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与外汇储备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与外汇储备管理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中国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办法 对国内外汇市场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再是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作为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了13家外汇做市商,中央银行则有逐渐淡出外汇市场的迹象。从国际经验来看,让外汇做市商成为人民币汇率重要的参与定价者是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的中心目标之一。[ 1]本文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外汇储备以及外汇做市商库存头寸的关系,并具体估计商业银行系统外汇头寸的每日变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一些

有益的尝试。

一、汇率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是从影响汇率水平的经济变量出发,探寻均衡汇率的定价及其动态决定过程。在这些汇率理论中,无论是强调商品跨境套购和贸易流量的理论如购买力平价(PPP)、利率平价(IRP)和国际收支(BOP)理论,还是各类强调国际货币流动和资本存量调整的资产市场模型,基本上都可以定性为宏观决定论。但是,对于汇率的短期变化(例如日内变化)的解释,传统理论几乎无能为力。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

国外学者提出了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他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M. Evans、R. Lyons 和C. Goodhart等人,他们使用高频数据对汇率进行各种时间序列分析或者构造外汇市场的动态结构模型,试图从交易商的行为来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事实上,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成交量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有3/4是属于银行间外汇交易,可以说,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上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决定的,所有可能影响到汇率的因素如政治事件、经济基本面、心理预期等都会通过国际外汇市场特殊的两层架构最终反映到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行为上来。所以,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把研究的立脚点放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Market Marker)的身上是有道理的。

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认为,汇率的短期变化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指令流(Order Flow)决定的,而这些指令流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外汇市场上的消息(包括内部消息)的冲击和心理预期的变化。外汇做市商是汇率形成过程的中枢单位,因此,有人也把汇率的微观结构理论称为做市商模型(Dealers Models)。一般说来,外汇做市商的目标是通过最优化的外汇库存控制,加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其双向报价,来获取最大化的价差收入(Spreads)。但是,由于做市商面对的是可能拥有某种信息优势的交易者群体,因此,做市的价差收入并非无风险的,外汇做市商通过与其他做市商的交易来对冲所持有的外汇库存的风险是不可缺少的。举例来说,外汇市场一个最大的优势信息交易者是中央银行,虽然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不是经常性的参与者,但是,一旦

中央银行通过银行间进行外汇干预,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交易对手的外汇做市商必然会处于某种不利地位。除了这种情况以外,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市场常常存在一些

汇率管制措施,这些市场的外汇做市商往往要面临更大的库存风险,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汇率的波幅受到限制,如果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很剧烈的话,做市商风险难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去年“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是以中央银行被动吸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售汇净额为基础的,在这种汇率决定模式中,外汇市场事实上只有一个做市商,就是中央银行;而整个做市系统也只有一个目标,即在8.27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上将人民币盯住美元。“汇改”之后,除了人民币兑美元“出其不意”地一次性升值2%,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方式进行了颇具根本性的改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并在总结此前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引入了外汇做市商的模式。之后,以13家外汇做市商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开始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地缓慢升值,到2006年5月中还一度升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

2006年1月4日,国内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正式推行询价交易方式(也称为OTC方式)。从此以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法人)买卖即期外汇既可以选择通过原来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撮合方式成交,也可以选择“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OTC方式进行买卖。在这种混合交易制度之下,传统的电子经纪平台继续发挥作用,指令驱动的撮合方式与报价驱动的做市商模式并行不悖。做市商不但为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加了流动性,也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提供了分散风险的一个新渠道。[ 2]由于外汇做市商里有相当比例是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做市能力比较强,与国际外汇市场联系更为密切,这样就使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的价格联动和信息传导机制更为健全。此外,为了提高外汇做市商的做市能力,更好地发挥分担外汇市场自主出清的功能,中央银行还扩大了各家外汇指定银行可持有的外汇头寸规模,将原来

的结售汇周转头寸扩展为结售汇综合头寸。

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定价实际上是以每日的收盘价为重心的,中央银行在每个工作日闭市后以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并以此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基准价格。然而,由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后,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经撮合后的收盘价不再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因此,从今年的1月4日起,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基准价的形成方式做出了重大改进,以便与国际金融市场确定基准汇率或利率的惯例做法相接轨,使人民币汇率的官方定价模式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汇市场新的交易制度和市场主体结构。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的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在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之后,将剩余的做市商报价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权重则根据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未来将会显著增加,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的影响力也将不断增强,汇率微观结构的分析和汇率动态理论会更加适用于人民币汇率。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外汇做市商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在真正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外汇做市商对于汇率的形成发挥着中心的作用。一般说来,做市商是指连续地提供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报价,并承诺一旦

有市场主体接受报价就与之成交的机构交易者。[ 3]外汇做市商是国际外汇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上的核心参与者。在我国,有一批活跃的做市商对于改善国内外汇市场的流动性、熨平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促进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价格发现同样是意义重大。然而,从国内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来看,外汇交易指令流的发出者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实盘参与者、隐蔽的热钱投机者与中央银行。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是最大的定价者,外汇指定银行则是次级定价者,其他参与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目前,国内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是有缺陷的。最大的问题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浮动仍然限制在官方公布的中间基准价上下3‰的幅度之内。在全球外汇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么狭窄的汇率波动区间使得做市商难以独立、有效地进行做市,既不能灵活地调整其双向报价,以吸纳重大消息对汇率的突然冲击,也很难通过境内外的外汇交易对库存风险进行有效对冲。这种汇率弹性的不足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继续承担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职责,人民币汇率的微观结构仍然受到官方力量的管制甚至扭曲。在目前极为狭窄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内,外汇做市商相当于分担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一部分功能,而不能完全作为一个盈利性业务来做市,具体地说,做市商一方面要作为中央银行与市场力量之间的缓冲渠道,另一方面还要服从中央银行的汇率目标和波幅限制。这样,外汇做市商的存在固然缓解了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被动增长的压力,但并没有真正体现

外汇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国内外汇市场的效率仍亟需提高。

一般说来,外汇做市商是联系外汇市场各个层面、各类参与者的枢纽,其报价集中反映了外汇市场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