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俗共赏品奇人

——《俗世奇人•泥人张》

教学目标:

1、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学习描写人物方法;

2、赏析泥人张“奇”在何处,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3、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渗透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说说:何谓“俗世”,何谓“奇人”?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俗世“奇人”——泥人张。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具有天津地方色彩的文章,有点单口相声的味道。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可以用对联形式。

例如:海张五侮辱泥人张,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三、重点研读:

(多媒体)泥人张究竟“奇”在何处?

(一)、速读课文,画出传神的词句,在文中点评批注。五分钟后交流,师生评价。

(二)、品味简洁传神词句,赏析人物奇特之处。

1、手艺奇。

第八段“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其中,“伸”、“抠”、“摆弄”、“飞快捏弄”一系列动作转瞬而就,不留痕迹,足见泥人张手艺娴熟绝妙。如何读出这种娴熟精妙呢?语速稍快,一气读完,还要重读这几个动词。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戳”字换成“放”字好不好,为什么?不能换,因为“戳”字写出了动作的迅速有力,显现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之情。朗读时要注意重读“叭”和“戳”,要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泥人真捏绝了”!一个“绝”字,既点明泥人张手艺绝妙,又打击了海张五的猖狂气焰。痛快!

“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只有核桃大小”。“割”字既含有对泥人张手艺的赞美,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分明,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前后两个“找”字一样吗?海张五没事找事,自找没趣,自找倒霉,自找苦吃;泥人张却“找”回了尊严,讨回了公道。两个“找”字该怎样读?第一个读出海张五的轻浮,后一个则要读出泥人张的沉稳。

以上动词的妙用,刻画了泥人张的奇特之处,板书:手艺奇。

2、行事奇。

面对海张五的狂言,泥人张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个泥团砍过去”,而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涅一个海张五来“回报”海张五。当海张五再次嘲笑泥人张的手艺时,他却用“贱卖海张五”狠狠地打击了海张五。这些足以表现泥人张行事独出一辙。板书:行事奇。

3、性格奇。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面对财大气粗的“张五爷”,泥人张一反众人的奉迎,依然故我,足见泥人张的不畏权贵,刚正不弯,性格内敛,不事张扬。板书:性格奇。(或者人品奇)小结:我们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了泥人张的“奇”,相形之下,海张五的“俗”便脱显而出。哪些地方表现了海张五的“俗”?找出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提示:一是相貌,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二是语言,口出狂言,粗俗不堪。

(三)本文写人有何特色?

描写泥人张主要运用动作描写,为什么?因为要突出“手艺人靠手吃饭”的特点;写海张五主要运用语言描写,为什么?因为要表现他“口出狂言”粗俗不堪的特点。对比描写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四、拓展训练:(多媒体)

(一)想一想,说一说:

泥人张,我想对你说……

海张五,我想对你说……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价。老师也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泥人张,奇奇奇,俗世奇人;妙妙妙,妙不可言

下联:海张五,俗俗俗,俗不可耐;羞羞羞,自取其辱

横批: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二)写一写:

1、“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他走后会想什么,做什么?用第一人称补写。

2、二零一零年五月一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假如两人的后代相遇在“泥人张彩塑艺术”展厅中,结果会怎样?

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写人手法,任选其一进行速写。

八分钟后,小组交流,推选佳作班内展读。可以模仿天津方言或当地方言进行表演。

教师选择第二个话题,范文如下:

“呦,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张先生吗?张先生,您好!”

“海先生,你好!”

“‘海’字咱就去掉吧,都一百多年了,别提它了!如今咱早就认祖归宗,改姓‘张’了。俗话说,祸从口出啊,这老话一点儿也不假。自从天庆馆那事以后,老祖宗收敛了很多,痛定思痛,把您那些个泥人一直珍藏,作为家训,警示后人。如今“泥人张”彩塑登上了世博会的大雅之堂,这是咱天津人的骄傲呀。我今番来正想和您商量个事儿,我加入你们的股份,咱们合办一个规模较大的‘泥人张艺术学校’,您意下如何?”

“海先生,不,张兄,您有如此气量,令在下佩服。老辈的事就当它是一段戏,让它随风去吧……走,咱哥俩合计合计!”

……

正道是——

一报还一报,冤冤相报何时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欢展宏图!

五、欣赏泥人艺术,升华作结:

多媒体播放“泥人欣赏”。

“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冯骥才先生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随着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民族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亲近、保护民族文化,从中寻找我们的文化之根,去发现美,欣赏美,去触摸中华民族的脉搏和心跳吧!

六、作业自助餐:

1、阅读《俗世奇人》;

2、写一写身边的“奇人轶事”。

《泥人张》学情分析

农村中有很多有绝活的手艺人,他们熟能生巧的故事学生肯定听说过一些,本篇课文与之相似,应该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精读、品味与探究上,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在学习中多锻炼。

《泥人张》教学效果分析

这节课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教师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却愁眉紧锁,有的望着天花板好像有些无动于衷。

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出来,主动性发挥较好,思维活跃,但较难的题目,学生陷入沉默,老师不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思考的过程,而是以“我来说吧”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不符合学生求知规律的,是不符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犯类似的毛病,当学生没有反映,或回答的思维角度不当,或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词不达意时,我则断下定论:我来表述,请记下这道题的答案。其实我们这样做是舍本求末,甚至是本末倒置。这样教无异于缘木求鱼。长此以往,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徘徊不前或进展缓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我认为创设情境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是可取之法。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创设相近相反情境,引发相近相反想象来激发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得更亮丽、灿烂,彻底改善阅读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这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决不能为了省时省力而以“我来说吧”代替学生的分析过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会了学生这种学法之后,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出现加速度的提升。由于语文教学任务重时间少,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的学习过程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但我们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能扼杀学生的分析创造欲望,不能扼杀学生思维的蓓蕾。尽管这个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显得缓慢,但我们只要以执著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敬业精神和耐心以及科学的引导方法,学生的思维之花会在阅读中竞相开放,阅读教学会改观“慢、差”的现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渐、加速提升。

《泥人张》教材分析

冯骥才的《泥人张》写的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泥人张明山的故事。凡夫俗子的泥人张有一手捏泥人的绝活,眼里看见什么,手里准能捏出来,而且是惟妙惟肖。泥人张除了手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