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2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就是当前大学发展的生态环境,涉及温总理所关心的大 学制度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4.重点建设模式面临着挑战
•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对有限资源的 利用一向十分地珍惜。这种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集 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如1950年6月,周恩来总理 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顿大学、形成重点体制的 方针;之后,周总理进一步指出: “办事情总要有个次 序。先搞重点,其它就可以逐步带动起来。比如综合大学 办几个象样的,其它的也就会跟着学” 。
模式改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学 校的特色和卓越发展。 • 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 济竞争需要的能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 展其实也显现了这个规律。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笔者认为,规划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 基本参照依据:一是政府的意志,二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三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2.《规划纲要》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 基本国情即是现实需求的反应。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
育还要立足于现实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 (1)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基本国 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保证国 家建设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定安康,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 其次,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的现状。我国是世界 第一人口大国,面临着就业保障和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 巨大压力。人均GDP刚刚迈入3000美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 业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在经济上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 济挑战的双重任务。“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 设、城镇化发展任务繁重。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在五次座谈会上温总理强调指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制定《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 下几点: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 主权,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四是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
• 温总理在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抓紧启动实 施《规划纲要》。要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 进行系统改革,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 办学模式;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 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 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加强师德教育,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5.办学模式决定教学模式 • 约稿 • 虽然教学方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我国
教学、考试的根本问题是太关注知识点,使学习 成为知识点的强化和记忆,这时单纯地强调教学 方法可能解决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因为, 中国人很聪明,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法在中国都有 人总结和尝试过。 •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多在办学模式上 因此,今后需着力解决的是办学模式。
• 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 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素质特别是就业、创 新和创业能力,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 战略目标。这一切,要求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终身 学习的需求。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重点建设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基础教育也是 这样,如过去的“县一中”现象、示范性高中建设等等, 现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已开始向均衡方向发展。
•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 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 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 的情况,是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
• 1.《规划纲要》是国家意志的反映 • 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 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 温总理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规划纲要》应该 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 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提纲
引言
•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三、追求学校的卓越发展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1.成就和问题并存,转向质量 • 成就很大。但也不能说我们没有问题(争议) • 如高等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就业率(英国影子内阁)\拔尖创新人才 • 农村孩子
重点大学(北大),地方院校(高职校长).从幼 儿园开始的竞争.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上述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它学校 的示范带动作用。
• 两个前提:没有钱,没有经验 •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
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 • 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
学校无法去学;并且由于办学模式(好的 标准)单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 全面满足。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人力资源强国。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 到人力资源强国。”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 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还把优先发展教育同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基本实现 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列为战略目标。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已走出象牙塔,也都受制于 资源。
• 高等学校越来越大,追求升格,外延扩展隐含着资源的增 加。教师角逐行政位置,一方面说时间被挤占,另一方面 还希望得到,因为可以扩大资源。教授被称为“老板”, 经费、课题、招生权均是资源。拥有其它资源的成功人士 来学校镀金,扩大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交换能力。各种评审、 称号、头衔、名誉等都潜在着资源,因此也成为大家角逐 的对象。各种学术会议演变为有心人建立关系、资源互换 的重要场所。
面向202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
引言
• 在经历过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
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 • 依据科学发展观:我们第一还要发展。 “结构调整,转
变发展方式”,“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第二要是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 学校是质量的载体(不能空洞),因此我们今后需要加强学 校体系与社会的适应性,并促进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 展。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育人为本是根 本要求,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未来工作重点,而优先发 展和改革创新是工作目标实现的保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2.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 首先,是市场影响的加大。市场的影响在近代以 来逐步加大,大学已不可能隔绝于社会而独立存 在,学术自由不是没有任何约束。价值规律与教 育规律共同成为大学的生存规律。
• 其次,是政府介入力度的增强。大学从“象牙之 塔”步入世俗社会的“轴心”,与国家发展、地 方经济联系在一起。学术成为资本,成为社会经 济发展的支撑要素.大学制度的基础由学术自由主 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绩效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 良方。
• (2)总理关心的问题 • 2006年底,温总理在与大学校长、教育专家座谈时指出:“去年看望钱学森
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 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 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 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此后,温总理在多次谈话中均提及 这一命题。 • 2009年教师节前,温总理在北京35中学听了5节课后发表讲话,谈了任继愈、 钱学森老先生对教育的建议,谈了自己的内疚,指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 形势很好的时候,还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原 因” 。温总理进一步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为什么成效不够 明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 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 改革;需要大批教育家办学,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受名利的引诱,完全 献身于教育事业;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创新思维。我们研究制定《规划纲 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3.资源型社会的巨大影响 • 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型社会。 •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上任何热点问题无不与资源有关.资源高于一切,
华尔街可以“绑架”美国政府,银行亏损全球买单。 • 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与投资驱
动和资源消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谁拥有 了资源,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这就是为什么房价那么高可还在 涨,垄断企业定价那么高可还说亏损,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要竞标,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那么大。资源成为社会的主宰。 • 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分为经济资 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种,它们不直接等同但具有交换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生存环境, 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潜规则,某地政府明码奖励考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公 务员者,及沸沸扬扬欲撤消的驻京办事处等。 • 大家都渴望拥有和扩大资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交换能力。政府要有 调控功能,因此行政需要掌握一定的资源,权力演变为资源。
• 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造就数以千万计 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 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和发展模式 要求,还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 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系。”这既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是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 出的新命题。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1)国家已有的建国方略 •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逐步确立了一些治国理念,形成了一些国家战
略。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20年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指导 思想,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发展之路,和谐社会和学习 型社会是社会的形态。 •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 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更是将其上升为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还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新高度。 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的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 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6.国际上大学内涵几点的变化 • 第一,从世界性的大学到地方性的高校。 • 第二,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
精英。 • 第三,从单一的大学模式到多样化的高校
模式。 • 第四,从简单组织到复杂组织。
下一步
• 真正落实质量的中心,我们应该:加强高等 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系的科学性去 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人才培养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4.重点建设模式面临着挑战
•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对有限资源的 利用一向十分地珍惜。这种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集 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如1950年6月,周恩来总理 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整顿大学、形成重点体制的 方针;之后,周总理进一步指出: “办事情总要有个次 序。先搞重点,其它就可以逐步带动起来。比如综合大学 办几个象样的,其它的也就会跟着学” 。
模式改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学 校的特色和卓越发展。 • 全球竞争力评价指标: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 济竞争需要的能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 展其实也显现了这个规律。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笔者认为,规划202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 基本参照依据:一是政府的意志,二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三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2.《规划纲要》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 基本国情即是现实需求的反应。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
育还要立足于现实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 (1)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基本国 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保证国 家建设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定安康,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 其次,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的现状。我国是世界 第一人口大国,面临着就业保障和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 巨大压力。人均GDP刚刚迈入3000美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 业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在经济上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 济挑战的双重任务。“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 设、城镇化发展任务繁重。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在五次座谈会上温总理强调指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制定《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 下几点: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 主权,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四是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
• 温总理在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抓紧启动实 施《规划纲要》。要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 进行系统改革,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 办学模式;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 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 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加强师德教育,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5.办学模式决定教学模式 • 约稿 • 虽然教学方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我国
教学、考试的根本问题是太关注知识点,使学习 成为知识点的强化和记忆,这时单纯地强调教学 方法可能解决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因为, 中国人很聪明,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法在中国都有 人总结和尝试过。 •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多在办学模式上 因此,今后需着力解决的是办学模式。
• 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 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素质特别是就业、创 新和创业能力,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 战略目标。这一切,要求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终身 学习的需求。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重点建设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基础教育也是 这样,如过去的“县一中”现象、示范性高中建设等等, 现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已开始向均衡方向发展。
•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 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 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 的情况,是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
• 1.《规划纲要》是国家意志的反映 • 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 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 温总理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规划纲要》应该 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 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提纲
引言
•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三、追求学校的卓越发展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1.成就和问题并存,转向质量 • 成就很大。但也不能说我们没有问题(争议) • 如高等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就业率(英国影子内阁)\拔尖创新人才 • 农村孩子
重点大学(北大),地方院校(高职校长).从幼 儿园开始的竞争.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上述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它学校 的示范带动作用。
• 两个前提:没有钱,没有经验 •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
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 • 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
学校无法去学;并且由于办学模式(好的 标准)单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 全面满足。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人力资源强国。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 到人力资源强国。”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 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还把优先发展教育同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基本实现 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列为战略目标。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已走出象牙塔,也都受制于 资源。
• 高等学校越来越大,追求升格,外延扩展隐含着资源的增 加。教师角逐行政位置,一方面说时间被挤占,另一方面 还希望得到,因为可以扩大资源。教授被称为“老板”, 经费、课题、招生权均是资源。拥有其它资源的成功人士 来学校镀金,扩大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交换能力。各种评审、 称号、头衔、名誉等都潜在着资源,因此也成为大家角逐 的对象。各种学术会议演变为有心人建立关系、资源互换 的重要场所。
面向202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
引言
• 在经历过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
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 • 依据科学发展观:我们第一还要发展。 “结构调整,转
变发展方式”,“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第二要是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 学校是质量的载体(不能空洞),因此我们今后需要加强学 校体系与社会的适应性,并促进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 展。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育人为本是根 本要求,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是未来工作重点,而优先发 展和改革创新是工作目标实现的保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2.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 首先,是市场影响的加大。市场的影响在近代以 来逐步加大,大学已不可能隔绝于社会而独立存 在,学术自由不是没有任何约束。价值规律与教 育规律共同成为大学的生存规律。
• 其次,是政府介入力度的增强。大学从“象牙之 塔”步入世俗社会的“轴心”,与国家发展、地 方经济联系在一起。学术成为资本,成为社会经 济发展的支撑要素.大学制度的基础由学术自由主 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绩效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 良方。
• (2)总理关心的问题 • 2006年底,温总理在与大学校长、教育专家座谈时指出:“去年看望钱学森
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 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 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 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此后,温总理在多次谈话中均提及 这一命题。 • 2009年教师节前,温总理在北京35中学听了5节课后发表讲话,谈了任继愈、 钱学森老先生对教育的建议,谈了自己的内疚,指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 形势很好的时候,还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原 因” 。温总理进一步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为什么成效不够 明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 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 改革;需要大批教育家办学,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受名利的引诱,完全 献身于教育事业;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创新思维。我们研究制定《规划纲 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3.资源型社会的巨大影响 • 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型社会。 •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上任何热点问题无不与资源有关.资源高于一切,
华尔街可以“绑架”美国政府,银行亏损全球买单。 • 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与投资驱
动和资源消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谁拥有 了资源,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这就是为什么房价那么高可还在 涨,垄断企业定价那么高可还说亏损,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要竞标,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那么大。资源成为社会的主宰。 • 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分为经济资 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种,它们不直接等同但具有交换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生存环境, 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潜规则,某地政府明码奖励考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公 务员者,及沸沸扬扬欲撤消的驻京办事处等。 • 大家都渴望拥有和扩大资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交换能力。政府要有 调控功能,因此行政需要掌握一定的资源,权力演变为资源。
• 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造就数以千万计 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 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和发展模式 要求,还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 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系。”这既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是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 出的新命题。
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分析
• (1)国家已有的建国方略 •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逐步确立了一些治国理念,形成了一些国家战
略。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20年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指导 思想,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发展之路,和谐社会和学习 型社会是社会的形态。 •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 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更是将其上升为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还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新高度。 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的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 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当今教育的发展背景
• 6.国际上大学内涵几点的变化 • 第一,从世界性的大学到地方性的高校。 • 第二,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
精英。 • 第三,从单一的大学模式到多样化的高校
模式。 • 第四,从简单组织到复杂组织。
下一步
• 真正落实质量的中心,我们应该:加强高等 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系的科学性去 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