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赏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392)宋 黄居寀《梨花春燕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赏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392)宋黄居寀《梨花
春燕图》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第392期:宋黄居寀《梨花春燕图》
宋黄居寀梨花春燕图北京东方大观2017春拍估价500万元
作品鉴赏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黄居寀《梨花春燕图》评赏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在柳枝如烟,池草尚未成茵时候,一夜春风,吹得梨花展开了笑脸,呢喃的燕子,为她叙述着旅途中的见闻……黄居寀的《梨花春燕图》带我们穿越了一千多年前,大河上下,李唐赵宋,美丽的春天。“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燕子是候鸟,它的迁徙活动,是季节变化的象征,在北方,燕子来了,春天也就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正是农民们耕田、播种的时节,也是满怀希望的时节。诗人歌咏它,画家图绘它,从古至今不曾间断。黄居寀(933年—993年后),字伯鸾。成都(今属四川)人。五代十国时期——“西蜀”的著名画家黄筌之子。黄荃西蜀时任翰林待诏,供职于西
蜀画院。擅长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他继承唐代花鸟画的传流,以宫廷中的珍禽名兽、奇花异草,为描写对象,以极细的线条勾勒,并敷以绚丽的色彩,线色相融,栩栩如生。黄居寀承其父志,亦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入宋仍任旧职,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禄丞,委以搜访名画,鉴定品目,一时侪辈莫不敛袵。尝与其父合作,殿廷墙壁、宫闱屏幛,不可胜记。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精谨艳丽的色彩,具有富贵气象,适用于装饰宫廷,因此,黄氏在画院中,居于主持的地位,凡其他画家入画院,俱以“黄家”画风为取舍之标准。黄居寀所画园竹翎毛,形象准确,妙造自然;其作怪石、山水超过乃父黄筌,时有出蓝之誉。《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有《春山图》《春岸飞花图》《桃花山鹧图》等300多件。传世作品有《竹石锦鸠图》册页,《山鹧棘雀图》轴。《梨花春燕图》,绢本,设色,册页高27 厘米、宽31厘米。画幅从下面中间起笔,画一枝梨花伸向左侧中部,将花叶布于左下角。又从此枝中部再发枝,向右上角生长,顶端重布花叶,使其空出中节,即使燕子落于其上。整个画面构图奇特,简洁但不简单,独运一番匠心。《梨花春燕图》用笔坚实、设色沉着、技法纯熟,極富古意。左侧梨花叶下,隐署“居寀”两个具有隶书笔意的小楷,古劲朴茂,亦是画院常格。该图左下角钤有“伍氏澂观阁
收藏书画”九字朱文收藏印一枚。右侧以藏經紙書“北宋黄居寀《梨花春燕图》”题签。注:鉴藏印“伍氏澄观阁收藏书画”为伍元蕙鉴藏印。伍元蕙,广东南海人,清道光-清咸丰年间收藏家。局部高清吴国亭——谈国画中的法、理、情、意我们身边大量的作品往往只有笔墨变化而无思想内涵,或立意尚可而技巧拙劣,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均无一可取,十全十美的精品如凤毛鳞角,难得一见。究其缘由,皆因忽视画中的法、理、情、意中的某些方面所致。今有感而发,爰得此篇,就教于同道。我认为一幅作品的成败高下是通过法、理、情、意四个方面去衡量的。照我的理解,所谓法,是指对笔墨纸水色等物质媒介性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的作画方法、步骤等技能;所谓理,是指导绘画的理论和赏画评画的种种审美规范;所谓情,是画家的感情、情怀、情愫,通过作品流露出来的情致、情味;所谓意,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即作品的意蕴、主题思想。现分述之。潜心静气习“法”
先谈法。能否谙熟笔、墨、纸、水、色等作画的物质媒介的脾性,并且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是每位画人开砚捉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连这些最起码的技法都未掌握,如同一个人想成为小提琴家而不会弓法指法一样,当然谈不上艺术表现。因此必须下苦功去不断训练,积累经验,直到画具听候使唤,心手相应,能够起到思想变物质的“媒介”作用,才算掌握了基本技能,拿到了开启创作之门的钥匙。这是每个画
家的必由之路。这里且不谈造型能力的培养问题,就说要控制毛笔的刚柔粗细,宣纸的新旧僵糯,色墨的层次明浊,水分的枯润多少,以及它们综合得出的千差万别的各种效果来,不是靠老师几节课就能解决了的,必须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磨练基本功的过程。初学者为了登堂入室,熟悉那些物质媒介的画具性能,加上练习造型能力,“十年寒窗”并不算长。我
们国画界最大的弊病是学者急于求成,心气浮躁,不肯下苦功打基础,因而不是造型不当就是技法拙劣。更糟糕的是年资颇高的画家每每沉湎于初学者习画的初级阶段,论起画来,只是在工具性能上兜圈子,津津乐道某笔某处的得失,局限在具体画法上,不能站在理论高度深刻地剖析作品的优劣成败,中肯地指出关键问题,高屋建瓴地用画理规范自己和指导学生。一方面是新手不肯下水求法探骊,一方面是老手溺于法中不能自拔。两个极端,都是思想上畏难怕苦,缺乏进取精神。科学的态度是前者需要潜心静气地学习绘画方法,熟练地掌握画具性能;后者需要早日摆脱技法沾滞,踏到理论高度去求索。审美欣赏尊“理”
绘画理论,是历代画家的审美创造和理论家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是形式美的原理、法则。画理高于画法,指导画法,对于画面的构成具有定律般的作用。古人说:“作画只是个
‘理’字最要紧。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元·黄公望)画理对于画法,有如棋规球规之于弈棋球赛。操作有规律可
循,然具体画法可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画理是不变的抽象原则,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软件”,画法是灵活的具体的实践,是可视可感的“硬件”。作起画来若无画理指导,如同航行没有指南针一样,全凭直觉行事,处于盲目状态,断难以画出精品佳作来的。孙其峰先生十分重视画理的作用,他深刻地指出:“学画要知‘法’,更要知‘理’。‘法’是‘当然’,‘理’是‘所以然’。十个‘当然’,甚至百个‘当然’,不如一个‘所以然’。只有掌握了‘所以然’,才能避免‘盲目状态’。”(《其峰画语录》)所以在有心计的画家那里,画理始终主宰着他的笔墨,须臾不离,无论从画面架构,形神刻画,笔墨变化,虚实处理,主从安排,气势开合,疏密组织,色彩敷染,直到点线面的交织等等。凡是画面上出现的笔迹墨痕,一点一划,处处均经作者审度、衡量、掂掇、推敲、斟酌,处处画理融入形象。这样的艺术效果,应该说大体上是作者预期之中的有目的的操作结果。如此这般,“若悟妙理,赋在笔端,何患不精”!(宋·李澄叟)要说清楚的是,我们强调画理的作用,不是要大家画一笔想一笔,像解数学题那么缜密严格。诚然艺术创作特别是作写意画,要有“解衣磐礴”忘我的激情去投入,但无论行动上怎样痴狂,脑子却要清醒,既要有公孙大娘舞剑之激情,又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冷热结合为宜。
写到这里,我想到写意画常被曲解为随意画,每每信马由缰率意涂抹,十分粗劣,只求所谓笔墨生动而不去考虑影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