OH
唑 烷 -5- 酮 中 间 产 物
-CO2 O
O H2N
N +
H2N R
OH
O
亚 甲 胺 叶 立 德 (I)
H2N
N
R
+
OH
亚 甲 胺 叶 立 德 (II )
172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年第 9 期
茎大小、机械损伤、贮藏条件及光照等[13]。 糖苷生 物碱除了影响食用和加工品质外, 还与马铃薯的 育种、栽培和储藏有密切关系。
波 兰 布 雷 斯 劳 农 业 大 学 的 Tajner -Czopek 等 [14] 在 2005—2008 年 间 对 马 铃 薯 加 工 过 程 ( 去 皮、预热、切分、热烫、油炸)中糖苷生物碱含量的 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削皮可除去原料中大 于 50%的糖苷生物碱, 经历整个加工过程后薯条 中留有 3%~8%的总糖苷生物碱。 在法式炸薯条的 加工过程中,α-茄碱和 α-卡茄碱的比例也会发生 一些变化,前者的相对损失多,二者的比例变化范 围可达(1∶2)~(1∶4)。 Friedman 报道[15],薯条油炸后 可有效降低糖苷生物碱的含量, 但在 150 ℃下没 有作用, 到 170 ℃时糖苷生物碱含量开始显著下 降,在 210 ℃,10 min 可降低 40%的糖苷生物碱含 量。 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工作均没有与 AA 相联系, 然 而 其 提 示 马 铃 薯 糖 苷 生 物 碱 (SGA) 在 油 炸 过 程 (170~210 ℃)中含量的显著下降,可能与此过程中 丙烯酰胺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前期对马铃薯糖 苷生物碱与其制品中高丙烯酰胺含量的关联性进 行了初步研究, 证实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糖苷 生物碱对丙烯酰胺形成的促进作用, 具体作用机 制和途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 11 卷 第 9 期
食品中 Maillard 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
171
认为, 油脂高温氧化产生的丙烯醛也会生成丙烯 酰胺[6-8]。现有的研究对于丙烯酰胺是典型 Maillard 反应条件[高温(120 ℃)、低湿(水分≤5%)]下的伴
生产物给予了良好的数据支撑。 迄今,尚未见从常 温(或低温)加工的液态(或高湿)食品中检出丙烯 酰胺的研究报道。
2 食源性丙烯酰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及 体内毒性评价
除了吸烟以外, 人类的丙毒暴露主要来自膳 食,即来源于富含淀粉的热加工食品[16]。FAO/WHO 食 品 添 加 剂 联 合 专 家 委 员 会 (JECFA) 组 织 了 全 球 范围的丙烯酰胺来源调查, 证实丙毒危害最大的 领域为油炸薯类制品, 其次为咖啡和谷物早餐食 品。 2007 年 4 月,JECFA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食 品污染物会议, 已将制定 AA 的限量标准列入议 程, 首先限量的将是人类丙毒暴露量最大的油炸 薯类制品和谷物早餐食品[17]。
对世界上 17 个国家丙烯酰胺摄入水平 的 评 估 结 果 显 示 , 一 般 人 群 平 均 日 摄 入 量 为 0.3~2.0 μg/kg bw,90~97.5 百分位数的高消费人群日摄入 量 为 0.6~3.5 μg/kg bw,99 百 分 位 数 的 高 消 费 人 群日摄入量为 5.1 μg/kg bw。 按体重计,儿童丙烯 酰胺的摄入量为成人的 2~3 倍,且由于儿童的肝、
应是一把双刃剑, 若反应过程控制不当, 极易产 生有毒、有害物质。 在化学成分对食品加工过程产 品安全性影响方面, 研究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典 型的 Maillard 反应上。 该反应是羰基化合物(主要 为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等)之间 的复杂反应, 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一种必然的化学 反应过程,产生了包括类黑精、还原酮、杂环化合 物等复杂产物, 它们既是食品诱人色泽和浓郁芳 香等各种风味的主要来源, 也形成了一些对人体 健康存在危害的化学污染物。
H2O
O
H2N
-NH3 NH2
3- 氨 基 丙 酰 胺
+
O
R
N
源自文库
R
H
H
O
脱羧 Amadori 产物
O
H2N 丙烯酰胺
OH
图 1 热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天冬酰胺途径 Fig.1 Pathway of acrylamide formation in heat-processing food
然而, 上述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 “油炸马铃薯制品的高丙烯酰胺含量”, 即在完全 相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条件下, 以马铃薯为原料 的油炸薯类制品所含的丙烯酰胺远高于其它淀粉 质原料(如甘薯、木薯、芋头等)制品,其含量水平 相差数倍乃至数十倍。 在上述淀粉质原料的鲜品 中,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天冬酰胺和还原糖)含 量分别以 mg/kg 和 g/kg 级的水平存在。 随着脱水 过程的进行, 达到 Maillard 反应所需的低湿条件 (水分含量≤5%)时,底物的相对含量上升了近 20 倍,达到万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数量级,相对于其 产物丙烯酰胺的含量(μg/kg mg/kg)而言,基本不 构成底物限制。 马铃薯以外的其它薯类原料,特别 是 甘 薯 ,其 还 原 糖 含 量 (25.4~83.1 g/kg 鲜 重[9]) 和 天冬酰胺含量(3 200~4 500 mg/kg 鲜重[10])均 远 远
马 铃 薯 ( 学 名 Solanum tuberosum) 为 茄 科 植 物,其植株和块茎中普遍含有有毒、有异味的糖苷 生物碱 (成熟马铃薯块茎中的糖苷生物碱含量一 般在 30~100 mg/kg)。 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 是一类含氮的类固醇基与糖基通过 3-O-糖苷键 所组成的甾类化合物,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 分布于茄科和百合科中。 糖苷生物碱在马铃薯块 茎中的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含量与多种因 素有关,如品种、土壤、气候、肥料、采收成熟度、块
丙 烯 酰 胺 (Acrylamide,俗 称 丙 毒 )是 Maillard 反应伴生的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的典型案 例。 现有的研究认可的丙烯酰胺形成途径主要有 2 条, 即与美拉德反应相关联的天冬酰胺途径及 与油脂氧化相关联的丙烯醛途径。 有关丙烯酰胺 在 Maillard 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机制是由英国 Leeds 大 学 的 Mottram 和 瑞 士 雀 巢 研 发 中 心 Stadler 等人 提 [2-3] 出的,且主 要 是 从 模 式 反 应 体 系 中得到。 他们认为天冬酰胺和还原糖在高温加热 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反应生成丙烯酰胺,即 “天冬酰胺途径”(如图 1 所示), 且丙烯酰胺在温 度高达 120 ℃时才产生,到 170 ℃时达到最高量, 随后下降;温度 185 ℃以上则检测不到丙烯酰胺。 Yaylayan 等[4]报 道 了 天 冬 酰 胺 和 还 原 糖 是 美 拉 德 反应中丙烯酰胺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 Zyzak 等[5] 通过同位素(15N 和 13C)示踪,证明 AA 分子中的氮 原子和碳原子均来源于天冬酰胺。 另一些研究则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化学危害物; 形成机理; 控制技术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1)09-0170-06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危害物, 通常是 食品产业中长期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 与人类多 种慢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是全人类需 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由于人们对常规加工过程具 有较高的认同度, 所以很多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 的危害物被长期忽视。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蛋 白、高油脂食品消费比重越来越大,曾经被忽视的 食品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彰显其危害效应。 根据美 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预计 2011 年在美国食源 性疾病中仅有 20%来自于致病菌等常规食源性危 害物, 而 80%则来自于加工过程或者环境变化产 生的危害物,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物种等导致 的危害[1]。 本文重点阐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Maillard 反应伴生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的研 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3 Maillard 反应伴生的其它化学污染物
在美拉德反应的最终阶段, 初级和中级反应 阶段形成的众多活性中间体, 如葡萄糖酮醛、3DG、3,4-二 DG、HMF、 还原酮类、 不饱和醛亚胺 等,又可继续与氨基酸反应,最终都生成类黑精。 此阶段反应相当复杂, 包括醇醛缩合、醛氨聚合、 环化合反应等, 其反应机制尚不清楚。 除类黑精 外,此阶段还会生成一系列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体。 生成的黑色素无特定的结构, 是相对分子质量相 当高的含氮、含氧化合物,有着各种各样的构成单 位 , 如 C18H27O12N、C19H30O16N3、C17H19O9N 等 。 1984 年,Pongor 首次将这类物质 命 名 为 糖 基 化 终 末 产 物 (AGEs),这 些 产 物 大 多 带 有 棕 黄 色 荧 光 ,具 有
高于马铃薯【注:据文献报道,天冬酰胺在马铃薯 中的含量最高可达 939 mg/kg[11]);而加工薯片要求 马 铃 薯 块 茎 的 还 原 糖 含 量 低 于 鲜 重 的 0.3%, 加 工薯条要求不超过 0.4%[12]】,然 而 ,在 相 同 的 预 处 理和热加工条件下, 甘薯制品中 AA 的含量却远 低于马铃薯制品(p<0.001)。
食品中 Maillard 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 与控制技术研究
金 成 章 宇 陆柏益 张 英 *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 杭州 310058)
摘要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危害物,通常是食品产业中长期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与人类多种慢性疾病 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全人类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本文重点阐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Maillard 反应伴生危 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的危害更大。 人群 AA 的主要膳食来源为炸薯条 (16%~30%)、 炸薯片 (6%~46%)、咖 啡 (13%~39%)、饼 干 (10%~20%)、 面包(10%~30%)。 JECFA 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 认 为 人 类 的 平 均 摄 入 量 大 致 为 1 μg/kg bw/d,而 高消费者大致为 4 μg/kg bw/d, 其中包括儿童[18]。 可见, 各类食品中油炸马铃薯制品是丙烯酰胺危 害的高风险领域,且儿童为高风险群体。
1 热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机制研究
Maillard 反应是食品加工过程中重要的反应 之一,在食品烘焙、咖啡加工、肉类加工、香精生 产、制酒和酿造等领域广泛应用。 然而,Maillard 反
收稿日期: 2011-10-23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009BADB9B07);
国 家 “973” 计 划 项 目 (2012CB720806); 浙 江 省 竹 产 业 创 新 团 队 项 目 (2009R50030) 作者简介: 金成,男,1988 年出生,博士生 通信作者: 张英
DOI:10.16429/j.1009-7848.2011.09.009
第 11 卷 第 9 期 2 0 1 1 年 12 月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1 No. 9 Dec. 2 0 1 1
国 际 癌 症 研 究 机 构 (IARC)将 丙 烯 酰 胺 列 入 2A 组“人类可能的致癌物”,其致癌性并不是直接 体现出来的。 膳食中存在的丙烯酰胺仅是一种准 致癌物,摄入体内后,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 的代 谢发生环氧化,形成强致癌活性的环氧丙酰胺。 动 物试验表明, 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在实验大鼠 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包括血液、肝脏、肌肉、脑、脾、 睾丸、心脏、肾等。 近期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环氧 丙酰胺能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中, 且环氧丙酰胺还有可能结合到胎儿的 DNA 中,严 重威胁人类健康。 丙烯酰胺的体内代谢途径(包括 产毒和脱毒)如图 2 所示。 对食源性丙烯酰胺的体 内毒性进行研究, 是综合评估人类丙毒风险的重 要基础性工作。 然而,丙烯酰胺的体内代谢产物十 分复杂,必须借助高技术手段才能展开研究。 例如 通过建立丙烯酰胺、 环氧丙酰胺及其各生物标志 物和代谢产物的同步定量检测方法, 为食源性丙 烯酰胺体内致癌作用及其综合风险的评估提供基 础性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