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源引领发展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不露痕迹的教育?担负着“指导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如何来实施无痕教育?反思道德、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反观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历程,我们发现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生成的乐园,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因此,惟有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本源,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观察、分析、反思,在个体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激情、明理、养成,才能使空泛的道德认识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无痕教育。

一、回归生活的本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会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生活课标也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堂中的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与能力,教学时教师惟有“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在可贵的生活资源中、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上,“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才能引领着儿童在生活中学会更好的生活。

1、激活经验,丰富生活感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虽然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活动、每一个事件都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教材中的儿童与课堂中的儿童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教学中,教师要从了解课堂中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感悟开始,注意他们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用儿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来激活教材中的生活,激活儿童的思维,从而引导儿童在积极的交流探讨中、在主动的思维碰撞中完善对生活的建构,丰富对生活的感受。

(教例1:寒假生活交流会)

寒假,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春节,一定让学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有趣的经历、奇特的见闻、困惑的问题,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我认为是轻而易举的事。上课了,我笑眯眯地说:“小朋友,我是‘艺术小学校园电视台’的记者,我们电视台要开一个寒假生活故事会,今天我特地来一(2)班采访,听听大家的寒假故事。”说完,我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如树林般冒出的小手,但10秒、30秒、1分钟……只见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并没有出现我预料的情景。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听到的“故事”都是很生动的、完整的,与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事情有着太大的差别,一时想不出来自己在寒假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可以说给同伴听,说给老师听。于是,我微笑着启发:“这寒假故事呀,可多了,比如:有客人到你家,你是怎样接待的?你到哪儿去玩了,看到了什么,哪些东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长辈为什么要给自己压岁钱……”在我的点拨下,孩子们明白了这就是“故事”,自己寒假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快乐的、得意的、烦恼的事,又出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于是,有的兴致勃勃地说自己和父母到哪儿旅游了,有的骄傲地介绍自己学会的新本领,有的自问自答式地“卖弄”自己新了解的春节风俗、知识……大家不亦乐乎地说着各种寒假生活的故事、感受,在畅谈与倾听、交流与分享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愉快的寒假生活中,体味着假期生活的多彩,分享着假期生活的快乐,也丰富着学生对假期生活的感受。

2、探究现象,提高生活质量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品生教学不仅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引

导生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重视儿童浸润其中的成人世界、成人生活,引导儿童对这些真实生活中的需要、问题、困惑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反省,去浊存清、去伪存善,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实现“愉快、积极,健康、安全”的生活。

(教例2:寒假生活交流会)

寒假中没有了时间的约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孩子们的生活相对的比较松散,如:睡懒觉、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暴饮暴食、玩爆竹等。在孩子们交流好寒假生活的故事后,我把这些比较典型的,不够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例举出来,引导学生判断、讨论,谈不科学生活时自己的体会,增强他们对健康、文明、有序、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为学生的暑假生活以及今后假期生活的充实、健康、合理地度过做好思想和方法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生活的质量。

3、创意生活,提升生命意识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指导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综合型课程,“过”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鲁洁教授语)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构中实现“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更应引导学生运用重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挑战生活、创意生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

(教例3:游戏快乐多)

生活中的儿童对大人的牌类游戏非常熟悉,个别儿童甚至会模仿大人用纸牌玩争上游、打红心。于是,我就把扑克牌——这一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纸牌上的数字、图案创编适合自己的纸牌游戏。学生一番思索后,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方案便飞出了他们的心田,有的说:“可以把牌上的数字加起来,比谁算得又快又对”,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牌上的数字做乘法”,有的说:“也可以把这些数字加加减减,比谁的得数最小”……就在孩子们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器具创编出更丰富、更适合自己开展的游戏活动时,一丝丝获得肯定后的喜悦飞上了他们的笑脸,一份份创新成功的自信植入了他们的心田。

二、回归儿童的本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了某种操作方法,获得了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活动是体验滋生的土壤,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这样描述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教学中,教师选择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不断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就能确保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体验,获得认知发展。

1、丰富活动形式,辐射体验广度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方法越具多样化就越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教师有选择、有针对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