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福安市实验幼儿园郑景

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心理特点,探究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措施。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婴儿期,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来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容易破裂。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既可以提供儿童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收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到小学以后,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

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团结协作、助人、谦让,这些都会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

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三、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1、教师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再次,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起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同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