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补语的产生和发展

《简明汉语史》中将汉语各个词类和句法结构的发展分为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讨论。在此,我将以这三个时期为准,探究结果补语的产生与发展。

补语属于句子成分,放在动词后面,补充说明谓语。商代汉语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和书面材料,这一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已具备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宾语,此外还包括补语、定语和状语,卜辞里的补语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表示行为动词,以介词结构充当。如:“侑于王亥,惠三白牛。”补语紧接于动词后面。表示行为对象的介词结构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如“贞,勿于娥告。”但是,位置变化,这类介词结构的性质也就变成状语而不是补语了。

第二,说明行为发生的地方或处所。通常也以介词短语充当。如:“八月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自东”、“自北”表示行为所处,“于河”表示行为所在。这类处所补语也可以省去介词“于”,如“壬戌卜,王田于噩,往来王灾,弘吉”。

第三,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如:“辛巳卜,其燎于七月”,介词结构“于七月”是时间补语。

结果补语式我们又可以称为使成式,它通常以动词充当,位置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商代卜辞的补语主要是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或对象,还没有提及结果补语。到了周秦,补语的范围广泛了,形式也多样了,结果补语最先出现于先秦的典籍之中。如:

1、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书·盘庚上》)

2、其名曰牛,卒以馁死。(《左传·昭公五年》)

3、必有事而勿正,必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这三个例句中都存在着结果补语,例1中的“灭”、例2中的“死”、例3中的“长”,都是动词做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汉代开始出现形容词做动补结构中的补语。如:

1、故国削弱至于亡。(《史记·魏世家》)

2、汉氏减轻田租。(《汉书·王莽传中》)

3、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名·释地》)

4、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甚大逆无道,当伏其法。(《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上述四个例子中:例1、2、3单音形容词“弱”、“轻”、“满”做动词补语;例4双音形容词“明白”做动词补语。

上述我们说的是上古时期汉语补语(主要是结果补语)的发展,下面我们要说的是中古时期结果补语的发展。

中古时期的结果补语可以分带“得”和不带“得”的两类。带“得”的补语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讨论不带“得”的结果补语。这种补语通常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前面的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结果。

动词结构的补语成分由动词构成的句式早在先秦已经出现,汉代应用颇多,魏晋以后更加普遍。如:

1、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

2、复于地取内口中,齿破即吐之。

3、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

4、食未毕,便去。

5、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6、独坐堂中,夜被刺死。

补语成分是形容词的动补结构产生于汉代,六朝以至唐宋,应用组件普遍起来,如:

1、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2、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

3、诈言洗净,人为着水,即便泄气。

4、军马行疾,且前。

上述例句中,“尽、好、净、疾”等都是形容词充当补语。还有一种情况是,补语结构的前一成分是形容词。汉代偶有出现《论横.自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者,就而揠之,明日枯死。”“枯死”中的“枯”是形容词。

六朝以后,这类补语结构也逐渐多起来,如:

1、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2、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3、记家人软语灯旁,笑涡红透。

动补结构的否定式通常是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加“不”,有三种情况。如: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方会击鼓,一时打鼓不鸣。

3、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

例1是“V+不+C”式,例3是“V+O+不+C”式,例3是“V+不+C+O”式。

结果补语有两个来源:一是由连动谓语紧缩而来。上古这类谓语的前一动词大都表示某种具体的动作,后一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由这个动作造成的结果。中间通常用“而”连接。如:

1、豹自后击而杀之。

2、匠人斩而小之,则王怒。

“击而杀之”、“斩而小之”、去掉“而”字,“击杀之”“斩小之”就成为动补结构了。

二是由兼语式紧缩而来。上古汉语有一种“V1+O+ V2”的兼语结构,其中V1是及物动词,V2是不及物动词,O既是V1的受事,又是V2的施事。如《史记.陈涉世家》“击陈柱国君房死”。六朝以后,这类句式任然大量出现。如:

1、今当打汝前两齿折,

2、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3、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

4、初儿骑虎而还,打捶过通,虎齿而脚伤。

这类结构跟一般兼语式不同,宾语后面的成分是前一动词造成的结果。随着处置式和动补结构的发展,宾语或者提到前面,或者移到第二个动词后面,如“打汝前两齿折”可以说成“把汝前两齿打折”或“打折汝前两齿”:“齿儿脚伤”可以说成“把而脚齿伤”或“齿伤儿脚”。这类动补结构就形成了。中古是“V1+O+V2”式向“V1+V2+O”式过渡的时期。唐王梵志《缭乱失精神》诗“设却百日齐,浑家却忘却你”用第二式,《平生不契著》诗“一日事参差,独自杀你却”却用第一式。近代汉语“V1+V2+O”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V1+O+V2”式逐渐消失了。

经历了中古时期,结果补语已渐渐具备使成式的形式,并在与兼语式不断交缠发展的过程中,同化兼语式,逐渐细化。近代时期的结果补语又有了新的发展。

元代以后,结果补语有了新的发展,形式益发多样化了。

1、形容词的重言形式大量用作带“得(的)”的结果补语,这在中古是不多见的。如:

(1)我将这被熏得想想的,姐姐睡些儿。

(2)着我自家宰了,退的干干净净的,煮在锅里。

(3)莫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

2、代词充当带“得(的)”的结果补语,如:

(1)爹清灭的恁样的,每日饮食也用些儿?

(2)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3)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得这么样。

(4)你好好儿的,这是怎么了?哭的这么着!

3、各种谓词性词组充当带“得(的)”的结果补语。这种格式中古已经产生,近代普遍应用。如:

(1)“把老婆羞的站又站不住,立又立不住。”

(2)老太太剪了,欢喜的无可无不可的。

(3)这还能了,赵姨娘气的抱怨的了不得。

4、句子形式充当带“得”的结果补语,这个句子形式的主语可以是前面的动词的施动者或受动者;或独属于主语,或是前面主语的一部分。如:(1)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2)袭人羞的脸紫涨起来。

(3)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败产的,也不算什么能为。

5、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加“个”,这样补语兼有宾语的性质。如:

(1)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

(2)想将起来,拍了桌子,又哭个不了。

(3)湘云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

6、同形补语产生。前一单音词表示动作,后一单音词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上与动词重叠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动补结构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只有少数例子。如:

(1)我开开这门,那子母两个在那里?

(2)太祖不听,将树枝折折,又抽出撞马乳的木锥厮打。

(3)所以虽有一国不及之力,终不免折折腰而死。

(4)脚后又像是水一般,只管把两脚缩缩才睡。

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多次融合、演变、充实、发展而逐渐完善。结果补语作为汉语句法的一个成分,也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形式,它的逐步完善与明细,为汉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汉语毕竟不像英语,它没有固定的句式以及严格的句法,它的形式比较灵活多变,没有规律可循,因此,汉语的研究工作还有待继续,汉语的魅力与神奇之处将在不断的研究工作中慢慢呈现出来,引人入胜。

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

马文清 01011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