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方案: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和强夯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选取适宜 的区段,分别采用4遍、 8遍、12遍振动碾压; 振动碾压采用1/6轮距 错轮振动碾压;严格控 制每一次错轮轮距、压 路机行驶速度和每碾压 一遍的沉降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24遍、42 遍冲击碾压; 采用排压法;纵向相错1 /6的轮周距,横向轮缘 相互重叠20~30cm;严 格控制牵引机的行驶速 度(不超过12km/h)和 每遍间歇时间。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强夯处理后各地区黄土地基变形沉降量 (cm) (γ=18-19KN/cm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
通过上表分析得知: 黄土地基经振动碾压8~12 遍后,高度小于3m 填方路 基的最大沉降量为4.5~6.72cm; 经过冲击碾压24遍后,3~6m 高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 量不超过15cm; 经冲击碾压42 遍后,6~10m 高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量 不超过30cm; 结论一:对于10m以上的高填方路基,不管采用冲击碾 压、还是用强夯,其最大沉降量均超过30cm,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需采取换填或灰土挤密桩处置。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现场试验
场地地质概况场地位于阎禹高速公路K164+500(富平 段)和K14+396(韩城段)两处,根据探井资料得知, 两试验点地层大致相同,主要为第四纪晚更新统马兰 黄土(厚度10~15m)和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孔隙发育, 结构疏松,具有高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等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
600kN.m、1000kN.m、 1600kN.m、2400kN.m
强夯
采用方格网状式 布点,单点夯击。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效果检测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系数的变化 路基黄土处理前后湿陷性系数的区域性变 化规律统计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黄土路基处理前后的沉降变形特征
地基的沉降变形会引起公路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断裂、塌陷等破坏现象,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因而在公路地基处治时,必须考虑处理前后的路基沉降变 形规律。 总结了振动碾压(4 遍、8遍和12 遍)、冲击碾压 (24 遍和42 遍)以及强夯(600kN.m、1000kN.m、 1600 kN.m 和2400kN.m)三种处理方法后路基沉降量的 主要变化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4)由西北向东南, Q3 新黄土的微结构由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 向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或凝块胶结结构过渡。 (5)黄土的湿陷性: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 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性质。在黄土分布区,具有 湿陷性的黄土约占3/4 左右,主要是晚更新世的(Q3)新黄土以 及全新世(Q4)的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1 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地质分区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性黄土路基工程地质分区
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的划分方案,将黄土高原 自东向西划分为Ⅰ区(陇西地区)、Ⅱ(陇 东-陕北-晋西地区)、Ⅲ区(关中区)、 Ⅳ区(山西-冀北地区)、Ⅴ区(河南地 区)、Ⅵ区(冀鲁地区)以及Ⅶ区(边缘地 区),分区界线见图。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选取适宜 的区段,分别采用4遍、 8遍、12遍振动碾压; 振动碾压采用1/6轮距 错轮振动碾压;严格控 制每一次错轮轮距、压 路机行驶速度和每碾压 一遍的沉降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24遍、42 遍冲击碾压; 采用排压法;纵向相错1 /6的轮周距,横向轮缘 相互重叠20~30cm;严 格控制牵引机的行驶速 度(不超过12km/h)和 每遍间歇时间。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强夯处理后各地区黄土地基变形沉降量 (cm) (γ=18-19KN/cm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
通过上表分析得知: 黄土地基经振动碾压8~12 遍后,高度小于3m 填方路 基的最大沉降量为4.5~6.72cm; 经过冲击碾压24遍后,3~6m 高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 量不超过15cm; 经冲击碾压42 遍后,6~10m 高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量 不超过30cm; 结论一:对于10m以上的高填方路基,不管采用冲击碾 压、还是用强夯,其最大沉降量均超过30cm,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需采取换填或灰土挤密桩处置。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现场试验
场地地质概况场地位于阎禹高速公路K164+500(富平 段)和K14+396(韩城段)两处,根据探井资料得知, 两试验点地层大致相同,主要为第四纪晚更新统马兰 黄土(厚度10~15m)和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孔隙发育, 结构疏松,具有高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等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方案设计:
600kN.m、1000kN.m、 1600kN.m、2400kN.m
强夯
采用方格网状式 布点,单点夯击。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处理效果检测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系数的变化 路基黄土处理前后湿陷性系数的区域性变 化规律统计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黄土路基处理前后的沉降变形特征
地基的沉降变形会引起公路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断裂、塌陷等破坏现象,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因而在公路地基处治时,必须考虑处理前后的路基沉降变 形规律。 总结了振动碾压(4 遍、8遍和12 遍)、冲击碾压 (24 遍和42 遍)以及强夯(600kN.m、1000kN.m、 1600 kN.m 和2400kN.m)三种处理方法后路基沉降量的 主要变化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4)由西北向东南, Q3 新黄土的微结构由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 向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或凝块胶结结构过渡。 (5)黄土的湿陷性: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 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性质。在黄土分布区,具有 湿陷性的黄土约占3/4 左右,主要是晚更新世的(Q3)新黄土以 及全新世(Q4)的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1 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地质分区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性黄土路基工程地质分区
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的划分方案,将黄土高原 自东向西划分为Ⅰ区(陇西地区)、Ⅱ(陇 东-陕北-晋西地区)、Ⅲ区(关中区)、 Ⅳ区(山西-冀北地区)、Ⅴ区(河南地 区)、Ⅵ区(冀鲁地区)以及Ⅶ区(边缘地 区),分区界线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