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36个城市综合实力测算评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36个城市综合实力测算评估

2001-06-01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00年,全省城市个数达36座,比1985年增加22座,位居全国第5位。其中,副省级市1座,地级市11座,省直管市3座,县级市21座。这些城市在全省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9年,全省城市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占全省79%、74%和81%。但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如布局失衡、中、小城市竞争力偏弱、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推动不够等难点问题。本文从更新城建观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对高标准构建我省城市体系、实现湖北城市功能和城市化进程的质的飞跃,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对全省36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测算、评估和比较分析,以期对各城市了解其分布、明确优势与不足、制定合乎自身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一、对湖北各城市综合实力的基本评价

城市的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程度。城市综合实力在时间上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强弱的程度之分,因而评估应以某一时段为基础;综合实力在空间上又是相对的,实力的强弱是城市之间此升彼伏的相对概念。就系统论而言,城市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均处领先地位,才能确认城市综合实力是强大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一枝独秀均难以构成城市的综合优势,片面追求物质生产,忽视人民生活,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重视城市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制约着城市整体实力的提高。依照上述定义,我们运用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选择46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省36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分两个层次测算,一是10个地级城市,其中新设的地级市随州市因统计资料口径因素暂不纳入;二是24座县级市,包括3个省直管城市。武汉市作为特大城市与地级市相比,其实力超出甚远,因而对其单独测算。

湖北省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即武汉市;第二类为综合实力次强的城市,按得分顺序依次为:宜昌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十堰市;第三类为综合实力中等或较弱的城市,分别为:荆门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

县级市(含直管市)综合实力亦可分为三种类型,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枣阳市、钟祥市、汉川市、应城市、大冶市;综合实力次强的城市为:丹江口市、老河口市、洪湖市、赤壁市、石首市、当阳市、恩施市、麻城市;综合实力中等或较弱的城市为:枝江市、武穴市、松滋市、安陆市、宜都市、广水市、宜城市、利川市。

评价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武汉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特大城市,武汉市的总体发展水平雄居榜首。在1997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武汉市的整体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沈阳,

仍位居全国第6位。近几年,武汉市在加快经济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超常规发展。目前,武汉市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于一体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货物吞吐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建设己形成了以内环线为中心、中环开通、外环初显雏形的联结三镇的交通网络。从得分情况看,武汉市人口与劳动力子系统、经济规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科技、教育与文化等子系统与其他城市相比遥遥领先,其“块头”优势为省内乃至华中地区诸城市所无与伦比。例如在人口与劳动力方面,1999年,武汉市的非农业人口达434.46万人,相当于11个地级市之和,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数16.03万人,相当于10个地级市的总和,科学、教育事业费支出99883万元,为10个地级市的1.46倍,客运总量9793.14万人也与其他地级市的总和相当。

2、地级城市综合实力层次性明显。从考察的十个地级市情况看,大体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宜昌、黄石、襄樊、荆州、十堰等市。这类城市虽有名次之分,但综合实力相当,呈现齐头并进之势。测算结果表明:宜昌市“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三个子系统均位居地级市前列,黄石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与基础设施”得分第二,襄樊市“人口与劳动力”名次较前,居第二位,十堰市的“社会发展”系统得分则占居鳌头。但各子系统得分较为均衡当属宜昌市。评价情况表明,这些城市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各有建树,有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实效。如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体在40%左右,有的达47%,接近或超过武汉市水平。“万人拥有医生数”黄石、襄樊、宜昌已接近或超出武汉市水平。

从第二层次看,荆门、鄂州、孝感、黄冈和咸宁等市的综合实力相对偏弱,在全国评价中属三类或四类城市。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总体实力正在上升,有些系统得分有较大提高。如荆门市经济发展较快,该系统得分位居全省第四,鄂州市“社会发展”,子系统得分也居第四名。但综合考察表明,在“人口与劳动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与基础设施”四个系统中,这些城市有的在某一方面较为突出,而其他方面则得平平;有的部分系统得分较高但因少数系统得分过低而拖了“后腿”。说明在城市均衡发展、协调进步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县级市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出较大差异性。

一是省直管市在县级市实力对比中优势突出。在24个县级市中,综合实力前3位的均为直管市,即仙桃、潜江、天门,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以仙桃市为例,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达626760万元和227853万元,属较高水平。分层次看,在人口等四个子系统中,直管市的得分较为均衡,绝大多数名次分布在1-5名之间,表明其整体发展较为均衡。

二是县级市实力强弱受区位影响明显。从总体讲,实力较强的前10名基本上集中在鄂东和江汉平原,该地区城市群的实力日渐凸现。不仅如此,毗邻大城市的县级市也更具活力。除直管市外的21个城市中,汉川、大冶、枣阳等市因分别靠近武汉、黄石和襄樊而位列前10名。而远离大城市的利川市则位次较后。

三是县级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甚于地级市。从小城市之间看,实力悬殊较大。如钟祥市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431710万元,为利川市的4.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