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系统解剖学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泌尿系统
(五)简答题
1 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2 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部分组成。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极处时,其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球旁细胞可释放肾素,肾素可使血液中的血管紧素原转变为血管紧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和水增加,并排出K+。致密斑是远端小管直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局部上皮细胞变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致密斑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近顶部;基底面的基膜常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伸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肾小管滤液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球外系膜细胞充填于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与球系膜细胞相延续,与周围的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该细胞在球旁复合体中可能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2.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是:①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肾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其中90%血液进入皮质,经血管球滤过。②入球微动脉的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的粗,使血管球滤过压高,有利于滤过。③肾血液通路中形成两次毛细血管,即血管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前者为动脉性毛细血管,起滤过作用;后者环绕于肾小管周围,营养肾小管,并及时将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迅速转运入血液。④髓质的直小血管袢与髓袢及集合小管伴行,有利于髓袢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及尿液浓缩。
(六)论述题
1 试述肾小体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2 试述肾小管各段的结构特点。
3 试比较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肾小体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
的一端称血管极,对侧一端和近曲小管相连称尿极。
(1)血管球: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反复分支形成袢状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即血管球,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微动脉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而形成滤液。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皮游离面的细胞衣富含带负电荷的唾液酸,排斥带阴离子物质通过。血管基膜较厚,电镜下分三层,形成孔径为4-8nm的分子筛,阻挡血液分子物质通过。基膜的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其中糖胺多糖以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为主,排斥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2)球系膜:分布在血管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由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球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核小色深,胞质突起可伸入皮与基膜之间。胞质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质网、微丝、微管及溶酶体和吞噬体。系膜细胞
能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维持基膜的通透性,有利于原尿的生
成。系膜细胞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
(3)肾小囊:由两层上皮组成的杯形囊,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尿极处与近曲小管上皮延续,在血管极处上皮向反折形成囊的层,外层之间为肾小囊腔。层细胞为足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裂孔,孔上覆以4-6nm厚的裂孔膜,参与滤过屏障的组成。突起有微丝,收缩可改变裂孔的宽度。
肾小球有孔毛细血管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了滤过屏障,或称滤过膜。滤过膜的这三层结构分别对大小不同分子的滤过起限制作用,另外滤过膜中带负电荷的结构排斥血液中带阴离子的物质通过。正常情况下,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可通过滤过膜,其中又以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原尿中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相似。
2. 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其各段的管径、长度和细胞的形态
结构有所不同。近端小管是肾小管中最长和最粗的一段,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
成,胞质嗜酸性,染色深;腔面不规则,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电镜下为密集的
微绒毛;细胞侧面有侧突,并相互交错,使小管的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基底部可
见基底纵纹,电镜下为质膜褶核纵行的线粒体。上述特点以近曲小管最为典型。
细段管径较细,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胞质染色较浅,核扁圆形突向管腔。远端
小管也是单层立方上皮,但细胞体积较小,胞质染色浅,游离面没有刷状缘,故
该小管管腔相对较大而整齐;上皮细胞界限较近端小管明显,基部纵纹比较明显,
与细胞基部质膜褶发达有关,其中以远端小管直部的结构为典型。
3.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见下表:
近端小管远端小管
管径粗较细
细胞形态大、立方,锥体状,界
限不清
立方,界限较清楚
细胞质嗜酸性,染色深嗜酸性,染色浅
细胞核稀疏,近基部,排列不
整齐密集,近中央、排列整齐
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而腔面平整刷状缘明显无
基底纵纹明显明显
细胞连接连接复合体,侧突多也有侧突
功能重吸收水分,营养物
质、离子和尿素等,分
泌代谢废物重吸收水、浓缩尿液,保钠排钾排氢
第14 章呼吸系统(五)简答题
1、简述气管管壁的组织结构。
2、试述从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各段的结构变化。
1、气管管壁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外膜。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可向外界摆动,细胞间夹有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粘着灰尘,固有膜中有大量弹性纤维,无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气管腺(混合腺),可润滑气管。
外膜:C形透明软骨环与纤维连接成气管支架,缺口上有横向平滑肌,可调节管腔与气量。
2、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各段为气体通道,随着气管分支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小支气管,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变得不明显。而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和腺体都逐渐减少;软骨变为软骨片,而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行平滑肌束。分支径约lmm时即为细支气管,上皮变成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径为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六)论述题
试述肺呼吸部的结构和呼吸功能。※
肺呼吸部有肺泡相连,就具有了换气功能。各段结构如下:
1、呼吸性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由单层立方移行为扁平细胞,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故有呼吸功能。此段很短。
2、肺泡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周围有很多肺泡囊和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壁中有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与平滑肌。切面上管壁表现为一系列结节状膨大。
3、肺泡囊:由几个肺泡共同开口而成,囊壁即肺泡壁,平滑肌消失。有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
4、肺泡:半球形,真正执行呼吸功能,凹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凸面与相邻肺泡形成肺泡隔,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与弹性纤维。
(1)肺泡上皮细胞有二种:
①Ⅰ型细胞:细胞核处较厚,其它部分极薄,细胞器不发达。参与气血屏障的构成。
②Ⅱ型细胞:圆形或立方型形,突入肺泡腔,除有一般细胞的结构外,含有一种特殊的板层小体,其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多糖。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覆盖于肺泡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力,避免呼气时肺泡过分塌陷。
(2)肺泡孔:相邻的肺泡间有小孔相通,便于气体交换与平衡肺泡气压,当炎症时,细菌可由小孔扩散。
(3)肺泡隔:由相邻的肺泡壁形成,其中有丰富的毛细管、少量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可穿过隔进入肺泡腔吞噬尘埃颗粒后叫尘细胞)。
(4)气-血屏障:气体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要穿出数层结构,包括:表面活性物质;肺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基膜;血管皮细胞基膜;血管皮细胞
第13章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