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培训的基本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摄影培训的基本技巧
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
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
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
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
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
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
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
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结束,因为那时
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
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
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
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
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
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
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尊重新闻摄影规律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
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
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
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
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
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
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
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
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
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
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
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
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
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
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
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
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
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
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
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