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总题数:24 题
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图3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3,完成5-7题。
5.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6.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7.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11.正确表述图7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
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T1 5.C 6.A 7.A
T2 A
解析:读图,正确理解该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三者的关系是解题关键:在前4年中,鱼密度水平较高,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但出海渔船数量无限制增加,捕鱼量超过鱼类的再生速度,海域内的鱼密度将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捕鱼量减少,直至无鱼可捕,形成恶性循环。图中第5年后捕鱼量减少的主导因素就是海域内鱼密度减小造成的,第8年后,鱼密度已经很小,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已遭受破坏。正确的选项是A,在第2年,鱼密度水平最高时,如控制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3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22.图8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双选)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第4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译、泥麦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图1中非湿地为
A.①
B.②
C.③
D. 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第5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据此回答3—4题。
3.甲点位于37°N、118°E,其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4. 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T3 AD T4:1.C 2.B T5:3.A 4.C
第6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12.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T6: C
解析: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现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类,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属于地带性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又分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似,但不相同。而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高度的影响。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海陆分布、地形等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内力形成的,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只有C项表述正确。
第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图3 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第8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旧课程))
读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图2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6.图2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T7:5.B 6.C T8:5.C 6.A
第9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1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