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摘要]:语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东北方言对探讨东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文化;起源;特点;发展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载体,是社会的产物。

它既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更是说明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1]。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蕴涵着语言最鲜活的部分。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方言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各地方言对研究各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相对很接近,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

而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

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理解了。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不同有关,也有东北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有关。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其以声母差异最明显,其次是声调,而韵母的差异则较小。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大多富有规律且易于掌握,个别差异是由于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规律可寻[3]。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开放、简洁、生动,粗犷豪放且幽默风趣,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

东北方言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研究东北方言对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东北方言起源看东北地区文化
东北方言一部分是由关内人口迁入带入,受关内地区语言风格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在东北的历史上,它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在1920年至1930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达到了600多万人,这些移民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难民。

这些关内的移民带来的方言与东北地区的本土方言相互融合,形成了复杂、独特的东北方言。

受此影响,大量的东北方言来自东北以南即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区的方言。

如东北方言中的撒丫子,即普通话中的放开脚步跑就来自北京方言。

除了关内人口迁入对东北方言产生的巨大影响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地区方言的起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诸多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方言,对东北方言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东北是满语诞生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地方。

随着满人和汉人的不断接触,满语和汉语也不断趋向融合。

在现代的
东北方言中,依然保留着部分满语词语。

比如哈尔滨一词就是来自满语,为“晒网厂”之意。

少数民族人民与汉人的不断融合发展,使得东北方言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自古以来,不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北的地域,与韩国、俄罗斯等地相接。

自19世纪末起,中东铁路的建设和营运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尤其是给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的哈尔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哈尔滨陆续出现了老巴夺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圣尼古拉教堂等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不断渗透进来。

慢慢地,无论是铁路员工还是店铺里的伙计,都能说上几句俄语,一些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哈尔滨人的口语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二、从东北方言的特点看东北地区文化
东北方言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如粗犷豪放、自由积极、生动幽默等。

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相互映衬。

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说成“咋整”,“很好玩”被东北人说成“贼好玩”,“许多,很多”被东北人说成“老鼻子了”。

这些词语无一不显示出东北文化中粗犷大气的一面。

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乐观进取、自信的人生观。

东北人将“种地”说成“顺垄沟找豆包”,把“赶车”说成“大拢套子一把捏”,把“放牧”说成“一只也是赶,两只也是放”,面对挑战时则会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积极上进的词语,字里行间透露出东北人不畏困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两个特点,东北方言由于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生动幽默,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比如用“支黄瓜架”形容两个人打交手仗,相持不下,用“蘸糖葫芦”形容一个人掉进了泥里,成了泥人[4]。

东北方言的这些特点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已经提到,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且漫长,气候恶劣,大风大雪、大山大林和大漠莽林是东北特有的风景。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就包括东北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气质。

三、从东北方言的发展看东北地区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东北方言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一些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一些较适宜的词汇则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

现在的东北方言与最初的方言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人对东北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方言词汇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或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取代。

如方言中的“布拉吉”已经被连衣裙取代。

另外,东北二人转是东北人民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在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中有一些“脏话”和迷信的词语,如“聚魂”“搬竿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不再被使用了[5]。

在一些方言词汇消失的同时,有一些方言词语反而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一般来说,方言只是在某一个地区使用,但是在东北方言中,一些词语却走出了方言区,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如“忽悠”本是典型的东北词语,但近年来,“忽悠”一词的词义不断发生变化,应用场合也不断改变,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和深刻。

以前由于方言之间不能彼此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使得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变得十分困难,这种状况对经济发展和建设是很不利的。

如今,语言一体化成为普遍趋势,东北方言在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不断影响下,正朝着语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东北文化也朝着文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受到人口迁移、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正朝着语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东北方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对东北方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东北方言反过来也在潜移默化的反映着东北文化的变化。

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映衬,都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四、小结
东北方言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方言之一,它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即对东北文化的研究,东北方言的特点呈现出东北文化的特点,东北方言的发展也预示着东北文化前进的方向。

在未来,需要对语言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从语言出发,探求文化发展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东北话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盛春丽,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6,25(6):74-77.
[4]杨丽娜.从东北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8,27(3):89-90.
[5]冯常荣.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J].东北史地,2008:73-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