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文化与产业化发展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3d64d5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1e.png)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品茶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好像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行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宝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没关系,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假如《三阳志》所记属实,唯恐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出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那么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此时此刻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此时此刻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闻名海内外,在今日国产的特级茶叶中数一数二,但惋惜产量不多,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名贵的。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414be478a417866fb84a8e71.png)
地 区何 时开始饮茶 难 以准确考证 , 但 苏轼 《 与子 野 书》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潮 汕 人 不 可 一 日无 茶 , 潮 汕 人平 时待客 , 第 一件事便 是泡茶 。 婚、 丧、 喜、 庆也无 一
一
所 谓 工夫 茶 , 并 非一 种 茶 叶或茶 类 的名 字 , 而是
种沏泡 的技法 。之所 以叫工夫茶 , 是 因 为 这 种 泡 茶
去“ 酒” , 我们 在许 多元 杂剧 中都 可见 “ 早晨 出门七 件 的方式极 为讲究 , 操作起来 需要一定 的工夫 。 此 工夫 , 事, 柴米 油盐酱 醋茶 ” 的 唱词 , 可 见茶在 古代 中国人 们 为 沏泡 的学问 、 品饮 的工夫 。苏辙有诗 日 : “ 闽 中茶 品 日常生 活 中的重要 地位 。陆 羽《 茶经 》 中说 : “ 茶 之 为 天 下高, 倾身 事茶不知 劳 。” 品工夫茶 是潮汕地 区有名 哪 饮, 发 乎 神农 氏 。” 战国时期 《 神农本 草》 上说 : “ 神农 的生活 习俗之 一 ,凡有 潮汕人 的地方 就有工 夫茶 , 尝百 草疗疾 , 日遇七十二 毒 , 得 茶而解之 。 ” 由此 可见 , 怕 是身居 海外几 代 的潮汕人 , 这一 传统依 然在 异 国他 茶最 早是 以药 的功用 出现 的。 至 于茶何时 开始成为饮 乡得 以很 好 的保 留。潮汕人 爱饮工 夫茶 , 可 以说 是达 品, 说法 不一 , 最常见 的说法是 周武王 时期 。 到 了唐代 到 嗜 茶 成 性 的 程 度 ,古 人 说 的 天 光 开 门七 件 事 :柴 、 中后期 , 饮茶之 风 已非 常普遍 , 品饮技法 也很是讲 究 。 米、 油、 盐、 酱、 醋、 茶, 而潮 汕某些老茶 客 , 却把古人 列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0210f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d.png)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5add0a5279563c1ec5da71ba.png)
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作者:陈伟珍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0期[摘要]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建省相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地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夫茶文化。
本文概述茶的起源及发展情况,阐述了工夫茶精、洁、和、敬的特点,着重介绍潮汕地区的工夫茶烹治法,以体现潮汕文化谦和、精细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茶文化;工夫茶;潮汕精神[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6-02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我国自古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到元代则略去“酒”,我们在许多元杂剧中都可见“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唱词,可见茶在古代中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由此可见,茶最早是以药的功用出现的。
至于茶何时开始成为饮品,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周武王时期。
到了唐代中后期,饮茶之风已非常普遍,品饮技法也很是讲究。
随着陆羽《茶经》的面世,中国的茶文化初步形成。
宋代,饮茶开始变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斗茶”成为一时风尚,茶文化至宋达到了空前鼎盛期,以致宋徽宋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蔡襄留下了《茶录》,当时的文人骚客都有关于茶的词句名篇留世。
明清时期,饮茶、制茶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还出现了茶的分类。
潮汕地区何时开始饮茶难以准确考证,但苏轼《与子野书》说:“寄惠建铭数品,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子野”即吴复古,“潮州古八贤”之一,现揭阳人,与苏轼至交。
从苏轼的《与子野书》中,我们可看到吴复古所寄上的数品茶,获得了苏轼的高度赞誉,可见吴复古有较高的品茗水平。
由此可证,宋代揭阳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习俗。
明嘉靖十一年(1532),潮州状元林大钦在《斋夜诗》曾这样写道:“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潮汕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潮汕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4503445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0.png)
潮汕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潮汕文化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包含潮州音乐、客家贡茶、潮州木雕、茶黄木雕等众多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潮汕地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潮汕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融合产业潮汕文化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以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特色的旅游,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在现代社会,特色文化已经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潮汕地区应该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以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特色和亮点。
这一融合产业对潮汕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人群,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机遇二:积极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潮汕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比如,利用潮州音乐元素,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专辑以及相关的衍生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让懂得欣赏的湾区居民和华侨朋友产生共鸣,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拓市场。
机遇三:积极保护传统手工艺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非常精湛,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然而,本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已经面临许多挑战,如人才问题、生产工艺问题、市场推广问题等。
因此,潮汕地区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鼓励本地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加大技艺传承的力度,同时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整体质量和附加值。
挑战一:文化大融合的挑战潮汕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和大融合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将不同文化融合到潮汕地区的文化中,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通,是潮汕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大挑战。
必须以开放、包容、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向外界展示潮汕文化。
挑战二: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的挑战潮汕地区的文化产品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仍然是面临的挑战。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https://img.taocdn.com/s3/m/e841217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f.png)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
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34298e360cba1aa811daa4.png)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州功夫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619f7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4f.png)
潮州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在我国的茶叶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么特别的历史特点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结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
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
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
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潮州功夫茶吧……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起源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
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
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
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8c7d45f78a6529647d53c0.png)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论潮汕工夫茶对古代工夫茶的传承与发展
![论潮汕工夫茶对古代工夫茶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88d862a98271fe910ef988.png)
第 2卷 第 1 8 期
20 07年 1 月
肇 庆 学 院 学 报
J t  ̄ C OFZ OQI O n NX HA NG UNI E T V RS Y I
V 0.8. N o1 1 2 .
Jn 20 a. 07
论潮汕 工夫茶对 古代工夫茶 的传 承 与发展
区 。 茶人 都习惯把 这种 品茶方式 称为 “ 汕工 但 潮
夫 茶 ” 许 多 研 究 茶 文 化 的 著 作 提 到 工 夫 茶 。 以 , 也
人 嗜茶的传统结合起来 。 使得茶 叶成 为潮人经商
的 大 宗 贸 易 项 目 之 一 。 光 绪 十 一 年 到 十 五 年
收 稿 日期 -06 卜 1 ;修 订 日期 :07 0 —1 ' 0 —1 5 2 20- 1 1 作 者简 介 : 霞 辉 09 5 。 南 南 县 人 。 州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历 史 系讲 师 。 士 。 徐 7 一) 湖 广 硕
徐 霞辉 , 李 素 兰
( 州大 学 人文学 院 历 史系 .广 东 广 州 广 5 00 ) 14 5
摘 要 : 夫 茶 是 我 国茶 艺 的 古 典 流 派 。 潮 汕 工 夫茶 传 承 古代 工 夫 茶 的 固 有 精 华 , 历 经 千 余 年 的 不 断 积 工 并 累、 弃 和 发 展 。 终 “ 居 ” 潮 汕 地 区 , 成 独 具 地 方 特 色的 “ 汕 工 夫 茶 ” 在 中 国茶 艺 之 林 一 枝 独 秀 。 扬 最 定 于 形 潮 , 关 键 词 : 代 工 夫 茶 ; 潮 汕 工 夫 荼 ; 传承 ;发 展 古
助 消 化 。 有 健 身 明 目、 神 醒 脑 、 痰 祛 咳等 功 还 提 化 工 夫茶 作 为我 国有 着 悠 久 历 史 的一 种 茶 俗 。 曾经 在 国 内多 个 地方 风 行 一 时 。唐代 流行 于 长 安
潮汕饮食文化
![潮汕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36afa4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d.png)
2
3
下面从多个方面来介绍潮汕饮食文化
历史背景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 就是物产丰富、文 化繁荣的地方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潮汕地 区早先渔业发达,当地居民以 渔猎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因此,潮汕菜的食材多以海鲜 、果蔬、家禽等为主,形成了 独特的烹饪方式和菜肴风格
历史背景
烹饪技艺
烹饪技艺
1
潮汕菜在烹饪技艺上讲究烹调手法的 精细和技艺的精湛
潮汕海鲜文化
总之,潮汕肠粉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 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体现。它见证了潮 汕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承载了无数人 的回忆和乡愁
z
-
恳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聆听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其中,炖、烧、焖、煮等技艺是潮汕 菜常用的烹饪方式
2
3
此外,潮汕菜还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 全,善于运用调料和烹饪技巧来提升
菜肴的口感和观感
特色菜肴
特色菜肴
文化内涵
潮汕饮食文化不仅是潮 汕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一 部分,更是潮汕地区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内涵
在潮汕地区,人们注重 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因此饮食文化也成为了 家庭和亲情之间的纽带
潮汕海鲜文化
潮汕肠粉
潮汕肠粉,一种美食,源自广东潮汕地区,是潮汕人早餐的首选 关于潮汕肠粉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潮汕肠粉起源于广州,是 由当地的"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厨逃亡到潮州,为了生计,将皇帝的御食进行了改良,而 形成了潮汕肠粉。另一种说法则是,潮汕肠粉是由潮州人李三儿在广州学成后返乡创制 的 潮汕肠粉的制作方法简单,将米浆倒入蒸盘或蒸笼中,撒上猪肉、牛肉、虾肉、鱼肉、 肝、蛋及各式菜丁,蒸熟后卷成长条形,用刀切成段块后就成了。但是要做出一份口感 鲜美、滑而不粘、香而不腻的潮汕肠粉,却需要精湛的手艺和经验 如今,潮汕肠粉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了无数的食客前来品尝。无论 是街头小吃还是高档餐厅,都可以品尝到这道美食。同时,潮汕肠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 创新,出现了各种口味的肠粉,如海鲜肠粉、香菇肠粉、蛋花肠粉等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696dd7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d.png)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非常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非常喜爱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正确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由于茶在很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由于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下面是第一我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盼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潮汕工夫茶的介绍1.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月(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一般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讲究、细致而专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肯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讲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讲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风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祖先留下的一份财宝,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美丽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风格,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善表达,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普及海内外,悄悄地起着沟通情意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0b03b013186bceb18e8bb48.png)
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作者:孙碧玲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关键词:潮汕功夫茶;茶道;茶文化;历史视角中图分类号: F1294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8.064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1]。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道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2,3]。
历来学者对潮汕工夫茶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对以往有关潮汕工夫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值得研究的若干问题。
1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辨析由于工夫茶形成历史悠久,但相关文献记载则并不多见,另外独特的潮汕方言也使得对工夫茶史料的记载成为一种障碍。
这些诸多因素导致如今对工夫茶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即“工夫茶”和“功夫茶”,多数人无法辨别二种称呼的区别,因而往往混为一谈。
工夫茶与功夫茶称呼不同,其意义自然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二者差异的考证和辨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1.1 “工夫茶”即茶叶工夫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清人刘土青,其在雍正十年(1732)在福建崇安县(1989 年改为武夷山市)为令时,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为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记载有:“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1.2 “功夫茶”即泡茶之法功夫茶也可以用于指代泡茶之法。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
![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1dfac42be1e650e52ea99e5.png)
的境界而提出的至静法门。潮州工夫茶就是这样, 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潮
州 工 夫 茶 提 供 了 入 静 的 法 门 , 提 倡 人 与 自 然 的 相 互 沟 通 , 融 化 物 我 之 间 的 界 限 , 以 “涤 除 玄
鉴”“澄心味象”作 为 审 美 观
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贪图功利
用了, 再冲喝下去就要喝到无益的部分了。千万不要可惜。据说以前有因为喝工夫茶喝得倾
家荡产的, 有趣的故事不定期真不少。但确实, 一两好茶如果最低是十元, 一天喝它三次, 最
少也要喝掉十元、八元, 更何况成百上千元一斤的高等级茶叶了。这也是樵夫之所以不干的
原因。
四 、潮 州 工 夫 茶 的 文 化 内 涵
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
夫茶特别注重 “茶 之 功 ”, 即
烦恼, 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
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
事。
以 及 怡 情 养 性 的 功 能 。潮 州
五 、结 束 语
工夫茶品茶时有很多的规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
矩: 从养生的目的出发, 以
的 存 在 形 态 。潮 州 工 夫 茶 是 一
种文化, 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着。文化功能理论认为存在就是道理, 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
清代俞蛟《潮 嘉 风 月 记.工 夫 茶 》, 对 这 一 文 化 现 象 作 了 详 地
细 的 描 述 : “工 夫 茶 , 烹 治 之 法 , 本 诸 陆 羽 《茶 经 》, 而 器 具 更 为 方
精致。炉形如截筒, 高约一尺二、三寸, 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
文 化
兴窑者最佳, 圆体扁腹, 努咀曲柄, 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 研
安矣。如此三者, 皆非小人之利, 敢辞。”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4974a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b.png)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茶文化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汕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远在4700年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我国先民便发现茶树并形成饮茶习俗。
潮汕人饮茶的风尚,无疑是受到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
随着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对潮汕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粤东地区属百越诸族聚居地,后来有浮滨人、山越人、畲瑶人等,在这土地上栖身山野,繁衍生息,过着“击石取火”、“狩猎网鱼”、“刀耕火种”的生活。
畲族聚居潮州凤凰山,以狩猎种茶为生,有饮茶的习惯。
潮州市后来逐渐形成产茶区与畲族聚居凤凰山有密切关系。
唐代,韩愈、常衮、李德裕等官员被贬来潮州。
韩愈在潮州兴儒学,改民风,传播中原文化,自然也包括茶文化。
常衮、李德裕皆嗜茶,自然对潮汕饮茶习俗起到传播作用。
加上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兴起,而佛家常饮茶,久而久之,一部分潮汕人也习惯饮茶。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金汉山诗》有饮茶记载,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茶灶香龛平”的遗迹。
又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潮知州徐璋的《送举人》诗中云:“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
”(酪奴是茶的谑号)说明了潮州早在北宋时已形成饮茶的习俗,并在宴席间必备品茶的程序。
南宋末期,赵宋君臣流亡至潮州,留下了帝昺饮凤凰茶,后被称为宋茶的传说。
最少说明了凤凰山产茶的历史悠久。
元代潮州文人贤士往来频繁,市场各种茗茶云集。
如潮州总营王翰《游灵山》诗云:“释子不眠供茗碗,幽人无语对棋枰。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潮州饮茶还保留大碗盖瓯的习俗。
到了明代,由于潮州商业的发展,福建茶叶大量增加,饮茶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林大钦的《斋居》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同时,民间出现早上“点茶汤”,以供奉茶汤,服侍长辈不可少的的饮茶礼节。
潮汕工夫茶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潮汕工夫茶的产业化发展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91ef6dab284ac850ad024237.png)
维普资讯
清代俞蛟著 的《 梦厂杂著 ・ 潮嘉风 月・ 工夫茶》 中对
工 夫茶的解释是 “ 烹洽 之 法 ”也 就 是 茶 叶 冲 泡 品 饮 的 , 技 法 。 现 在 的 潮 汕 工 夫 茶 , 融精 神 、 仪 、 泡 技 艺 、 是 礼 沏 评 品质 量 为 一 体 的 完 整 的 “ 道 ” 更 是 潮 汕 人 的 一 种 茶 ,
容 涉 及 传 统 的 第 一 、 二 、 三 产 业 各 个层 次 。 第 第
( ) 产 品 一 茶
茶 叶可 以作 为食品添加剂 ,含 茶叶的各色糖果糕 点在我 国早 已面 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有人认
为 , 用 茶 叶 比喝 茶 更 能 全 面 地 摄 取 茶 叶 的 有效 成 分 , 食
相 关的企业群体集合就 是“ 茶产业 ” 在 我国, 茶饮料 。 仅
销 售 产 值 就 达 到 1 亿 元人 民 币 , 果 加 上 如 茶 具 、 ∞ 如 茶 机 械 、 包 装 、 食 品 、 餐 饮 服 务 、 旅 游 等 等 , 个 茶 茶 茶 茶 整
茶产业所带来的产值 ,在 国民经济 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 作用。茶产业可 以大体上分为茶产品和 茶服务两类 , 内
目前 , 茶产 品市 场 呈 现 多 元 化 的趋 势 , 叶 已经 不 茶
只是作 为一种饮 用品 出现 。茶产品 的领域主 要在 以下
几 方面 :
1饮 用 品 领 域 、
几千年来 , 茶的价值 基本上都体 现在沸 水冲泡 , 由
此 而 诞 生 的 茶 文 化 也源 源 流 长 。近 些年 来 , 产 品 的 不 茶 断 拓 展 , 泡 茶 、 溶 茶 及 各 种 保 健 茶 应 运而 生 。纵 观 袋 速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2dc1cb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7.png)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广东潮汕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以功夫茶文化闻名。
功夫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广东潮汕,人们对功夫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这种茶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起源和发展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这片土地上,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对茶叶的烹饪和品饮经验丰富。
由于地处南方气候湿热,因此茶叶的生长环境丰富多样,从而使得功夫茶的口感和香气独具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茶文化在潮汕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传统制茶技艺潮汕功夫茶注重工艺和技艺,制茶过程繁琐细致。
首先要选用上等的茶叶,如铁观音、白兰、凤凰单枞等当地著名名茶。
然后,需进行深焙、反复揉捻、复杂的发酵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色泽乌润,香气扑鼻的茶叶。
工艺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是功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三、茶具和茶艺表演在潮汕地区,人们对茶具和茶艺表演也十分重视。
茶具的选用要符合功夫茶的特点,清水、茶壶、茶杯等每一个细节都是讲究。
此外,茶艺表演也是潮汕功夫茶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如倒茶、倒水、续泡等技艺,展示了茶人们对功夫茶的热爱和追求。
四、茶道精神潮汕的功夫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
功夫茶讲究“闻香、品味、寻觅、领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茶人们通过品茶,感悟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心灵和审美修养,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五、当代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潮汕功夫茶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功夫茶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一些茶企和文化机构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功夫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当代,潮汕功夫茶文化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引领着未来的发展。
总结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粹之一,它融合了传统工艺、茶具、茶道和当代生活,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
①研制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充分利用湖州市的一些特色资源,如 竹子、紫砂等,制[8] 作各种茶具、茶筒、茶盒等与茶有关的用品、工艺品;开发茶 系列饮品及茶点茶食;复原古代茶叶茶品,如唐代煎茶用的茶 饼等。 ②湖州乡间山区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茶园,可以利用其中的 一些构建“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使游客置身其间领略茶 园特有的清香和惬意。愿意的话还可以学习种植、采茶、制茶 等茶乡特有的劳作,种植的茶树还可以成为一种纪念或见证, 诱导游客再一次光临;亲手采摘、炒制的茶叶成品可以作为旅 游纪念品带回家中品尝或馈赠亲友。
4.2茶服务
1.茶馆、茶楼服务 茶馆、茶楼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 内容。在茶馆、茶楼品茶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也是人们勾通 感情、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场所。 2.茶文化的推广普及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的支持,在新闻出版行业走 向市场化的今天,茶文化图书在市场中的销售量日渐增加。 3 .茶文化教育与茶图书 茶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农业性院校培养的茶叶专业人才,这在广义上 也可以算做是茶服务市场的范畴:另一方面是茶艺术服务人员的培 训。 4.设计创新多层次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文化是贯穿在茶叶的采摘、制 作、选水、煮茗、列具、饮用、礼仪以及茶诗、茶画、茶俗、茶歌、 茶舞等各个方面的,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也可以全面渗透于旅 游六大要素之中,设计创新多种符合旅游者需求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4.1茶产品
பைடு நூலகம்
1.药品与日用品领域;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 茶多糖、胡萝卜素、茶皂素、锌、硒等多种保健和药用成分, 所以,茶叶药用市场越来越广,比如,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 茶多酚系列药品就广受市场的欢迎[9]。 2.潮汕工夫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十多 种,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 茶具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3.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要求茶叶加工必须要脱离传统手工耕作 与炒制,以使茶叶生产能上规模,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提 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也能使制茶工易于规范化,有利于 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伴随着茶叶市场的扩大,制茶机械的销 售量也随之增加。
1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人民酷爱饮茶, 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 叶量以克以上, 居全国各省地区市之首。 在潮汕城乡, 饭后空闲、工作之余, 人们 围坐在一起, 细细品味工夫茶, 既有欢聚 家常, 又有交朋结友, 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茶道、茶艺在潮汕地区的普及和讲究, 是 全国罕见的。
1.1潮汕功夫茶源流
1.2.2潮汕功夫茶的健康疗效
茶叶成分对人体的生理、药理功效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保健 作用: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 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 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 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 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3、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 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 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4、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 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像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 齿防酸抗龋能力。 5、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 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善于饮茶的人, 往往在心灵的深处, 充满 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 使茶心、 人心、道心, 相互交融在一起, 形成一种 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 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 是来世净 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 是乐天知足的自我 心灵安慰茶是和, 充满着怡情温柔, 至善 至美茶是静, 充满着清淡天和, 养精蓄锐。
5结语
为了适应各地茶叶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从实际出发, 我们在总结 ,挖掘潮汕工夫茶的优良传统品饮程式,并做到 ‘博采众长 、古为今用“ ,以利拓宽潮汕工夫茶的市场 , 使潮汕工夫茶立足本省, 面向本国, 走向世界。随着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和人员交往的日益剧增,“茶使世界更美好” 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向往。世界上有160多哥国家和地 区.30几亿人都在享用着茶叶——这种最实惠、最益健康、 最大众化的饮料[21]。改造和创新祖国传统的茶文化, 将不仅在祖国广阔大地上重展雄风,而且将重新远涉重 洋,称雄世界。茶文化将成为国际饮食文化中一支永远灿烂 的鲜花。
3.潮汕功夫茶存在的问题
潮汕地区虽然是工夫茶之乡,饮茶是潮汕人的 生活方式,茶叶消费量巨大, 有调查显示,不足 500万人口的汕头市一年喝茶超过15000吨(人均 3kg),年茶叶消费支出超过10亿元。但如果从上 述茶产品与茶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独特的潮汕 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潮汕地区的 茶产业并不发达:
参考文献:
[ 1] 丁俊之, 陈国本 .潮汕功夫茶源流与改革[J].农业考古, 2000, (02) . [2 ]高少才 ,高锦程 .功夫养生茶与养生之道[J]中医药文化 2008,2 [3 ]陈香白..潮州工夫茶: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J]寻根1997(03)28~37 [4] 石中坚.浅论潮州功夫茶文化[J]科教文汇 2006,8 第172页 [ 5]阮晓光,陈正新.功夫茶老祖盼强身练”功夫’ [J]广东茶叶 2007 (01) [6] 包毓敏. 潮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 (02) . [7] 张山竞. 潮汕功夫茶,独特的消费文化风景[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8, (10) :56 [8] 包毓敏. 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 (02) [9]石晓梅 ,李翔.潮汕功夫茶的产业化发展之路[J]. 广东茶叶2~6 [10] 孙建凌. 试论功夫茶的文化特色[J]. 景德镇陶瓷, 1998, (04) . [11] 李顾. 由茶道向“人道”与“商道”的延伸[J]. 茶世界, 2007, (08) :44~45 [12] 陈香白,郭民平,陈再粦. 潮州工夫茶之茶 [J].农业考古2003 (2) :313~319
关键词
功夫茶 文化 产业化
发展
前言
饮茶早已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自唐 宋以来,茶即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与老百姓 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不可一日无茶”是中 国人生活的一个剪影。时至今日,不论大江南北, 不限五湖四海,甚至是异国他乡.只要有中国人 的地方,哪户家庭不是在演绎着“客来敬茶”的 礼仪传统、享受着茶饮的美妙滋味呢?
2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茶文化比较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为世 界文化增添了沁人的芬芳与绚丽。韩国 的茶文化,据史书记载是唐朝时由中国 传人的,同时,韩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又结合本民 族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 茶文化——茶礼。
2.1中韩茶文化简较
2.2中日茶文化对比
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潮汕工夫茶道 可以归纳为和、爱、精、洁、思五个字。 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是“和”,都强调人与自然、 物的和谐和睦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和文化集成, 从而与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中国茶品种多,茶文 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茶 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综合影响; 而日本茶品种单一,茶文化就是茶道,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 核心为禅,强调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日本茶道自成体系,程 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 随和美,因此中国的文人学者更倾向于把茶道叫成“茶艺”。 中、日茶文化都带有各自明显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化又是该民 族所生存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了解两者的文化隐含,找 出其深层的相联关系,对睦邻友好永结友邦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的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 吸收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髓,在 韩国文化中,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对其影 响颇深,其中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 第一综上所述,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不 断进行着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借 鉴、融通,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前进与发 展,并根据各自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茶文化[24]。
2.3中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饮品,满足人们物质 的需要,更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需求,早已成为生活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传人英美后,茶对他们同样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能满足社会各阶层需要基于 西方实用主义传统,英美人更突出茶的实用性,强 调茶这种物质本身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英美国家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 求对传统的茶文化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创造出符 合时代特点,迎合大众需求的新型茶文化,进而冲 击着中国传统的茶文化[19]。
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字的起源,最 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据专 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期的著作,是世界 上最早的一部药物书[1 ]。我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功夫 养生茶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代,是融精 神、礼仪、沏泡技艺、品评质量为一体的 茶道形式。在今天,品饮功夫养生茶早已 成为时下国人的一种民俗,一种特色文化。
第一,在茶叶生产方面,潮汕盛产茶叶,但在全国市场上尚 不占重要地位。 第二,在茶叶服务方面,茶叶贸易企业、茶楼规模小、竞争 力不强,还没有能走出潮汕。 第三,潮汕地区茶叶再加工品滞后,茶叶原材料的附加价值 很低。 第四,茶机械、茶包装不发达。潮汕地区轻工业比较发达, 但历来很少生产茶叶机械。 第五,茶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相对落后。目前,潮汕地区培 养的茶叶专业人才和茶艺服务人员都不多,这也是茶产业不 发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茶文化旅游已经起步,但发展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