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产生的符号学分析及认知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隐喻产生的符号学分析及认知机制
作者:陆国君, Lu Guo-ju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南通大学,南通,226007
刊名:
外语学刊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2007,(1)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11条)
1.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 200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3.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5(03)
4.Gibbs Raymond W 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and Understanding 1994
5.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 1987
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8.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1965
9.Saussure Ferdinand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86
10.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1995
11.Ungerer F.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昕《红楼梦》中人名符号的隐喻修辞认知-东京文学2009(5)
本文以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的<红楼梦>为版本依据.人名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并非完全是任意的、自由的,而是受文化制约.人名符号是个人介入社会的一种修辞代码.<红楼梦>中上层人士的名字,是某种丈化含义的象征符号;下层人士的名字,是其主人本质特征的能指符号;还另有些符号性人物的名字,具有符号性隐喻象征含义.由此延伸出对隐喻修辞认知进行基础的探讨.
2.期刊论文张良林.Zhang Liang-lin隐喻的符号性-外语学刊2010(6)
长期以来,学者大多从修辞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问题,却很少涉及隐喻的符号性.本文将以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为基础,深入分析隐喻在词汇和句子层次上的两级符号结构,得出隐喻符号的具体意指过程,发现隐喻符号的聚合性和组合性,并力图按照符号代表项与所指项之间意指关系的不同,将隐喻分为三类,进一步解读隐喻在符号意指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隐喻符号性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隐喻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动态意义增值过程,有助于了解隐喻对于语言和人类生活的创新性贡献.
3.期刊论文祁文婷.蔡兰珍.Qi Wenting.Cai Lanzhen身势语符号的隐喻色彩-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在信息社会,符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身势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交际的符号,具有物质和抽象两方面的思想内涵.为了说明身势语的符号机制,需要引入隐喻这个概念.身势语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需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身势语的这种隐喻表达在交际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和烘托作用.
4.学位论文高路基于网络界面符号体系的用户隐喻认知机理探索2009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它都被归类在语言修辞研究范畴之内。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隐喻认知理论,将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层面转变为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

从用户的认知效果角度研究隐喻的认知理论,对理解网站信息用户的认知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解决信息构建过程中信息理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网络界面符号体系的用户隐喻认知机理。

本文首先辨清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发现了隐喻研究已经完成了从传统修辞学到认知科学的认知转向,并且在心理学、网络界面设计、网络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应用。

本文梳理了隐喻认知的相关理论,重点设计了三个实验对用户的隐喻认知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第一个实验主要通过分析用户的隐喻产出情况,观察一般用户在受到目标域词汇的刺激下构建隐喻的过程;第二个实验通过测试初学者对目标概念的学习效果,验证了隐喻在人们概念学习中的影响作用;第三个实验对现有网络界面中的隐喻要素进行了用户调查评价研究,分析了用户对隐喻化网络界面的理解情况。

本文证实了大多数人在理解抽象的概念时都运用到了隐喻的认知思维,并且对目标域概念不熟悉的人比熟悉的人更倾向于使用隐喻来理解概念;隐喻对初学者的学习行为表现有影响作用;并发现,现有网络界面中的隐喻要素设计,与普通界面相比较,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更能引起用户的兴趣,获得用户的关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促进用户的理解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5.期刊论文韦克游.WEI Ke-you符号与空间的神秘隐喻--从二维抽象与三维形象空间解读左江崖画的宗教意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左江崖画有不少较为抽象的图像符号,包括各种环形圆圈和飞禽图像,这些二维抽象符号所隐喻的原始宗教意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左江崖画在大空间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朝南,二是做于临江悬崖.这些空间特点显然暗含着古人的某些神秘观念,因此,有必要从宗教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左江崖画的二维抽象符号和三维形象空间所隐喻的文化指向.
6.学位论文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2005
本文立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基本语境,运用符号人类学、符号文化学的基本思想,把研究视角深入到文化活动的符号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中,力图揭示汉
语言文字符号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诗性特征。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明与文化都依赖符号,而文明与文化构成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这一存在状态也可以表述为不同层级的符号建构。

对以人类具体文化存在为关注对象的审美文化研究来说,揭示文化活动符号机制的美学智慧,具有“元研究”的性质,这正是本文之努力的价值取向。

本文在具体研究中主要选取隐喻这一理论视角来反思汉语言文字符号的诗性特征,力图从美学的维度揭示这一符号机制与人类自由情感表达的天然亲和性,从而彰显在这一机制深处积淀着的人类语言、文化及存在的关联。

隐喻作为诗性语言符号的根本特征与科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言的符号结构及运作机制上都是相对的。

7.期刊论文谢之君.耿庆栋.XIE Zhi-jun.GENG Qing-dong标志符号的隐喻理解心理流程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8(4)
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标志符号是用特殊设计过的文字或图形组成的表达特定含义的视觉语言符号.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已经从语言本身扩展到了其他领域的认知,如绘画.本文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标志图案为例来分析图片中隐喻的运作过程,旨在用人类的第一符号--语言,解释非语言符号的认知过程.
8.期刊论文石元伍.李耘云.SHI Yuan-wu.LI Yun-yun产品设计中的符号和隐喻-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
2010,29(5)
文章围绕"符号"和"隐喻"的概念从相关领域进行探讨,并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符号"与"隐喻"如何体现.
9.期刊论文张慧.崔岩标志符号和语言的隐喻认知推理过程相似性分析-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4)
隐喻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思维方式.语言具有隐喻的特性.标志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过程的一种积淀,有着相对于社会现实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同样具有隐喻性.本文试从语言和以图形为主的标志符号在隐喻思维方面的相似性出发,进而探讨两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的相似性.
10.学位论文贺昌盛象征:符号与隐喻---以李金发及其象征法为个案的现象分析1999
汉语象征诗学深受西方象征主义浪潮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象征"一语的主读,致使"象征"的内容已日渐偏离其原初的该体论意义而演变为单纯的修辞学意义上的表现手段,进而导致了对象片诗及其理论的种种误解.该文认为,只有从象征的本原意义---即 它始终与人的生命存在活动紧密联系着---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象征诗学的实质内涵 .李金发虽然直接汲取了欧洲象征主义诗学的营养,但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根本局限,李金发的象征诗已日渐改变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基本面貌.解读李金发及其象征诗既要力求回到象征原初的语境,又要寻出李金发出现错位的原因.只有通过某种"细读",才可能真正确定李金发在整个汉语象征诗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引证文献(4条)
1.刘悦明.沈兴涛语言的模因、隐喻和全息[期刊论文]-大连大学学报 2010(2)
2.石立林.潘晓燕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看隐喻的符号学翻译[期刊论文]-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9(4)
3.方芝阳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期刊论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5)
4.李利群俄罗斯文学作品标题意义的符号学解读[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7(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xk200701019.aspx
授权使用:北京邮电大学(byab),授权号:e704ce88-1a68-4de6-b881-9e9f00c24255
下载时间:2011年3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