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俗话说,有今必有古,无古不成今。今和古既是历史过程对立的两极,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统一。融合古今,中和传统与现代,需要历史的智慧。今天的中国是由往昔的中国发展而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要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的关系。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有许多文化要素已经消亡,但更多的文化要素依然活着,以强劲的文化活力传承着,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生发着诱人的魅力,这便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时下,“忠诚”一词的使用率在话语系统中十分突出,这便是将传统的忠诚文化继承、发扬、光大,并赋予了时代意义,彰显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表征。“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工作忠诚”、“对家庭忠诚”、“对朋友忠诚”,忠诚文化的意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对全体党员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党忠诚”是题中之意;在全社会进行中华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忠诚”是题中之意;强调人民利益本位的价值原则,热爱人民,“对人民忠诚”是题中之意;提倡岗位职业道德,“对工作忠诚”是题中之意;弘扬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朋友忠诚”是题中之意。总之,忠诚文化在构建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外学术界有上百种意见。我认为,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为依托,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政治为模板的中国传统文化,定型于春秋战国之际,并在东亚暖温带逐渐发展、成熟、传播开来。作为一种具有古典意义,表现为历史形态的东方文化,其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为:大自然、小人事的宇宙图式;自我反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重义轻利、重理节欲的道德规范;血亲融乳、爱国主义的伦理格律;中庸平和、外圆内方的处世准则;精神超越、深入意境的审美情趣;家族睦和、等级有序的社会管理。这种古典意义和历史形态的中华文化,曾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①。相对于近、现代文化而言,它被称为“传统文化”。这是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角度,从几个大的方面静态地勾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予以精神、文化形态的规范和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能够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和充实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内容,自有其与之匹配的经济、政治、人文因素,不足为怪;在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还在一定意义上起过支配作用,这就不能不从动态的方面察考其“合理性”要素了。无论是在古代社会母体内,还是在充溢着变革动力的嬗变时期的近代社会,使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存活)并传承的机理,当然应当是具有应变活力和发散性张力的文化传统了。这个文化传统并不神秘。它是以中华爱国主义为内核,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表现的一种周变不息、影响巨大的文化规范与习惯。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死的、静的;那么,文化传统则是活的、动的、向前发展的。当然,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没有传统文化,绝然寻不出什么文化传统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有包含中华文化传统的意味。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通过中华文化传统具有与时偕行、文化创新的活力与品格来决定并表现出来的。忠诚文化,无论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它都是其中重要的必不可分的内容:
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就道德规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而言,忠诚文化是爱国主义伦理格律、等级有序的社会管理和家族亲和的基石和必要条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孟对此作出了最具古典意义的阐释:“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②此后,又有一系列经典名言予以诠释,如曹植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豪言壮语:“精忠报国”;近人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见,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规范。
二是从文化传统角度看,就“德”与“行”的互动方面而言,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四维八德”中的“德”,包括了“忠诚”的道德,还是从中国文化整体上讲的道德,忠诚都是其必有的内涵。“厚德”,就包括不断发扬和夯实忠诚的道德,行之万世而不休,经历传统与现代的变迁而不移。承续和发扬忠诚的道德,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对此,孙中山先生在80年前的
讲演中,为我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发人深思。他说:“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君的,所谓忠君,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所以便把他拆去。这种理论,实在是误解,因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民去效忠。……故忠字是好道德,还是要保存。”③文化传统生生不息,忠诚的道德也必将以历史为载体被中华子孙传续永久。
二、忠诚文化及其内涵
从前面论述可知,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文化。但是,就忠诚文化本身来讲,它还是两个近义文化概念——忠文化与诚文化的整合。在中国文化中,忠、诚各自成词,各有独立的内涵;先有忠信的合用,至唐以后才有忠诚的合用。代汉语的忠诚,既沿袭了古义又扩充了时代意义。因而忠诚文化的内涵不断在扩充、放大。忠,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浅不深,对于自己所坚守的,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谓之忠。其内蕴的气节、操守、品质,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王蠋所言:“忠臣不事二君”;否则,就是失节不忠的“贰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忠,这样说道:“忠,敬也,从心。”忠,就是对世间万物怀有崇敬之心和审慎虔诚的态度,表现为一以贯之的行为。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忠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④君待臣以礼遇,则臣对君尽忠心。泛化开来,对于上下级关系而言,前者要有“礼”的规范,并受到“礼”的约束;后者则受到前者的尊重与重视,自然激发“忠心”,表现出“忠勇”。其二是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的行为规范。“居之无倦,行之以忠。”⑤“居之无倦”是指岗位职责意识,“行之以忠”是指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态度和行为。孔子对此是大力提倡的,他自己就做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⑥有普适性意义的是,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始终要有这种不知疲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劲头。其三是对行为主体与社会环境的规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⑦就是说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用高尚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勤奋敬业,对人忠诚,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能保持做人的本色。诚的本义是“信”,《说文解字》对诚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信和诚是互解的,可以连用成词,后世就有“诚信”的词汇。诚就是真心实意,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孔子推崇“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求真务实看成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把“诚信”同“人性”密切联系起来,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⑧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诚”也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就个人的言行而言,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⑨,如果不是这样,轻易放言,而又做不到,这是做人的耻辱,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说话算数当成做人的基本道德。其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交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⑩;其次是做官,“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紒紜矠。这两层意思可以连起来讲,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以谈得上交朋友,甚至是做官管事呢?!其三,构建上下和谐的社会,关键在于当政者,只要他们倡导并力行诚信,那末,老百姓就没有不遵礼守法、忠于朝廷的了。“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紒紝矠,这样就可以孕育并建立社会的善序良俗了。无独有偶,杂家经典《吕氏春秋》有“贵信”篇,从反面强调了诚信道德的重要价值,认为没有诚信,就没有社会祥和:“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总之,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之要。对此,北宋哲学家程颐、程颢切中其要:“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紒紞矠在中华元典文化中,忠信合用成词;迟至唐代,才出现忠诚合用成词的文化现象。在千百年文化进中,忠诚已经演变成一种代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