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及特点。方法收
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收治入院或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
者26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再骨折组)、对照组(骨折组),评价两组患者的
性别、年龄、BMD-T、CCI、骨折好发部位、骨折至再骨折的时间间隔、再骨折的
发生率、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等。结果对照组再骨折的发生率为4.52%,两
次骨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1±0.7)年,平均年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BMD-T、CC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协调技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运动协调技能低的骨质疏松性骨
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较大。多因素风险分析表明,年龄因素及既往有椎
体骨折史为再次骨折主要的风险因素。结论两次骨折之间,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
行功能康复等治疗,减少跌倒等的发生,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风险临床特点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以骨组织量减少、微细
结构遭到破坏,并且伴有骨脆性增加的一种骨病。骨折是骨质疏松严重的并发症
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1]。在美国,因骨骼相关疾病引起骨折的
患者约为150万人/年,其中,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病因,其发生骨折的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根据WHO标准,美国国
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Ⅲ,1988-1994)临床研究表明,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50%的女性、20%的男性在一生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且患者一旦发生第一次骨折,发生再骨折的危险明显增加。本研究通过调查本院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寻找相应的预防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收治入院或门诊就诊的骨质疏松性
骨折患者。
入选标准:①年龄:≥50岁;②骨折部位:肱骨近端、股骨近端、桡骨远端、椎体、髋臼;③摔伤为骨折的主要原因;④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2.5SD[3]。
排除标准:①遭受严重暴力所致骨折,如车祸;②患者伴有其它骨代谢疾病;③有服用抗凝药物等与骨折有关的食物药物史;④患者接受化学治疗、放
射治疗。
1.2分组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曾明确的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将患
者分为观察组(再骨折组)、对照组(骨折组)。共收集病例268例,其中观察
组47例,对照组221例。
1.3治疗方法
股骨和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关节置换或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椎体及桡骨远端采
用手法复位或(和)夹板进行固定。
1.4评价指标
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BMD-T、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
动作的协调程度、骨折好发部位、骨折至再骨折的时间间隔、再骨折的发生率、
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转换方式、动作不限,站立稳定再行走3m后计时停
止)。所有病例随访2年,计算再骨折发生率,观察组未记录第三次骨折的发生
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年龄、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及BMD-T值采用t检验,CCI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各指标时,以P<0.05为二者间存在显
著性差异。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性别、年龄、BMD-T、骨折部位、CCI及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时间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各指标相应的风险系数及95%的置
信区间,取0.05为双侧的α值。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对照组在随访期间有10例患者发生再次骨折,再骨折的发生率为4.52%
(10/221),两次骨折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1±0.7)年。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低于
观察组,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BMD-T、CCI均无显著性
差异(P>0.05),故尚不可认为对照组的健康状态强于观察组。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第一次骨折例数,第二次骨折例数
患者骨折以椎体骨折再发生股骨近端最为常见,详见表2。对照组女性患者
占70.14%(155例),观察组占78.72%(37例),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2 观察组第一次骨折与第二次骨折部位分布情况(例)
第一次骨折部位第二次骨折部位
桡骨远端股骨近端肱骨近端椎体
桡骨远端 2 4 2 5
股骨近端 1 7 3 7
肱骨近端 2 1 1 0
椎体 2 8 0 2
2.2运动协调技能评定
对照组由平卧位到站立位的平均转换时间为(12.9±4.5)s,观察组为
(26.8±8.6)s,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协调技能
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随访的2年时间内,共10例患者发生再次骨折,其首次骨折后的平均转换时间为(19.7±4.9)s,与整个观察组的平均转换时间具
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运动协调技能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
折的可能性较大。
2.3多因素风险分析
多因素风险分析表明,性别为女性、高龄、有髋部骨折或椎体骨折史、平卧
位至站立位的转换时间增加、BMD-T<-3.5等均可使再次骨折的风险增加,其中,年龄因素及既往有椎体骨折史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详见表3。
表3 发生二次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因素风险系数(HR) 95%置信区间
年龄(岁)
>75 1.22 1.17~1.28
>85 1.69 1.61~1.77
女:男 1.37 1.33~1.41
曾发生髋部骨折 1.25 0.8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