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氧化还原
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第四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成土过程
三、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移动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了解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 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
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
二、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复合胶体的构造。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二、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性能的类型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教学要求: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
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了解土壤胶体的结构。
三、基本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 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 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 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 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
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
四、土壤缓冲性能:缓冲性能的概念及其机制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第二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
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
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
11
微量元素肥料
2
2
12
复合肥料
2
2
13
有机肥料
5
3
8
合计
40
12
52
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
绪 论
教学内容:
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
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
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
作用
第一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二、最小养分律
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
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
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第四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动态
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第五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
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
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数
(章节)
授课
实验
合计
1Fra Baidu bibliotek
绪论
2
2
2
土壤水分、仝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2
2
3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1
1
4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3
3
5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3
3
6
土壤管理
5
4
7
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3
3
6
8
氮肥
3
2
5
9
磷肥
3
2
5
10
钾肥
3
2
5
第五章 土壤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培肥
、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第二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及评价的内容
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和原则,评价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要求:掌握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 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源与开发利用。了解土壤资源评价的依 据、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
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二、必需元素的分组
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第二节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二、土壤区域性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成土因素与过程;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 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了解土壤分类的方 法。
实验五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学时)
野外观察2个以上的土壤剖面, 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肥力特点等内部性状在外部形态的反映。 描述各层次的形态特征。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
教学要点:掌握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 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 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
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第七章氮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
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 科。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 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 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 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 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 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 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 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 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第四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成土过程
三、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移动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了解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 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
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
二、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复合胶体的构造。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二、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性能的类型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教学要求: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
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了解土壤胶体的结构。
三、基本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 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 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 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 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
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
四、土壤缓冲性能:缓冲性能的概念及其机制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第二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
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
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
11
微量元素肥料
2
2
12
复合肥料
2
2
13
有机肥料
5
3
8
合计
40
12
52
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
绪 论
教学内容:
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
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
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
作用
第一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二、最小养分律
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
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
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第四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动态
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第五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
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
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数
(章节)
授课
实验
合计
1Fra Baidu bibliotek
绪论
2
2
2
土壤水分、仝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2
2
3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1
1
4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3
3
5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3
3
6
土壤管理
5
4
7
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3
3
6
8
氮肥
3
2
5
9
磷肥
3
2
5
10
钾肥
3
2
5
第五章 土壤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培肥
、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第二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及评价的内容
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和原则,评价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要求:掌握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 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源与开发利用。了解土壤资源评价的依 据、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
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二、必需元素的分组
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第二节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二、土壤区域性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成土因素与过程; 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 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了解土壤分类的方 法。
实验五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学时)
野外观察2个以上的土壤剖面, 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肥力特点等内部性状在外部形态的反映。 描述各层次的形态特征。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
教学要点:掌握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 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 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
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第七章氮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
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 科。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 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 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 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 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 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 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 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 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