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农经济的一种解释_兼评恰亚诺夫的_农民经济组织_吴晓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稳 定 有 其 自 身 的 内 部 逻 辑 — — — 对 生 存 最 大 化 的 追 求 会 使 农 民 家 庭 调 整 劳 动 量 的 投 入 并 达 到“ 基 本 经 济 均 衡 ”。 最 后 作 者 对 农 民 农 场 的“ 国 民 经 济 后 果 ”及 其“ 可 能 的 发 展 形 式 ”做 了 分 析 。
二、农户: 农民行为的基本单元
回顾我国的 历 史 , 从 秦 统 一 六 国 废 分 封 、设 郡 县 以 来 , 直 到 明清, 历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都是以高密度的小农经济为基 础, 而小农经济又以家庭为其基本生产单位。新中国建立后以 “ 均 分 ”为 核 心 的 土 地 改 革 同 样 是 扶 持 了 以 家 庭 为 单 位 的 小 农 经 济的发展, 但随后的集体化运动尤其是 1958 年开始建立的人民 公社体制, 使新的国家政权一方面纵向延伸至基层农村( 在乡一 级建立了正式的国家政权机构, 在乡村社会村党支部书记兼任 村长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延伸了党政权力) ,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又 把每一个农村家庭裹挟至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内。在整个集 体化时期 , 农民家 庭 作 为 一 个 生 产 、占 有 、分 配 单 位 的 功 能 基 本 消失, 仅以一个消费单位的形式存在。更有甚者, 人民公社体制 企图把乡村变成工 厂 一 样 的 生 产 单 位 , 而“ 大 食 堂 ”使 农 民 家 庭 的消费功能也几乎不存在。这旨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成分 的 举 动 客 观 上 也 想“ 消 灭 ”家 庭 这 一 几 千 年 来 的 农 村 基 本 经 济 单 位, 但家庭仍在零星的副业中隐隐若现。集体化运动的寿终正寝 使 得 家 庭 生 产 单 位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戏 剧 性 地 重 现 ”。 农 村 实 行 家 庭承包制来的发展证明, 家庭责任制下的利益刺激和利用农闲 与辅助劳动力的巨大灵活性使家庭生产单位有了相对高的效 率, 家庭经济的生命力还将延续。
【关 键 词】 小农经济; 农户; 农业劳动力; 农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 2007) 06- 0146- 03
俄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恰 亚 诺 夫 的《农 民 经 济 组 织》一 书 主 要 是对 20 世纪初革 命 前 的 俄 国 农 村 大 量 存 在 的 以 家 庭 为 生 产 单 位的农场即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一种静态分析。 整个分 析 依 赖 于 两 个 基 础 : 一 是 来 源 于 边 际 主 义 的 劳 动— ——消 费均衡理论, 二是来源于“ 生 物 学 规 律 ”的 家 庭 周 期 说 。 恰 亚 诺 夫认为农民家庭是农 场 经 济 活 动 的 基 础 。“ 要 研 究 劳 动 农 场 组 织, 就必须从考察农场的主体即作为农场经营者的家庭入手, 首先全面分析构成农民家庭的组成成分和规律。……事实上, 家庭结构首先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劳动农 场劳动力的状况完全取决于家庭中能够从事生产的成员的数 量。农场经济活动能否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要视家庭 劳动力能否以最大强度和最高利用率提高劳动量而定……农 场经济活动规模的下限亦取决于家庭维持生存所绝对必须的 物质利益的数量”。①在这里, 恰亚诺夫引入了家庭周期说, 由于 生物学规律, 家庭规 模 与 人 口 构 成 中 的 劳 动 消 费 比 率②呈 周 期 性变化, 因而农民农场的经济活动量也随之变化。
恰亚诺夫的理论虽是对 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农民农场的分 析, 但对诠释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大量存 在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的行为及其发展趋势仍有指导意义:
一、小农经济: 社会化④的伴随物
《新帕尔格雷 夫 经 济 学 大 词 典》中 定 义 的“‘ 小 农 ’是 居 住 在 乡村并在土地上工作的人, 有时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指小农民 ( 即佃农或小自耕农) ; 而小农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 在这种经济 里, 主要由佃农和小自耕农来耕种”。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总 是与小私有制、个体 家 庭 、简 单 的 手 工 工 具 、劳 动 的 孤 立 性 和 自 给 自 足 相 联 系 。亚 当·斯 密 的 经 典 理 论 和 马 克 思 的 理 论 都 认 为 小 农经济最终会因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而走向资本主义农 业, 只不过斯密认为社会化分工给农民带来了好处, 马克思则认 为分工使农民分化为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恰亚诺夫分析了 在商品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 小农会长期存在, 农民甚至会通过 过密化的劳动投入来满足家庭的消费, 维持小农的稳定。历史学 家黄宗 智 通 过 对 1350 年 到 土 地 承 包 前 中 国 华 北 及 长 江 三 角 洲 ( 尤其是长江三角洲) 农 村 的 研 究 , 论 证 了 商 品 经 济 条 件 下 小 农 经济的超稳定性, 推翻了斯密和马克思提出的商品化与小农经 济 不 可 共 存 、商 品 化 必 然 导 致 近 代 化 和 资 本 主 义 化 的 结 论 。黄 宗 智也分析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带来了农村以家庭为基本生 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恰亚诺夫和黄宗智的理论说明了小
在 此 基 础 上 , 恰 亚 诺 夫 运 用 劳 动— ——消 费 均 衡 理 论 , 引 入 了“劳动的边际辛苦程度”和“ 收 入 的 边 际 效 用 ”两 个 概 念 , 阐 述 了“ 农 民 劳 动 的 自 我 开 发 程 度 ”( 即“ 农 民 劳 动 量 的 水 平 ”) 取 决 于家庭消费者需求满足程度和劳动辛苦程度二者的均衡。随后 分析的农民农场的组 织 即 诸 生 产 要 素 间 的 比 例 关 系 、个 体 农 场 的 生 产 组 织 实 施 过 程 、“ 劳 动 农 场 的 资 本 量 以 及 由 此 而 来 的 每 年用于资本更新的那部分资本数量都应依照由基本经济均衡 关系确定的经济活动 量 , 根 据 技 术 上 的 要 求 以 恰 当 的 安 排 ”。③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了小农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与稳定性, 且小农
三、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边际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 农民外出的主要原因乃是农业生产成本日益提高而收入增长缓 慢, 收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不稳定, 农业投资回收期长, 农业 劳动强度大, 而农民在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却不 断增加, 随着货币支出压力的日益扩大, 被迫外出务工, 去做城 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甚至去做最危险、最无保障、对身体有 害 的 工 作 。 因 此 也 就 出 现 了“ 民 工 潮 ”与 乡 村 土 地 利 用 率 下 降 并 存 、劳 动 过 剩 与 耕 作 粗 放 并 存 的 工 兴 农 荒 现 象 。正 如 恰 亚 诺 夫 分 析的 :“如果在家庭农场核算中尚未达到基本均衡, 未被满足的 需求依然相当突出, 那么经营农场的家庭便有强烈的刺激去扩 大其工作量, 去寻求劳动力的出路, 哪怕接受低水平的劳动报 酬。‘出于无奈’, 农民去干初看起来最不利的工作”。②“农民家庭 在寻求最大化的单位劳动报酬时, 只要别的形式的劳动可以提 供更有利的机会, 它就通常会视手中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如敝屣 而 弃 之 不 用 ”。 ③
农户作为考察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单元提供了启示。恰亚诺夫 认为“家庭农场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产生于满足家庭成员消 费需求的必要性, 并且其劳动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 段 ”。“ 全 年 的 劳 作 乃 是 整 个 家 庭 为 满 足 其 全 年 家 计 平 衡 的 需 要 的 驱 使 下 进 行 的 ”。 ①当 下 我 国 农 户 的 经 济 活 动 也 是 为 了 满 足 社 会 化 条 件 下 家 庭 货 币 支 出 的 需 要 。 只 有 把 作 为 生 产 、生 活 、文 化 和政治活动基本单元的农户的动机认识清楚 , 才能理解农户的 行为选择。
! " #
农经济可以与自然经济相连, 也可以和商品经济并存。 我国农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 大多数农民依靠小规模
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与传统意义上的 小农不同在于, 农民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体, 种子、农药、化肥等 生产资料基本实现市场化购买; 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的引入、雇 佣帮工等现象的存在使农民可以通过货币支出来获得专业化的 服务, 事实上现阶段的农业专业化分工让少数专业服务户实现 了资本积累, 大多数农民是用部分收入换取了专业服务, 并未从 中获得收入增量; 除了粮食外, 其余生活消费品通过市场交易来 满足的比例日益提高, 尤其是随着现代消费观念和商品信息向 农村的渗透, 农民的消费欲望逐渐膨胀, 消费社会化的增长速度 甚至超过了生产社会化的增长速度, 农民日益被卷进了高度开 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处于这一体系中的小农家庭, 生产已突破孤 立和封闭状态, 生活已无法自给, 更不能自足, 生产和生活社会 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带来货币支出的增加, 迫使农民家庭寻求非 农化的增收途径。这时, 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将解决农民的基本 生存问题, 而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将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 从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小规模经营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 少、农民还占总人口近 70% 的国家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并不排 除和反对农业应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但如果在现阶段设想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营来大面积改造之, 以尽快实现农业 的现代化, 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
【收稿日期】2005- 12- 12 ①③( 俄)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萧正洪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0- 21、189 页。 ②“劳动消费比率”是按俄国当时 家 计 统 计 中 所 用 比 率 将 家 庭 中 不 同 年 龄 组 的 成 员 折 合 为 完 全 劳 动 力 和 男 性 消 费 者 , 然 后 用 家 庭 中 消 费 者 的 数量比上劳动者的数量得出。 ④徐勇和邓大才提出用“社会化小农”的分析框架来解释我国当下的小农经济。具体内容参见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邓 大 才:《社会化小农: 动机与行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年第 3 期。 【作 者 简 介】吴晓燕( 1 969- ) , 女, 四川大竹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方向: 农村经 济 、政 府 治 理 。
学术动态综述 《生 产 力 研 究》No . 6 . 2 0 0 7
现代小农经济的一种解释
— ——兼评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
吴晓燕 1, 2
( 1.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所,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从农民家庭生存需要的满足决定农民农场的全部经济活动内容和过程出 发, 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这一理论对于认识我国当前的小农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社会化条件下的小农 经济将长期存在, 研究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农户, 劳动— ——消费均衡理论能部分解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行为, 农业 改造和现代化的路径具有多元选择。
我 国 目 前 农 村 家 庭 表 现 为“ 家 ”与“ 户 ”相 结 合 的 形 式 — — — 农 户, 我国目前还有近 2.5 亿农户, 农户家庭是农村中最小的经济 活动单位, 农户为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目标, 在一定条件下借助 家庭经济单位采取各种自主经济行为, 成为了农村经济中实质 上的行为主体。不仅如此, 农户还是农民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的 基本单元。尽管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已不同于恰亚诺夫分析的革 命前俄国相对封闭、商品经济wenku.baidu.com发达条件下的小农 , 而是处在市 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背景下, 但大多数农户仍然 是 分 散 的 、以 家 庭 为 单 位 的 小 规 模 生 产 。恰 亚 诺 夫 把 对 农 民 家 庭 经济行为的考察作为分析农民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这为我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