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二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二则)
一、课时安排:2节课
二、教学目标: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2、了解曾国藩及《曾
国藩家书》的一些情况;3、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
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
实意义。

五、教学内容: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
一、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
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东拼西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曾国藩家书》介绍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三、内容述评
(一)、学生自读课文和注释,初步了解家书的内容。

1、意译这两则家书。

2、各抒己见:
(1)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2)两则家书是分别写给两个儿子的,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3)从信中看父爱体现在那里?
(4)信中有哪些哲理性的句子?
(5)信中有没有曾国藩自责的内容?
(二)理解这两封家书
1、字谕纪鸿儿
【原文】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尔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

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手谕。

父涤生字九月二十九夜在江西抚州门外
【译文】
家中人来营中的,多称赞你举止大方,我为之稍感欣慰。

大凡人们多希望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做大官,只希望做个读书明理的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处安乐中,可处俭约中。

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二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场气习,饮食起居,仍遵守寒素家风,极为俭朴也行,稍之丰盛也行,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

大凡做官人家,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到俭朴就难。

你年纪还幼小,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

无论大户人家、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骄奢倦怠,没有不败落的。

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失高曾祖父以来相传习的家风。

我父我叔,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大凡富贵功名,都有命运注定,一半由于人力,一半由于天命。

唯有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我有志学做圣贤,小时少了居家恭敬的功夫,所以至今仍不免偶尔有戏谑言语和戏谑行为。

你应举止端庄,话不妄说,那是进入道德的基础。

手谕。

父涤生字九月二十九夜在江西抚州门外
唐浩明评点:
这封信文字虽短,然内容丰富,情意真挚,用语浅直,倾注了曾氏疼子爱子的一片慈父之心。

笔者以为,此信可称得上曾氏上千封家信中最堪铭记传诵的一篇。

曾氏的小儿子纪鸿此时年方九岁。

曾氏在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直到三十八岁才生纪鸿,对这个儿子他自然极为疼爱。

曾氏以一种较为少有的温婉语气,给九岁小儿子单独写了这样一封信,谆谆告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气息,保持寒素家风;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以此培养勤奋的习惯。

曾氏希望儿子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因为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

并以举止端庄、不说妄语作为培养德行的基础。

曾氏此信的特点是不仅讲明道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极平易简单的,不难做到,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君子”靠拢。

以极具操作性的简易行为去实现崇高远大的目标,曾氏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此信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信中“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来广为传诵在士人之间。

自己身为大官,却不愿儿子做大官。

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
原文
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拟由铅山入闽,进捣崇安,已拜疏矣。

光泽之贼,窜扰江西,连陷沪溪、金溪、安仁三县,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张凯章往剿。

十五日余亦回驻弋阳,等安仁破灭后,余乃由沙溪云际关入闽也。

(课文已省此段)
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余阅之欣慰。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铿,耐人百读不厌。

余所未钞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柳子厚之五古,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声调亦清越异常。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锻诗来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

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

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

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

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

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换,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

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

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

凡作一事,无论大小易难,皆宜有始有终。

作字时先求国匀,次求敏捷。

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

将来以之为学则手钞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续,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

--三者皆足以弥吾之缺憾矣。

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

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

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


阴难得,一刻干金!
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

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弋阳军中
一、字谕纪鸿儿
曾国藩与儿子的家书,没有高深难测的空洞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严词峻语,他是在点滴的学问商讨中,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鼓励其上进,教给他们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殷切嘱咐纪鸿修身齐家、读书做人之理:读书是为了做“明理之君子”,不为升官发财;“勤苦俭约”是持家之本。

他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于懒惰”。

作为权绾四省、位列三公的清廷重臣,曾国藩教育子女能够做到“爱之以其道”,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今天为人父为人母着借鉴、学习。

同样可贵的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缺陷勇于承认,在子女面前不遮丑,这也正是教育子女严谨做人的好材料。

全文教子读书做人,语气切实中肯,句句语重心长,读后令人感慨至深,回味无穷。

二、字谕纪泽儿
曾国藩教子有方。

他对子女读书、做人的训导,要求十分严格。

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视是身教重于言教。

这封家信督促纪泽习文作诗,不放空言,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研究、讨论的姿态对儿子进行指导。

曾国藩认为:“盖有字句之诗,人赖也;无字句之诗,天赖也。

解此者,能使天赖人赖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深得传统诗学之精髓,表现出极高的诗学修养。

曾国藩在信中讲述自己生平三耻:对天文算学的无知;做事治业的有始无终;写字迟钝而不适于用。

其实,曾国藩的能力和文书比一般人都高明,讲述自己的“三耻”,是希望儿子能弥补自己的缺憾,用这种方法激励儿子奋发上进,同时,严于律己,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曾纪泽后来在经史、诗文、书画、地理、天文、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父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

五、讨论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学习《曾国藩家书》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摘录评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

但是,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

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

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

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书,在历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视。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

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