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是工程的技术哲学还是人文的技术哲学, 无论是工程的技术哲学还是人文的技术哲学 都是将技术看作社会(或文化 或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 都是将技术看作社会 或文化 大系统中的一个 子系统来对之进行系统的哲学考察。 子系统来对之进行系统的哲学考察。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哲学家E·卡普及其 代表作《技术哲学纲要———用新的观点考 察文化的产生史》现在被学术界公认为技术 现在被学术界公认为技术 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作,迄今已有 迄今已有126 年的历 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作 迄今已有 史。
四、技术创新的理解及其实现
1、概念 、 熊彼特开启了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先河。 熊彼特开启了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先河。 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年 生产函数的变历, “生产函数的变历,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无限 小的步骤的” 小的步骤的”。 包括了五个内容: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新的 包括了五个内容: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 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掠取或控制原材 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 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实现任何一 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 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广义的技术概念
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学者更倾向于广义技术定义。 埃吕尔的定义: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在一切 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获得的(就给定的发展 阶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从根本上找到了众多领域不同技术形态的内在统一 性,抽取出了各种技术形态之间的共性,涵盖了包 括自然技术在内的所有技术形态,具有内在的逻辑 自洽性。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科学社 会的建构主义纲领在技术发展 问题上的拓展延伸
在技术发展问题上, 在技术发展问题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一开始就反 对传统的技术决定论观点。 对传统的技术决定论观点。 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把技术视为引起社会变迁的独立 技术决定论的观点, 变量,并将技术进步看成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 变量,并将技术进步看成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克服了在技术与社会研究方面 传统的欠缺,打开了所谓的技术黑箱, 传统的欠缺,打开了所谓的技术黑箱,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被誉为新技术社会学。 效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被誉为新技术社会学。
第六讲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技术哲学 技术的概念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技术创新的理解及其实现
一、技术哲学简介
1、定义 、 研究技术的哲学理论。以技术为研究对 象,是对哲学的技术思考。1877年德国卡普 (E.Kapp)出版《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被 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奠基人。
2、技术哲学的二个传统
C·米查姆认为:“技术哲学可以意味着十分不同的 ·米查姆认为 “ 两种事务。 技术’作主语的所有格、 两种事务。当‘技术’作主语的所有格、表示它是 主体或作用者时,技术哲学就是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 主体或作用者时 技术哲学就是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 精心创立的一种技术的哲学。当‘技术’作宾语的 精心创立的一种技术的哲学。 技术’ 所有格、表示被论及的宾语时,技术哲学就是哲学家 所有格、表示被论及的宾语时 技术哲学就是哲学家 认真把技术当作系统反思的主体的一种努力尝试。 认真把技术当作系统反思的主体的一种努力尝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的技术哲学”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 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
技术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结构嵌套交错, 外延宽泛,难于归纳和概括,认识上的分岐 与争论不可避免。 这一方面反映了技术现象本身的性、技术概 论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外延的宽泛性;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人们对技术现象的认尚处在初级 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狭义的技术概念
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学者多持狭义的技术定义。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领先自然规律和自 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 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把技术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不超出 人工自然。
二、技术的概念
1、技术定义在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技术是什么?这是一个技术哲学基础的元理论问题, 技术是什么?这是一个技术哲学基础的元理论问题, 是建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 是建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划分技术 哲学流派的主要依据,技术划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哲学流派的主要依据,技术划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是形成技术哲学范式与学术流派的基础和核心, 是形成技术哲学范式与学术流派的基础和核心,直接 决定着技术哲学研究的走向、目标和内容, 决定着技术哲学研究的走向、目标和内容,影响着研 究路径方法的选择。 究路径方法的选择。
技术定义的历史演变
1、19世纪以前以“艺术”为中心的技术概 念: ——技术文化的渊源 二、 以“应用科学”为中心的技术概念: — — 应用科学文化 三、 以“工程研究”为核心的技术概念体 系: ——工程科学文化
2、技术的社会建构 、
什么是技术? 什么是技术?大家很容易想到各式各样的器 工具、工业设备。 械、工具、工业设备。 传统上认为技术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 传统上认为技术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而 工具和手段总是一个中性的东西。 工具和手段总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在我们国 技术中立论是非常有市场的。 家,技术中立论是非常有市场的。 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看法认为, 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看法认为,技术是世 界的构成方式。 界的构成方式。这与通常流行的技术观有根 本的不同。 本的不同。
技术价值负荷论分析
技术人负荷论者看到了技术所包含的特殊价 值指向,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 值指向,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技术的价 值指向是否因人、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值指向是否因人、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具体 技术形戊所负荷的价值是否是单一的、 技术形戊所负荷的价值是否是单一的、凝固 不变的?如果它是单一或不变的, 不变的?如果它是单一或不变的,那么如何 理解不同人对同一技术形态所负荷价值的不 同表述?如果它不是单一或不变的, 同表述?如果它不是单一或不变的,那么如 何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所负荷的价值结构? 何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所负荷的价值结构?
三、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1、技术发展的四动力 、 新目的与旧技术形态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 的根本动力 社会竞争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社会动力 科学研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不竭之源 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是技术进步的内驱动 力
2、外推内驱是技术发展动力的基本模式 、 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告诉我们, 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有将技 术发展动力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充分的结合起 来,才能循着其内在联系路径和相互作的机 制,推动着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世界结构的变 迁。
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联系,是以技术成 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联系, 果和商业化为目的, 果和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 活动和过程。 活动和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 程和结果。 程和结果。 20世纪 年代之后的技术创新活动表明,多数技术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技术创新活动表明 世纪 年代之后的技术创新活动表明, 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 术创业型企业, 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 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科学社会学,始于20世纪 年代,1939年贝尔纳 科学社会学,始于 世纪30年代, 年贝尔纳 世纪 年代 科学的社会功能》, 》,1938年默顿的《十七世纪 年默顿的《 的《科学的社会功能》, 年默顿的 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奠定了科学社会学的基 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奠定了科学社会学的基 此后的30多年的发展过程 多年的发展过程, 础。此后的 多年的发展过程,科学社会学派将科 学看成是具有独立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 学看成是具有独立精神气质的社会体制。 20世纪 年代末,科学社会学转向科学知识社会学, 世纪70年代末 世纪 年代末,科学社会学转向科学知识社会学, 成为科学社会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研究纲领之一, 成为科学社会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研究纲领之一, 科学知识社会学直接触及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对知识和科学的基本信念, 对知识和科学的基本信念,其建构主义立场也在当 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建构主义的三个典型观点
第一, 第一,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 传统的科学观。 传统的科学观。 第二,采取相对主义立场, 第二,采取相对主义立场,强调科学问题的 解决方案是弱决定的, 解决方案是弱决定的,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 界在限定科学知识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界在限定科学知识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第三, 第三,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看成是 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 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被看成是受社会因素 影响的。 影响的。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源于20世纪 年代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源于 世纪70年代,在 世纪 年代, 西欧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西欧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是科学社会学的“建构主义” 是科学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纲领的直接产 物。
3、技术的中立性之争 、
技术中立性问题的发生更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 技术中立性问题的发生更早, 界大战以后西方人文主义者对技术负效应的反思活 动。 技术的功能与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然后, 技术的功能与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然后,技术 中是否渗透创建者及其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是否渗透创建者及其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或者 说技术形戊中是否隐含着独立于创建者或使用者的 独特价值指向等问题,直到现代才为人们所关注。 独特价值指向等问题,直到现代才为人们所关注。 这就是技术中立性问题。 这就是技术中立性问题。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常被称为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social costructivism),其 其 经验研究纲领则被称为“建构主义纲领” 经验研究纲领则被称为“建构主义纲领”, 社会建构论者通过复活相对主义的古老立场, 社会建构论者通过复活相对主义的古老立场, 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世纪80年代起 自20世纪 年代起,建构主义思潮开始成为 世纪 年代起, 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论,至今盛行不衰。 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论,至今盛行不衰。
2、创新主体之争 、
科学家、 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 用: 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出者 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 突破的关键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 企业家是技Fra Baidu bibliotek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活动 的组织者。 的组织者。
正是基于对科学家、 正是基于对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 创新活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创新活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国内外都十分 推崇产、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 推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因 为在科学技术与生产经营专业分工日趋精细 的现代社会,技术创新很难独立完成。 的现代社会,技术创新很难独立完成。这一 组织模式的运行, 组织模式的运行,是适合时代特点的最佳组 织形式。 织形式。
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二种观点: 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二种观点: 技术价值中立论 技术价值负荷论
技术价值中立论分析
技术价值中立论者往往从狭义技术观念出发, 技术价值中立论者往往从狭义技术观念出发, 采取孤立、静止的分析方法, 采取孤立、静止的分析方法,割裂目的与手 技术与社会的天然联系, 段、技术与社会的天然联系,他们把人工特 技术形态从流程技术形态中分离出现, 技术形态从流程技术形态中分离出现,把主 体从技术系统中剔除出去, 体从技术系统中剔除出去,无视技术活动中 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内在的历史联系。 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内在的历史联系。因 对技术价值问题的说明不全面、不深刻。 此,对技术价值问题的说明不全面、不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