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户外运动通讯的生命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YDAY MAYDAY (紧急状态的呼叫),我是救援队搜索组的BD1OAQ,现在我们已经接近受困矿工的位置,为了缩短搜索的时间,请求大本营与北京的BY1PK联系,查到木碗岩窝矿的准确经纬度通报给我,OVER”

“ROGER,这里是救援队大本营,BY1CN收到你的呼叫和请求,查到资料后会迅速通知你,OVER。

这是在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区龙门山镇的崇山峻岭之中,民政部紧急救援中心山岳救援队中的突击队进入回龙沟深处,执行搜救幸存者的任务时向大本营请求援助的通话。现在他们与后方大本营之间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是通过无线电波这条生命线。

救援队在灾区的任务之一就是去龙门山镇的回龙沟解救那里受困的几名矿工。在接受任务的前一天,有10几人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从沟口深入,进入不远就因为2侧山体的滚石造成重伤1人、轻伤2人的状况,被迫放弃行动。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该是山岳救援队挺身而出的时候了。

接受了这个任务,其中的危险程度不言而喻,队长王鑫的内心压力陡然增加。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先派一支精锐的4人小分队,放弃原有的路线,在通往救援目的地的山脊上重新开路,这样虽然避免了因为山体崩塌滚石带来的危险,但也让前面的路变得扑朔迷离。

这四名队员都带了无线电台和备用电池,约定每半个小时与大本营通话一次,路上如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取得联系,大本营这边专门有2名通信保障人员职守。

出发后4小时,突然出现状况,前方的搜救队长挪亚报告:“跟随救援队出发的一名来自贵州的登山爱好者因为膝盖旧伤复发,无法在继续前行。”

针对这个突发事件,后方的队长王鑫通过无线电与前方沟通,最终决定由救援队的一名队员护送爱好者下山,原路返回。下撤的队员在接近公路时报告了具体位置,王队长立即派车及医护人员赶到,安全的把他们带回大本营。

整个救援过程伴随着波澜起伏,出发11小时后,基地的电台中终于传来挪亚的声音:“已经找到幸存者,一共有8人,其中一位是女性”。这时的大本营一片欢呼声。

下撤的时候也是这次救援行动最紧张的时刻,前方报告:由于幸存者已经受困5天,急切地向返回自己的家中,情绪上非常激动,是下山的过程变得异常惊险。

由于距离超过20公里,中间隔着几道山梁,前方的信号比较微弱,后方的队员都守在基地的电台边,紧张的想听清挪亚说的每一个字,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最后的决定还是有挪亚做出:“带领老乡连夜下撤”。

听到这个消息,大本营的气氛变得骤然紧张起来。

王鑫队长立即要求第二梯队队员立即整装出发,沿着上山的路去接应,无线电通信每5分钟呼叫前方一次,以期得到他们最新的消息。

在挪亚带领全队下降海拔1900米左右时,后方的队员已经到达了预定的接应位置,开始准备生理盐水、食品以及急救药品等。

无线电波越来越清晰,大家都急切地盼望救援带领着幸存者出现的那一刹那。随着树丛中几缕光线,电台里传出了最激动人心的声音:我们回来了。。。。。。

因为在这场特大灾害发生后,受灾严重地区的电话、手机、网络、电视广播全部中断,因为这些设备都需要中继的基站,一旦线路和基站损坏这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将失去作用。为此我们在那里建立了2套用于不同区域范围的通信设备。

其一是用于各救援小组与基地的UV段频率通信,它能够保障分布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救援队组与基地之间、各救援小组之间的实时通信。基地使用的是ICOM2720双段大功率电台,而队员使用的都是手持对讲机。当每个搜救小组走在一起时,只有队长打开电台,其他队员都把电台处于关闭状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电量,因为不知道要在无法充电状态下搜索多长时间。

5月16日上午,救援队的突击小队行走和攀爬在沟壑纵横的峡谷中,当第一突击小组前进到东林寺村附近的时候,基地指挥部的电台里响起了呼

叫的声音:“在东林寺村东侧800米的一座废墟下,发现2名幸存者,由于上方有大型水泥预制板覆盖,请求联络部队派大型破拆设备支援。”

消息被守候在基地的人员马上转告到地方联合救灾指挥部,在一小时内就有50多名济南军区某部的工兵赶到,他们携带了发电机和轮盘锯等工具,立刻投入了抢救任务。

其二,我们在位于龙门山镇的基地设置了ICOM706MK ⅡG短波基地电台,架设了移动式倒v天线,由一台越野吉普车进行供电。它的作用是不受地形和天气的限制,在14兆短波频率上开机工作,可以实现与成都、北京的远距离实时通信。

当我们的突击小组在接近受困矿工时,为了节省搜索的时间,我们通过这部短波电台联系到北京的相关单位,迅速的查到矿工所在位置的经纬度,使救援队以最短的时间找到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救援时间,无线电通信的畅通是这次营救行动顺利的保障。

其实在我们常见的登山活动中出现了遇险的事件,特别是在没有手机网络信号的偏远山区,无线电通信也同样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5年的元月3日,北京的18名自助登山者在河北的小五台山因为迷路,与外界失去联系,陷入困境,山岳救援队接到求助后立即携带了大功率的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测向设备星夜启程,赶往出事地点。

凌晨6点,抵达营救大本营所在地——小五台西金河口,得知已经派出去2只搜索队,其中一支是当地的5名老乡组成的,前一天下午出发,也没有任何音讯。

根据留守的队员通报了情况,救援队决定按照下列安排进行救援:

王鑫队长负责现场救援指挥,并在海拔1700米处建立营地,根据情况安排搜寻人员、接应下撤人员和被救人员。

无线电通信保障队员负责大本营通讯,迅速建立了基地天线,全天不间断保持无线呼叫的畅通;移动通信队员开车负责搜寻和定位无线电信号,通过在不同频率上的呼叫和鉴别各种无线电信号努力和山上的受困者建立联系。

在海拔1700米的救援营地和西台制高点营地都配备了长时间工作的对讲机,三只搜索队先后出发了,通话全部调至统一频率。

整个救援工作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找到受困者的具体位置,否则搜救工作就会陷入盲目。

经过2个多小时间断的呼叫,终于与山上被困人员使用的手持对讲机建立了联系,并立即要求被困人员用GPS定位仪锁定他们所在的位置,通过无线电波将经纬度报出,大本营经过数据核实,确定他们的位置在小五台东台至中台之间接近山脊处,海拔高度大约在2600米处。

随后大本营的电台发出指令,调集各搜救小组向受困人员的位置集结,最终在当晚使18名遇险人员全部撤到山下安全地点。

这是自山岳救援队成立以来第一次利用无线电的优势成功救援的一个范例。

作为一个户外爱好者,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需要向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提交申请,通过考试取得无线电台操作证书;

购买合适自己使用的无线电台并通过无线电管理局的检验,这时候就会获得个人电台执照并同时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台呼号;以上这些都是必要的手续。

户外爱好者购买无线电台往往开始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持对讲机能发射多远?其实通过实践就会知道,无线电台的发射距离除了跟发射功率有关,更取决于发射的高度、位置,天线的增益、灵敏度等等条件。

在野外使用大功率发射,是可以提高一些距离,但同时也会消耗更大的电量,这样会减少电台工作的时间。正确的使用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

1、在可以实现通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发射功率;

2、同行的一队中只打开1、2部电台,其他电台处于关闭状态;

3、要想实现远距离通话,就爬到更高的地方以提高自己的位置;

4、在寒冷的冬季,要把对讲机放在贴身的地方,防止因为受冻而损失电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