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持封建势力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出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的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低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的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二、1840年至1919年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三、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照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船政学堂,天津及器具,湖北枪炮厂。由于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其次是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物、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历史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
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基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是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排除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地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本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四、三民主义学说以及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一个名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没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第二,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现君主立宪。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治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为何?则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政策”。
五.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酒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时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事开始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的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历史意义: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究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