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 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 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 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 《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先主曾三顾茅庐讨教定夺天下的方略,先生 称赞业绩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表达仰慕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永远使得后 壮志未酬
世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痛苦伤感
小结: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 句记叙、写景,写蜀相祠堂的位置 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 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史实,颂其丰功伟绩, 叹其壮志未酬。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
(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 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
碧草照映石阶空自呈现一番春色,树丛叶间 的黄鹂徒然婉啭鸣唱,无人观赏、听闻。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 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 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 民的体现.
登岳阳楼 杜甫
渴望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强调登楼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分裂。磅礴气势 漂浮。宏伟壮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探究
1、“昔闻” “今上”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的心 情作对照, 强调登楼 时的喜悦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 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 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 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
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月 夜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 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 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 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 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 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 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 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 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 家小的深切挂念。
(1)诗的颔联描写 了哪些意象? 明确:碧草 黄鹂
(2)这些意象共同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冷落 凄凉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 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 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 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 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 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活的向往之情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
念的痛苦生活。
小结: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 手法,
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 诗诗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拓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 自在、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体现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 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 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 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 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 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锦丞 官相 城祠 外堂 柏何 森处 森寻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走近 杜甫
说说你所知道 的杜甫……
知识回顾
• 杜甫(712—770) 字_子__美_,自称_少__陵_野__老。他创作的许多
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_诗_史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诗__圣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 _沉_郁__顿_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 能力。著有《___杜_工_部__集_》。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杜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 阳 楼 夜 景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 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 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 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 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 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 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拓展迁移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 发思乡怀人之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拓展迁移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杜甫诗歌的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草堂-----四川成都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其经历分四 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
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桥夜泊》
张继《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白居易《琵 琶行》
思考:
月夜
1、全诗的诗眼是哪 几个词?为什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请说说这首诗的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意,表达了什么情
感?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②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情。 感:对亲人的思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念之情和对和平生
妻子的望月之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日月不分昼夜地在湖中 沉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杜甫写诸葛亮实 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颈联表达对诸葛亮的 称颂,崇敬,仰慕的 思想感情;尾联表达 对诸葛亮的叹惋、感 伤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小结
1、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诵读入手, 理解诗句,分析意象,知人论世,以 意逆志。 2、《蜀相》主旨:通过对诸葛亮的缅 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 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 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 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蜀 相 123
杜甫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理想彻底 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 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 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先主曾三顾茅庐讨教定夺天下的方略,先生 称赞业绩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表达仰慕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永远使得后 壮志未酬
世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痛苦伤感
小结: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 句记叙、写景,写蜀相祠堂的位置 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 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史实,颂其丰功伟绩, 叹其壮志未酬。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
(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 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
碧草照映石阶空自呈现一番春色,树丛叶间 的黄鹂徒然婉啭鸣唱,无人观赏、听闻。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 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 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 民的体现.
登岳阳楼 杜甫
渴望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强调登楼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分裂。磅礴气势 漂浮。宏伟壮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探究
1、“昔闻” “今上”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的心 情作对照, 强调登楼 时的喜悦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 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 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 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
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月 夜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 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 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 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 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 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 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 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 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 家小的深切挂念。
(1)诗的颔联描写 了哪些意象? 明确:碧草 黄鹂
(2)这些意象共同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冷落 凄凉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 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 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 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 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 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活的向往之情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
念的痛苦生活。
小结: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 手法,
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 诗诗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拓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 自在、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体现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 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 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 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 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 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锦丞 官相 城祠 外堂 柏何 森处 森寻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走近 杜甫
说说你所知道 的杜甫……
知识回顾
• 杜甫(712—770) 字_子__美_,自称_少__陵_野__老。他创作的许多
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_诗_史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诗__圣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 _沉_郁__顿_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 能力。著有《___杜_工_部__集_》。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 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杜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 阳 楼 夜 景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 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 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 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 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 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 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拓展迁移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 发思乡怀人之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拓展迁移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杜甫诗歌的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草堂-----四川成都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其经历分四 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
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桥夜泊》
张继《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白居易《琵 琶行》
思考:
月夜
1、全诗的诗眼是哪 几个词?为什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请说说这首诗的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意,表达了什么情
感?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②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情。 感:对亲人的思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念之情和对和平生
妻子的望月之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日月不分昼夜地在湖中 沉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杜甫写诸葛亮实 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颈联表达对诸葛亮的 称颂,崇敬,仰慕的 思想感情;尾联表达 对诸葛亮的叹惋、感 伤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小结
1、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诵读入手, 理解诗句,分析意象,知人论世,以 意逆志。 2、《蜀相》主旨:通过对诸葛亮的缅 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 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 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 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蜀 相 123
杜甫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理想彻底 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 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 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