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甘岭战役介绍
上甘岭战役,是我志愿军在金化东北上甘岭附近的突出部之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约三点七平方公里)为主的阵地上,依坑道工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进攻的一次成功的坚守防御战役。
此役,敌先后投入美第7师、伪第2师、第9师及美空降第187团等部共六万余人和大量的武器装备,我参战兵力为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及34师第102团和炮兵、高射炮兵等共四万二千余人。
战斗自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历时四十三天。
我军经过反复激烈的急争夺作战,阵地我交失而复得,终于粉碎了敌之进攻。
取得了歼敌二万五千余人,击毁击伤敌机三百架,击毁敌大口径火炮六十一门、坦克十四辆的重大胜利。
第一,战前情况
一九五一年六月,我军转入战略防御后,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作战方针指导下,第一线各部队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逐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绵亘正面的坚固阵地防御。
同时调整和加强了东西海岸和纵深地区的防御力量,改善了道路和后方供应。
自一九五二年春夏以来,我军又开展了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小分队攻防作战的经验。
一九五二年秋,我军为了锻炼部队,争取主动,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局部进攻,令第一梯队各军于九月十八日起对敌营以下战术要点实施反击作战。
正当我军秋季有限目的的进攻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敌人为了在七届联大和美国大选开始前取得宣传资本,并加强其在停战谈判中的
地位发动了所谓“金铧攻势”,上苦岭战役由此开始。
敌军企图及兵力部署
敌人发动所谓金化攻势的企图是:首先攻占我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进一步夺取整个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防御态势,为尔后进攻平康、金城以北地区创造条件。
其主突方向为区亭岘、五圣山。
进攻正面宽二点五公里。
为实现上述企图,敌纠集的主要兵力是:美第9所属美第7师(配属美空降第187团、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伪第2师(配属步兵第37团)及伪第9师等部。
其部署:美第7师在上佳山至松亭一线,伪第2师在鸡雄山至外也洞一线。
进攻发起前,美第7师接替了伪第2师鸡雄山阵地,作为进攻597. 9高地的集结地域。
我军决心与任务
我志愿军第15军在栗木洞、佳岘里、柴霞洞、蔓山地带组织防御,阻止敌人从上佳山、王在峰向平康方向与从上甘岭向五圣山方向突破。
决心坚决固守基本阵地和主要支撑点,与敌展开反复争夺,以大量消耗敌之生动力量,粉碎其进攻。
第15军事前制定了粉碎敌三至四个师进攻的计划,根据敌情和地形判断,认为敌向上佳山、王在峰、平康方向进攻的可能性较大,相应加强了西方山、上佳山一线的防御力量。
第15军防御正面展开三个师,以第44师(本性第29师第87团)担任栗木洞至芝村一线防御,阻止敌人从上佳山、王在峰向平康方向突破。
第29师(欠第86团、第87团)担任芝村至灵台一线防御。
以第45师担任灵台到佳岘里一线防御,制止敌人从上甘岭、菊亭岘向五圣山
方向突破。
军预备队为第29师第86团。
步兵第45师配属军炮兵第9团第3营在灵台、佳岘里、真菜洞、塔巨里地带进行防御。
以第135团第2营在灵台、454.4高地及东南无名高地、781高地地域组织防御;第3营在597.9高地、上甘岭、菊亭地域组织防御;第1营在537.7高地北山、448高地、菊亭东南无名高地地域组织防御;以第3营第7连及师警卫连为团预备队。
第135团左邻为第133团,右邻为第29师第85团。
我基本阵地各主要支撑点构筑有坑道一至二条,班阵地有小坑道或掩蔽部,并有明暗发射点、堑壕、交通壕等,储备有相当数量的弹药和作战物资,以及一周主付食、饮水等。
我五圣山地势险峻,可俯瞰敌金化全纵深,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又是我阵地突出部,楔入敌阵地,可威胁敌金化以北交通,是通向五圣山主峰的重要战术要点。
第二,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坚守阵地与敌反复争夺(十月十四日至二十日)
十月十二、十三两日敌对我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进行预先火力准备,十四日四时半以美第7师、伪第2师各一部共七个营,在三百余门火炮、二十余辆坦克、百余架飞机支援下,分多路向我两高地发起进攻。
战斗第一日敌向我阵地发射各种炮弹三十万发,飞机投弹近五百枚,表面工事大部被摧毁,我坚守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之第135团两个连,在缺少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依托坑道工事,抗击敌人多次冲击,给敌以惨重杀伤。
至十七时,除597. 9高地主峰及西北山脊(阵地编号为3、0、4、5、6号)我国仍顽强坚守外,
其余表面阵地均为敌所占,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亦为敌占,我军退守坑道与敌继续战斗。
当晚,我以第135团和第134团共四个连兵力实施反击,人武部恢复阵地。
随即以第134团、第133团各一个营作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预备队,准备继续抗击敌之进攻。
十五日至十八日,敌先后投入两个团另一个营连续向我进攻,我军依托坑道昼夜反,与敌反复争夺。
十八日,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实施反击,在坚守坑道分队配合下,全部恢复了阵地。
二十日敌复以三个营兵力向我反扑,激战至今晚,我除597.9高地西北山脊外,其余阵地再度为敌占领,我即退守坑道,继续坚持斗争。
在敌人进攻我上甘岭地区同时,美第7师、伪第9师各一部分别向我第29师之419高地、第44师之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高地、391高地进攻,均被我击退。
此阶段,敌先后共投入十七个营的兵力,我也投入二十一个连队,在两个连的阵地上反复争夺,战斗残酷激烈。
经七昼夜激战,共歼敌七千余人,我第45师也遭受较重伤亡,表面阵地被毁基本阵地弹药补充不上,我遂转入坚守坑道的斗争。
第二阶段:坚守坑道与准备大反击(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九日)
敌人占我表面阵地后,邓对我坚守坑道分队进行攻击,坑道斗争出现了围攻反围攻、破坏反破坏、封锁反封锁的激烈而复杂的局面。
占领我597. 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两次攻我西北山脊阵地未逞,转为巩固既得阵地,同时,对第134团第8连和第4连分别坚守的东北山脊1号、2号坑道加以围攻。
敌人采取了筑堡封锁、轰炸爆破、燃烧烟熏、
放毒、古土堵塞、铁丝网围困等手段,妄图破坏我坑道,困死我坑道分队。
我坚守坑道分队,克服了缺粮、缺水、缺弹、缺药和空气污浊以及人员伤亡不断增加等严重困难,在纵深火力和兵力支援下,展开了英勇的坚守坑道斗争。
积极开展小分队出击活动,炸毁敌堡,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打破敌人对坑道的封锁围困。
为支援坑道斗争,我于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以两个班至几个排举行不断的反击,以配合坚守坑道的作战。
坚守537.7高地北山坑道分队,在我第133团以小分队不断反击配合下,曾于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三次恢复阵地,最后一次恢复阵地,曾坚持至三十日下午,由于尚无足够力量坚守表面阵地,于是在杀伤敌一千三百余人后,再次退守坑道,以保持生动力量,准备持续战斗。
为牵制和调动敌人,配合坚守坑道斗争,我第29师、第44师,于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对柏德里东无名高地、381高地东北无名高地、391高地南峰进行攻击,毙伤敌二千余人。
由于我积极顽强战斗,敌伤亡惨重,不得不调整部署,美第3接替了伪第9师铁原地区阵地,调伪第9师至上甘岭地区参战;美第7师将597. 9阵地交伪第2师,向西侧收缩防御正面;伪第6师接替了伪第2师灰古介以东阵地。
为做好大反击的准备,第15军根据志愿军和兵团首长指示,检查总结了前一段的作战情况,进行了部署调整、补充兵员、加强炮兵和防空火力等一系列工作。
以第29师第86、第87团,接替上甘岭以北和忠贤山之防务,以加强上甘岭纵深地区防御之稳定性;第45师集中
全力于597.9高地北山作战。
兵团预备队第12军第31师第92团,接替第44师发利峰、王在峰阵地,第91团、第93团位于五圣山、庄子山之间为战役预备队。
以榴炮第11团及高炮第601团增加五圣山、上甘岭地区之防御。
第15军并抽调机关勤杂人员和新兵一千三百名补充第45师战斗连队。
十月二十九日我部署已调整完毕,反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
鉴于敌人伤亡惨重,美第7师又西调,敌似已无力继续扩大进攻,我进行决定性反击时机已成熟,遂决定由坚守坑道转入下一步反击作战阶段。
第三阶段:反击与巩固阵地(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15军首长遵照兵团以坚决反击恢复阵地的决心,于十月二十五日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作战情况和部署了下一步的反击作战,认为597. 9高地地势险要,是敌我争夺的重点,恢复并巩固该高地,对整个战场形势有重要影响。
决定:首先集中兵力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转用兵力反击537.7高地北山。
参加反击部队为第135团四个连,依托西北山脊之0、4、5、6号阵地,攻占主峰3号阵地西南侧9、10号阵地;第134团和第86团四个连在坚守1号坑道分队配合下,首先夺回1号阵地,并配合坚守2号坑道分队相机夺取2号阵地。
第12军之第91团进至菊亭岘附近,准备担任597. 9高地阵地恢复后之防御。
十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我炮兵进行预先火力准备,二十九日晚,我第86团一个连秘密进入1号坑道。
三十日二十一时我反击分队在一百零四门火炮支援下向敌发起冲击,二十三时许,除8号、2号阵地战
斗失利外,我恢复了3、9、10、7、1号阵地,全歼守敌一个营,并打退敌营以下兵力反扑二十余次。
十一月一日晚我军继续向8、2、11号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恢复了上述阵地。
至此,597.9高地除12号阵地外,已全部恢复战前态势。
自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美第7师、伪第9师先后以十七个营兵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向我反扑。
2号阵地一度为敌所占,我先后以第93团两个营加强防御,终于将敌击退。
五日以后,敌即停止对597.9高地进攻。
在反击597.9高地同时,我第29师第85团于十月三十日夜攻占柏德里西北275高地,全歼美第7师一个排;第87团对537. 7高地北山之敌连续实施反击,歼伪第2量一千余人,有力地配合了597.9高地的反击作战。
由于我597.9高地已得到巩固,遂按预定计划准备向537.7高地北山反击。
为此调整部署如下:以第12军第31师接替第15军第45师防务,第45师移驻兵马洞附近整补。
第31师第91团、第93团防守597.9高地;第92团全力反击537.7高地北山之敌;由第12军在德山岘开设前进指挥所,以加强反击作战指挥。
第15军第29师第86团、第87团以主力防守五圣山、忠贤山一事阵地,以部分兵力配合第31师战斗。
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102团调至文岩里、洗浦里地区,准备支援上甘岭战斗。
十一月十一日十八时,我第92团两个营在炮火支援下向537. 7高地北山之敌发起反击,当即收复了阵地。
从十二日开始,伪第2师先后以第32团、第17团和第37团等部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我多次
冲击,阵地数度为敌所占,但均被我第92团顽强抗击所恢复。
十八日我以第102团接替第92团作战任务,击退敌多次进攻,巩固了阵地。
二十日后,敌已无力继续进攻,每日则以轰炸、炮击对我阵地进行报复。
至二十五日,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已恢复战前态势。
至此,敌之所谓“金化攻势”为我彻底粉碎,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第三,主要经验教训
一、根据战场情况,及时变更部署,力争主动
根据战场情况变化,作出正确判断,这是指挥部队作战行动的依据。
上甘岭战役前,我军曾估计九月间敌人可能发动秋季攻势,敌进攻的主要方向可能为我西方山、平康方向。
平康是我军防御主要方向,西方山又是平康门户,在地形上西方山以西地区与右邻第38军拼命部地形开阔,便于敌机械化部队行动,当面之敌又是战斗力较强的美第7师;而五圣山附近,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当面之敌是伪军。
依据上述分析,当时我判断敌人向西方山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我以主要兵力部署在西方山方向。
十月初,得悉美伪军将向我进攻,我仍判断敌向西方山方向进攻可能性较大,加强了西方山方向的防御,在五圣山方向只作了一般的准备,我第45师主力仍继续作进攻注字洞南山的准备,上甘岭地区防御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当敌突然以优势兵力向我猛烈进攻时,我第45师一时无法机动兵力、兵器,一度有些被动。
经一天战斗,我已判明敌之主要企图是夺取五圣山时,即根据这一情况,定下新决心,第45量立即停止对注字洞南山之敌的进攻准备,把作战指挥重心放到五圣山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要点上
来,并立即以第134团和第133团一营和师属炮兵、迫击炮支援上甘岭地区战斗,迅速扭转了初期被动局面,保障了战役第一阶段有足够的力量坚守阵地与实施反冲击,抗住敌人的猛烈进攻。
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我又以第29师第86团、第87团接替第45师防务,第45师全力用于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战,支援坚守坑道斗争。
又将兵团预备队第12军第31师及第102团和各种火炮八十九门机动至五圣山地区,这样迅速改变了敌我态势,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为第三阶段反击作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上甘岭战役经验说明,战场情况瞬息变化,随时注意查明敌人动向,及时修正自己的决心,是避免被动争取主动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集中兵力,坚守要点,掌握强大的预备队
集中兵力,坚守要点,是山地防御的一条重要原则。
上甘岭地区山高坡陡,地形险要,是五圣山的前沿要点,对金化附近地区之敌威胁很大,地位十分重要。
我第45师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以野战工事和堑壕交通壕相连接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阵地,组织了严密的火力配系,形成了以点制面,点面结合的重点防御。
战役开始前,原为我第45师第135团两个连的防御阵地,当我判明敌人作战企图后,迅速集中力量加强两高地的防守力量,为便于指挥协同,以第135团并配属第134团第2劳加强537. 7高地北山的防御作战。
又先后机动了第29师两个团和第12军四个团投入战斗,增强炮兵、迫击炮、高炮至上基岭地区,使山野榴炮增至一百三十三门,迫击炮增至五十二门,组成了强大的火力支援群,保证了我
军坚守阵地的战斗和最后的战役反击。
战术上我以小部兵力坚守表面我事,大部兵力屯于坑道内,保持较多的有生力量,以便抗击敌人轮番攻击,还不断地投入新生力量,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因此,即使敌人在强大的空、炮火力支援下,以成连成营兵力向我多次冲击,我军仍能依托坑道,利用表面工事抗击敌人,把战场始终限制在三点七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使敌以伤亡二万五千人的惨重代价而宣告失败。
三、依托坑道,反复争夺
依托坑道,反复争夺,是上甘岭战役的主要特点。
整个战役过程中,我举行较大的反击达二十九次,除四次失利外,都取得了成功,大量杀伤、消耗、歼灭了敌人。
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坚守防御作战中稳定防御态势,挫败敌人进攻的有效手段。
(一)坚守表面阵地战斗
以坑道和野战工事为依托,充分发扬火力,近战歼敌,这是我军坚守防御挫败敌人进攻的基本手段。
坚守表面阵地,必须利用有利地形,依托坑道,利用和抢修工事,组织周密的火力配系,搞好步炮协同,以少量兵力坚守表面阵地,以火力控制阵地。
当敌火力突击时,表面阵地留少数观察警戒人员,其余进入坑道待避。
敌发起冲击时,则以炮兵、迫击炮在阵地前沿组织火力封锁,步兵迅速占领阵地,利用有利地形,以猛烈火力近战歼敌,边打边门,增强防守力量。
如十一月一日,我第91团一个营抗击敌三个多营在飞机三十余架次、1坦克四丁余辆配合下向597.9高地2号、11号阵地的进攻中,我以榴炮五十门集中火力控制阵地前沿,以迫击炮三十门集中射击向我阵地前沿进攻之敌,
步兵利用弹坑与古缝打击敌人,激战竟日,终将敌击退,毙伤敌达一千三百余名。
我第34师第102团在537.7高地北山阵地与敌反复争夺中,亦是利用战斗间隙,抢修工事,多屯少摆,加强火力控制要点,使阵地得到巩固。
(二)坚持坑道斗争
在坚守防御作战中,即使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只要坑道仍在我军手中,敌人就无法巩固阵地,还可使敌昼夜心慌不安不断遭我袭击歼灭;另方面只要我们坚持着坑道斗争,就可以源源不断从纵深投入兵力进入坑道,以坑道为反击出发阵地,我地面反击分队就可在坚守坑道分队的配合下恢复原有阵地。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多次反击都是在坚守坑道分队的配合下取得成功的。
因此,敌人在占领表面阵地后,即对我坑道进行围攻、破坏、封锁,此时我坚守坑道分队必须与敌展开积极的反围攻、反破坏、反封锁斗争,确保坑道的安全,以利一我国尔后的反击和恢复巩固阵地。
坚持坑道斗争的部队,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具有最大的勇敢,忍受最大的艰苦。
在战斗中既要反对意气用事,与敌人硬拚,又要反对消极躲避。
指挥员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沉着冷静的指挥,对坚持坑道斗争有重要的意义。
坚守坑道斗争,必须周密组织。
在退守坑道时,注意互相掩护,防敌尾随冲入。
退守坑道后,应迅速整顿组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安置好伤员和烈士遗体;进行战斗编组,明确分工,派出警戒观察人员;统一管理生活、医疗、物资、弹药;制定作战方案;保持通信联络畅能;利用坑道口部工事,开展冷枪狙击活动;不断组织小分队出击,打破敌人封锁。
在战役第二阶段我坚守597. 9高地1号坑
道和2号坑道之第134团第8连和第4连,在坑道内人员多、建制乱的情况下,将人员组成统一战斗集体,由连士带领分别防守各坑道口,积极与敌人斗争。
他们以木箱装土堆放坑道口部和在坑道口挖沟、修短墙等办法,对付敌人手榴弹、炸药包的破坏;利用夜间派出战斗小组炸毁箸封锁我坑道口的地堡;乘夜间敌疲劳这际组织少数兵力,以小群多路突然地实施反击,部分或人武部恢复阵地。
这样,既打破了敌这封锁,坚定了坑道斗争胜利信心,又使敌人惊恐不安,无法巩固阵地。
上甘岭战役经验还证明,坚守坑道斗争,必须有纵深兵力、火力和物资的支援配合。
要指定专门火炮控制坑道口周围地区,摧毁敌封锁我坑道口的地堡,阻止敌接近和破坏坑道;还要不断组织小型反击,支援坚守坑道的作战。
在第二阶段中,我为配合坚守坑道分队的斗争,组织二个班至二个排的小型反击达一百五十八次,歼敌二千余人。
除此,还要不断组织对坚守坑道分队补充兵员、弹药、物资,增强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三)坚决反击,恢复阵地
坚决反击,是防御中的攻势行动,是大量杀伤和消灭敌人,最后恢复和巩固阵地的有效手段,只有坚决适时地实施反击,才能彻底粉碎敌人进攻。
反击必须掌握时机,选择良好地形,并根据敌我力量消长和工事变化情况灵活组织实施。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反击主要有两各情况:一是对占领我表面阵地而又立足未稳之敌的反击。
我首先以一冰兵力于反击前秘密进入坑道,作好准备,待我炮火延伸时突然发起冲击。
这种反击特点是,接敌距离短,突然性强,在敌人还未来得及调整兵力和火力
时,我已与短兵相接,往往可一举全歼敌人,而我则伪亡小,收效大。
如战役第一阶段十月十九日我对597.9高地之敌反击,十八日晚间先派两个连秘密进入坑道,以坑道为反击出发阵地,反击开始,以突然勇猛动作与坑道外反击兵力内外夹击,七个多小时全歼守敌美军五个连,恢复了阵地。
二是对已站住我表面阵地之敌的反击。
敌占领我表面阵地后,虽经我多次反击,但已初步站稳,并筑有一定工事为依托。
对这样敌人,我反击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查明敌情、地形,选好接敌路线,明确各分队任务,成小群多路、多梯次、反守结合的部署,组织好步炮之间、反击分队与坚守坑道分队之间的协同。
反击发起时间和我炮火准备不应形成规律,以免为敌掌握。
反击开始,按预定计划在火力掩护下突然发起冲击,第一梯队应以迅速动作指向预定目标,第二梯队紧跟第一梯队后适时投入战斗,在歼灭敌人恢复阵地后,立即失修工事,控制要点,调整部署,布置火力,准备抗击敌人反扑。
战役第三阶段,十月三十日我对597.9高地之敌反击前,先以两个班进行试攻,掌握了敌步炮行动规律,反击前夜,又以一个连秘密进入1号坑道,另三个连秘密进入上甘岭西侧这废矿洞待避,反击开始时间选在二十一时以后,并在我第三次炮火延伸时部队发起冲击。
第一梯队分三路,每路又以三至五个波次投入战斗,在坚守坑道分队配合下,使敌无喘息之机,迅速歼灭了敌人,恢复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实践证明,只要依托坑道,坚守表面阵地,适时机动兵力兵器,采取小群多路和反守结合的部署,有重点地反击,在反击成功后,抢修工事,控制要点,在打敌反扑中大量歼灭敌人,就能最后挫败
敌人进攻,稳定防御态势。
四、组织抢运,保障供应
上甘岭战役弹药物资消耗很大,后勤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战前,我一线部队虽储存机枪弹、八二迫击炮弹各十至十八个基数,但战斗中弹药消耗甚大,必须及时补充。
据第45师后勤统计,从十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五日二十三天中,前送弹药和物资达二千五百五十多吨。
特别是准备第三阶段的反击战,需要运输各种弹药达数十万发,按此数字,每天需一百八十台汽车和组织四千五百人进行运输。
为了保障战役中的弹药物资供应,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后勤运输力量。
以志愿军后勤第2分部、第15军、第一梯队师共组织汽车一百二十六辆、大车四十五辆、徨畜五百二十五头参加运输。
此外还组织大量人力,仅第45师即组织参加运输的人员即达三千六百五十一人。
为保障第三阶段的战役反击,又从军的二线部队中抽调三个营参加运输,全战役担任运输的部队达八千余人。
整个战役中,我后勤保障分队共伤亡一千七百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总人数的百分这十四多,付出了重大代价。
(二)采取逐级运送的办法。
由分部直接运送到军、师仓库;军、师后方运送到团仓库;团后方组织性畜和人力运送到各分队。
(三)分片包干运输。
从团后勤到前沿分队约十公里距离,要通过十多道敌机、敌炮封锁区,而且山路崎岖,通行不便,又主要靠人力运输。
籽减少伤亡,采取了分片包干,分段倒运方法,从团仓库到前沿分队划分成若干段,每段由一个单位负责,在敌炮火封锁区修筑待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