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阅读笔记9:鸡零狗碎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9:鸡零狗碎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9:鸡零狗碎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9:鸡零狗碎

“之所以要求老师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是因为孩子心思狭小而脆弱,每次只能消化一种思想。无论孩子想到了什么,心思都会在这件事情上,特别是心情激动时。所以老师最好能运用聪明才智,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好让孩子接受有益的思想。孩子天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且喜新厌旧,无定性。不过这也是孩子感到快乐的地方。”

感觉我现在还是一个孩子,不是卖萌,我正在为此而感到苦恼,因为我已年逾不惑,却遇事走直线,“一根筋”,不懂迂回变换,并且“无定性”。

当孩子沉迷于某一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家长老师最好选择等待,因为他是没有心思做其他事情的,或者你帮助他解决困难。否则,你这时候让他去学习或写作业都只会增加他的痛苦与烦躁。

记得我上小学的一段时间,迷上了做“摔炮”,有一天上午上了三节课,我以为放学了,就跑回家继续做摔炮,后来一想,不对,还有一节课呢,赶紧又跑回学校。当时我们班正在上数学课,教数学的魏老师看着我笑了,“干嘛?家里有心事?”当时我就佩服的五体投地,老师的眼力真好。

阴历“十月一”(阳历11月22日)回家给爸爸上坟,又见到妈妈、三个姐姐、弟弟,使我沉沦了好几天,今天我又“活”过来了,我的“心思狭小而脆弱”,好在“无定性”,容易陷进去,也容易“活”回来。

谢谢我的妻子,她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包容我的反复无常、小鸡肚肠。谢谢我的女儿,她虽然有些像我而天资一般,但是学习自觉自愿、勤奋刻苦,有时表现的比我还成熟稳重。

“一个思想空虚的人,专拣别人思想的边边角角来装饰自己,就像旧的褐色外套上缝上红色补丁,这不可笑吗?他们的言辞一定缺乏优雅,结果遭到不被欢迎的下场。”

思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才能收放自如、谈吐优雅,自己的思想从哪里来?反思和写作。

“教育孩子的人不应只具备拉丁语素养或其他文科知识,他所具备的应该是优秀品质,包括:德行兼备、稳重、豁达、温和、优雅庄重、和蔼等。”

赐予我力量吧!让我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

“使人牢记所学知识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他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作为老师就是“教学相长”,为教而学,快速高效,而且在你不断的教授过程中,会有体会和提高,“每次都有新感觉”。

“若想让孩子借推理锻炼是非判断力并付诸行动,那么一定要让孩子远离辩论的方式和技巧。不能让孩子那样辩论,也不能让他们羡慕会那样辩论的人,否则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胡搅蛮缠、固执己见、自命不凡的人,甚至不顾真理、真相,认为只要能在争辩中获胜就行。这种不服从真理、真相的人最不诚实、最不符合绅士的身份。不管对

方的回答多么好,他都要坚持争辩,只要能粉饰自己的观点,用语模棱两可、自相矛盾也在所不辞,以显示自己的独特。这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语言是否有意义,为了争辩而不择手段,这难道不是最不文明的行为吗?总之,“正方、反方坚持各自立场,反对对方观点”本来就是逻辑辩论的方法和目的,双方为了坚持信念,宁可背离真理和知识。真理来自于对事物的成熟思考,凭空捏造和辩论都不能产生真理。这种辩论只能生出强词夺理的谬论,是最没用、最让人反感的交流方式——绅士和坚持真理的人千万别沾染。”

我想这也是辩论赛减少的原因,前几年电视上经常有大学生辩论赛,现在很少看到了。比如说,论人性的善与恶,辩论之前先进行观点抽签,你抽到“善”,你就说“人性本善”,抽到“恶”,你就说“人性本恶”。这是你的观点吗?这是你的本意吗?你是在为自己的观点而进行辩论吗?也许在你大谈特谈“人性本善”的时候,心里却认为“人性本恶”,你只是为了辩论胜利而口若悬河、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不择手段,这不是坚持真理,也不是诚实、自尊的表现。

“之前,我的观点是:大人们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恐吓孩子,结果使孩子幼小心灵无法摆脱鬼怪的困扰,以至于造成孩子怯懦、脆弱、焦虑、迷信的脾性。我反对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会给孩子终生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的老年人喜欢用“疯子”、“老猫”、“偷小孩的”等等,来吓唬孩子,不过,想想,他们又不能打,不吓唬,怎么管理孩子呢?其实,我用的“要不然我就不喜欢你了”,也是吓唬。我想,我们在吓

唬小孩子的时候不要引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怪吧,那样可能更让人莫名的恐惧。

“老师们请注意,你们的工作不是把世上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对知识充满热爱、尊重之情,让学生有求知欲时能用正确方式获得,并尽早改正自己。”

我觉得传授知识也是老师的重要工作,关键是传授有用的知识。记得有一个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故事:有一次,芝诺的学生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您掌握的知识数倍于我们,回答的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怀疑呢?”芝诺听了并不急于回答,他用手杖在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后,对学生说:“大圆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显然,我的知识比你们的要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都未知的领域。况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长,所以,知识愈多的人所要接触到未知的领域愈大,由此感到不足的地方也就相应地要大。这就是我要怀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会在更大的领域明白自己的无知,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然后知不足”。

“要清楚,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即使从你口中说出也不会变成你的。与之相反,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得到的结论才属于自己,无论你在何种场合做何种事,这些结论都可以为你助阵,成为你说服他人的理据。”

这个前面讲过了,通过反思和写作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四篇孩子应学习什么》读完了,读的比较快,这两天心情也不好,以上是我深有同感的一些观点,罗列在这儿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