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木农林,文以立焉
巍巍玉苍,桃李盎然,水木农林,君子之风。
“纳百川之流成大海,同千古之典显文才。”校园文化建设应兼容文学艺术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学子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人文走廊与生态走廊,纵向贯穿浙江农林大学,串起了校园的文学艺术和生态文明的精华。
步入浙江农林大学的人文走廊,时沐清雅之风。
蓝天白云之下,校训石直立。郁郁农林之心,苍松翠柏之间,仿佛有校训之音入耳,字字铿锵:“凡吾校师生定当:修身养德,学做真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师法自然,恪守真实。学精业勤,敬畏为基;乐群笃行,敬仰为怀;经世致用,敬崇为宗。”沉沉的训言寄托了学校对师生殷切的希冀与期盼。
木化石是一位一亿五千万岁的老者,身披人与自然和谐文化之流源,置于天地,观化世态,古来几多变迁,他以亢傲之态立于巍然农大,益彰我校之庄穆严谨。
五舟广场,五舟并进、奋发向上,千船竞渡、百舸争流,它们是莘莘学子胸怀,遨游学海,驶向知识的彼岸。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九曲木桥,天籁之音,东湖湖畔,鹿鸣之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呦呦之音,传至彼岸,院士林里,香樟、银杏、九龙桂花怀德而立,乃历年来校院士亲植树木所辟,鼓励了一代代师生以院士为榜样,笃定信念、志存高远,崇尚科学、敢于创新,淡泊名利、严谨治学。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浙江农林大学的建筑当成一首清婉悠扬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悠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其外形如开卷,顶部呈无限上升之螺旋形状,庄重沉稳、并蓄内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校史馆是一面校史的镜子,全面展示学校艰苦创业、跨越发展的办学历程和发展,其实物、文字、图片、音像无不触动莘莘学子的感恩之心。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见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潮流。生态文化带来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人们的世界观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逐渐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慢慢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代替了人类统治自然地价值观。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者之一,校园文化也必然存在自身的生态。校园里生态走廊自成一格,良好的建筑布局与风格,绿化美化是无声的育人载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其中的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富有生态文化内涵。
生态走廊引领着风华正茂的学子求真求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严谨的学习之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氛围,激发了学子的创新创业精神。它是无声地育人载体,潜移默化地积淀各类科研结晶。
农林碳汇位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大楼内,汇集了我校从事农林碳汇与生态环境修复的一批专家学者,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在开展碳汇监测计量与固碳提升、土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研究的丰硕成果以及碳汇监测、土壤呼吸测量、科学施肥等仪器设备,对普及环境保护和碳汇知识发挥积极作用。我校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不断地通过科学实践和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并内化为一代代学子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学子们将这种气质与创业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学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好茶,好生活。浙江农林大学茶谣馆集茶文化教学、科研、培训、推广于一体,是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拥有众多典藏书籍、名茶标本、茶服茶器、原创茶艺作品等,馆外则有茶圣陆羽像、紫砂大茶壶和茗茶园。悠悠茶香,清雅谣馆,有女衣茶女,巧执壶生,妙手生香。
“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森林文化在森林文化馆内被呈现,馆内陈列了各种竹类、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珍贵经济林标本及竹工艺品。馆外建有翠竹园、智能温室大棚等,拥有100多种竹子品种和各种珍稀树种。森林文化馆不断进行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林木遗传育种、竹类及特色经济林的研究,展现着浙江农林大学的竹文化。
竹木科技馆,集科研成果展示、科技产品推广和竹木科学知识普及为特色,主要展示了林业工程学科历年承担的“863”、“973”和省部级项目及成果,其中有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刨切微薄竹生产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等重大科研成果。对竹木科技的探索,积极营造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环境。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有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能力。”林业工程学科的学子们在竹木文化的创新环境中被激发了内在潜能与创造活力,为他们进入社会,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
徽杭古道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历史书徽商和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古道文化园原为徽杭古道遗址。保存历史遗迹,弘扬古道文化,学校在原遗址上复原一段古道,其风格一仍徽杭古道旧貌,重点彰显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每当走进古道文化园,眼前仿佛看到了,雾霭茫茫的古道上,一代代的商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这条饱经风霜的经商之路,激励学子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我校的农作园建有农业文化展览室、瓜果长廊,大田分为作物资源收集区、农作物种植体验区、教学示范区,是展示农业文化、普及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实践示范的场所。学生们通过亲身劳作,亲近自然,感悟劳动的快乐,产生专业学习兴趣,掌握基本农耕技能。
文化走廊和生态走廊以其整齐和谐、简明轻快的布局,积淀了校园高雅的文学艺术和生态艺术,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满园春。”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进而求得彼此的认同和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多元化。我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进行校际文化交流,借鉴宝贵的经验,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短期能形成的,是通过历史的沉淀,由量变的积累而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