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习题课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这里所讲的实践与第一章所讲的实践侧重点是不同的。前面主要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说的,这里主要是从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讲实践的。前面侧重实践是什么,后面则是怎么样实践。认识论中实践主要解释认识的来源问题。所以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主要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即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三方面论述的。
本章第二节讲真理与价值问题。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
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本章第三节讲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讲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过程中,应该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真理”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讲解。因为这里注意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同样实际也要理论的指导。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理解为不需要理论的指导。实事能够求是,就是因为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都是统一的。我们既不能忽视理论,又不能忽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真理,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疑难热点问题分析
1 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为了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否定了这个前提,反映论就没有依据;二是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实践的基础作用,才使得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可能;三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一致,即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是一个过程。理解这里的关键是第一条,即承认不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在认识论研究中,所谓的“选择论”、“建构论”等认为认识对象是主体可以选择、建构和创造的,不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把反映与选择对立起来,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其次,关于反映是否具有能动性问题的探索,认为反映只是机械的,而不具有能动性的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认为,反映也是选择,是有选择的反映;同时反映是有选择的,但不管怎样选择都是反映。反映中有选择,有建构,有创造,有主体的作用,也只有这样
才是能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反映,但这些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客观世界。如果离开反映去选择,去建构,去创造,那就谈不上认识了。
2 如何区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和真理的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这里,要区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和真理的标准。标准是被人用以衡量他物的东西,即用他物同它比较来确定他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东西。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世界,也说是说,某一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把它同客观世界相比较,看它同客观世界一致不一致,有多少一致,多少不一致。也就是说,各式各样的学科的真假只能以其对象为标准。物理学的标准是物理世界,生物学的标准是生命世界,心理学的标准是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这个区分:真理的标准不同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即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就要把主观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
身和客观事物本身都无法检验真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去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总是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否则,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四、知识运用与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1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 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 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了()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