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议书--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市金湾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

项目建议书

--- —以非遗主题酒店为例

一、珠海市金湾区非遗项目的主要背景:珠海市金湾区地处珠海特区西部,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三灶镇是一个绿色宝岛,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明代《香山县志》记载:“三灶山,三石形似名,与横琴相对皆抵南番大洋”。清代同治版《香山县志山川》记载,“三灶山,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余顷????? ?皆极膏腴”。1983 年陆连以前三灶岛,周围是珠江口的中浅海渔场,北面有广阔滩涂,南面是浩瀚南海。拦浪山、圣堂山、轿顶山和竹篙山,三列山势东西走向,形成“川”字地势,一条山谷河流弯弯曲曲自东向西流入浪白海。以春花园、圣堂、屋边三大村落聚于岛心,沿山开路,依水行舟来联络全岛三十多个村庄。

自宋代以来,三灶人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拓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产品,如文体表演方面有鹤舞和鹤歌、生产工艺方面有“三灶帽”(竹帽)和草袖、健康饮食方面有茶果和糖糍、精神文化方面有民俗歌谣。这些民间艺术产品曾抚育过一代代三灶岛人,影响并传播到周边地区,它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如今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1、文化的活化石将消失

珠海鹤舞于2010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鹤舞主要分布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它是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三灶鹤舞演绎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嬉戏等过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动传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慢节奏的鹤舞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对新事物的追求。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动作单调、形式单一的鹤舞并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鹤舞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自身传承人减少,后继乏力,还出现了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所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利用改造自身酒店,以非遗主题酒店为平台,利用师资与学生团队通过改编鹤舞的动作,创作出源于鹤舞的一套人民群众喜欢的鹤舞系列,然后加工生产成鹤舞衍生产品,比如:吉祥物抱枕、摆件等装饰品。通过鹤舞衍生产品这个载体加大鹤舞的影响力和影响面,改变鹤舞目前的发展困境。

2、水乡人的精神世界民俗歌谣最能体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因为它是人们表达激情的语言形式,是音乐的源头。三灶的语言是香山话与新会话、客家话的混合体,尾声长,较柔软,讲话如唱歌。三灶民歌主要有山歌(包括山歌和白采莲)、鹤歌、八堡歌,还有可唱可朗诵的歌谣。这些歌谣见证了三灶“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已有180 多年历史。它与沙田民歌、客家山歌一起,成为珠海三大民歌。

作为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居民所表达喜怒哀乐,保存着古老遗韵的本地民歌,三灶民歌涵盖劳动、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曾经兴盛于一时。据见证者回忆,三灶地区曾经几乎人人都会唱三灶民歌,村村都有“歌手”、人们甚至见面聊天,互相调侃都用对歌的方式。

但如今在金湾区,真正能唱出三五首三灶民歌的人,仅约25 人。这个民族瑰宝,现如今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为此,金湾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扶持三灶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并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珠海本土的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于珠海民族

民间音乐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利用学院地处金湾区的地理优势,采用民间采风、调研、与民间歌手座谈、将三灶民歌引入我院实践课堂等多种形式对三灶民歌进行研究、继承、保护和开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将充分利用音乐表演专业与歌舞表演专业的优秀师资和专业优势,将对三灶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与我院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实践促研究,以实践促发展,将三灶民歌引入到现代民乐团(我校民乐团2015、

2016 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专业比赛金奖)的演奏中,并将录制成唱片,在非遗主题酒店中展示与播放,也进行销售。以酒店为平台,以唱片为载体将三灶民歌这一珠海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3、历史的痕迹追朔历史源渊,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 年—1566 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 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1952 年夏,在广州举办的“中苏友好农业产品展览会”上,三灶的“黄线骨头篷”被送往参展,受到好评。历经一代代编织能手的传承和创新,三灶竹草编织制品兼具生产劳动实用功能以及岭南沿海艺术特色,是珠海农耕时代竹草编织工艺的重要见证。2015年11 月,“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如今,全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工艺的人都在60 岁以上,能编织出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的能工巧匠,不到30 人。现在,三灶编织必须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发展,也结合着当下市场现实的需求,靠时代青年的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以主题酒店为平台,将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在酒店展示

和销售,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这样三灶编织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二、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策背景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迅速成长为“非遗大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为非遗保护制定了系列文化战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缓、由表及里,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近几年来,珠海市金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十二五”保护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计划,明

确要求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及普查力度,建立区、镇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各级累计投入了600 多万元的经费用于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收集整理资料、补贴传承人生活、宣传推广、非遗交流、民间艺术大巡游等项目上,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2017 年金湾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表》显示,今年金湾区新开工项目包括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金湾航空城公共文化中心、市民艺术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定家湾工业区二期市政配套工程以及道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金湾区第二小学等,计划更加细化、内容更加具体,且项目重点倾向民生领域。据了解,三灶镇通过整合鹤舞、三灶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侵华日军遗迹,打造了一张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人文历史名片。红旗镇则依托岭南水乡特色与农场文化资源,将形成糖业文化与基塘农业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近年来金湾区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将文化、旅游、体育及互联网相结合,致力于打造“文化+体育+旅游”模式的旅游产业格局,今年推出20 场“悠游金湾”活动,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乡村等元素相结合,并陆续出台了《金湾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金湾区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等文件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

《措施》提出,在金湾区开展文化经营活动、酒店改造升级、投资新建酒店、获得等级评定旅游景区、获得旅游示范点称号的都将得到奖励,其中对建成并获得

国家旅游局3A、4A、5A 级评定的旅游景区(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 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从顶层设计、企业联合、资金扶持方面助力文化体育旅游重塑“跨界”新格局。这为非遗主题酒店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非遗保护受制于经济时代快速发展

不断壮大的非遗“家族”将为地方的文化知名度加分,但在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深陷“传承难,后继乏人”困境泥潭的“非遗”究竟能否传承下来,也令外界感到担忧。这也是我国非遗项目普遍面临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