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现代建筑赏析
![现代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2e75b3f524ccbff121844e.png)
现代建筑赏析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姓名:李广俊学号:1306070019置身梦的空间细看剧场建筑美学----汉秀剧场建筑赏析导读:走进剧场空间,彷彿走入一个梦境。
变幻的灯光色彩、移动自如的道具,随时创造全新的空间感受。
走进剧场空间,不妨在表演开始前,睁大你的双眼观察一下周遭的环境,细细品味剧场建筑师巧手之下暗藏的种种玄机。
空间成就剧场的独特魅力相信大家对于走进剧场欣赏一场表演都不陌生,但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在买票后前往现场赫然发现:这个位置与想像中竟完全不同?各位不妨试着回想最近一次走进剧场的经验,无论是在空间设置上,或是不同剧场之间的座位或动线安排,背后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巧思。
走进剧场,其实不外乎就是从事“看”与“被看”的行为。
表演与场地需要相辅相成的完美配合,我们才有机会得到最佳的观感经验,创作者也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发挥实力。
经过剧场建筑师(Theatre Architect)的巧手之下,我们甚至可以将建筑看作剧场中无声的“演员”,让硬件也同样被视为表演的一部分。
汉秀剧场为“汉秀”节目量身打造,建筑外形结构巧妙结合,将独具文化内涵的“红灯笼”和古代“玉璧”文化完美结合,在运用外墙亮化设计手法,营造一座最典雅、融入了中国文化主题表演秀的演艺空间。
魔幻“红灯笼”惊艳夜空汉秀剧场以一座70余米高的巨大“红灯笼”的形象,在夜空中绽放绚烂的红色灯光,令人惊叹不已。
“红灯笼”的红盘区域净高约50米,为了捕捉到灯笼表面轻盈的形态,该部分外表皮由18565个红色铝合金圆碟组成,“在照明设计上,只运用了反射光,使得每个圆光碟如同一个个小灯笼,受众可以看到上千盏活力四射的小灯笼汇聚而成魔幻般的巨大发光灯笼。
建筑与灯光在各个尺度上都运用得恰如其分,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
”所有圆碟由不锈钢拉索连接在8根钢管轮辐结构上,其中这8根相交的钢管环起到了传统灯笼竹结构的支撑作用。
圆碟的设计元素起源于汉朝的玉璧文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75e3b55758f5f61fb736669c.png)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961ea3067ec102de2bd8946.png)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
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
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
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
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按建筑方式来分(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e7733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f.png)
近
现
代
代
建
建
筑
筑
设
设
计
计
近
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到了近代的社会进程当中,
建
诸多的文化受到了影响许多的建筑设计开始涌现了出来
筑
设
计
其中慎昌洋行非常有代表性
慎昌洋行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先驱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 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 (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 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 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 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 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
21世纪的新时代建筑 设计
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不断的 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它们的设计各具特色有像中央电视台 新台址 “大裤衩”一样的玻璃幕墙的设计风格独特的摩天大 楼。
也有像大兴机场一样,科技、艺术等新时代特色的建筑。更多的建 筑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科技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
JIAN ZHU GONG CHENG
户签订合同,独立承接相关业务,包括设计、绘图、构造、供给
材料、监工及建 造等。
至 1931 年该部常任职员有中西
工程师、设计员、绘图员、工 程监察员 及监工 25 人 ,其中 国工程师多有留 美背景,形成
了以西籍经理瑞内斯(J. Edm. Rainals)、李铿 、冯宝龄 [17] 等为 核心的技术团队
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建 筑设计
一大批新的建筑开始了建设,这些建筑不在是按照以前的设计思想来进行建造的了。它 们采取了新的建造思想,这些建筑开始变得有了新的韵味。这一类的建筑设计开始进入 大家的眼帘
中国近现代建筑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建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da555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00.png)
中国近现代建筑读后感中国近现代建筑啊,就像是一部部凝固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读完相关的资料后,那感受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大箱子,眼花缭乱又惊喜不断。
咱先说说近代建筑吧。
那时候西方列强的入侵,就像一阵狂风,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也给刮到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像上海的外滩,那些建筑就像是一群穿着洋装的绅士,站在黄浦江畔。
什么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华丽装饰,都一股脑地出现在眼前。
看着那些建筑,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旧上海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洋人们在里面穿梭,商人们在谈着大买卖。
不过这背后也是满满的心酸啊,这是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一个写照。
但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建筑又像是文化交融的混血儿,有着别样的魅力。
然后再到现代建筑,那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新中国成立之后,咱们国家就像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小伙子,在建筑领域开始大展拳脚。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就是个超级明星建筑。
那宏大的规模,庄严的气势,就像一个巨人稳稳地站在那里。
每次看到人民大会堂的照片或者是走在它附近,我就会想,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骄傲啊。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
还有那些城市里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它们像一个个巨人在比赛谁长得更高。
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给城市穿上了一件件炫酷的铠甲。
现代建筑讲究功能、效率和环保,这和以前大不一样。
比如那些绿色建筑,在楼顶上种满了花草树木,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小森林长在房子上,既美观又环保,感觉就像是建筑在跟大自然玩一场和谐共生的游戏。
不过现代建筑也有一些小尴尬。
有时候在城市里走着走着,会发现有些建筑长得都差不多,就像多胞胎一样。
缺乏个性,好像是照着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可能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些独特性吧。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建筑就像一场精彩的大戏。
从近代的被动接受西方风格,到现代的主动创新,走出自己的路,这里面有苦难、有辉煌、有探索、有成就。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bdbb4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b.png)
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中国现代特色建筑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瞩目焦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 建筑背景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建筑界受到西方现代派建筑思潮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批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的新型建筑。
2. 设计理念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建筑师们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色彩和造型,同时融入了当代建筑风格和技术手段。
3. 表现形式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摩天大楼和商业综合体,也有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场馆。
这些建筑作品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代表建筑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中有几座代表性建筑值得一提。
首先是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它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现代建筑,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和玻璃幕墙,犹如一颗夜晚的明珠。
其次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还有深圳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区,它是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园区,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元素。
5. 对外影响中国现代特色建筑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许多中国的现代建筑作品成为了世界建筑界的瞩目焦点,吸引了众多国际游客和建筑专家的目光。
6. 持续发展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发展正在不断推进。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投身于现代特色建筑的创作中,希望通过建筑作品展现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
结语:中国现代特色建筑的兴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时代。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国建筑师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空间。
近代经典外滩建筑风格鉴定与室内环境特征探究——以上海和平饭店南楼为例
![近代经典外滩建筑风格鉴定与室内环境特征探究——以上海和平饭店南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0f112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f.png)
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69近代经典外滩建筑风格鉴定与室内环境特征探究——以上海和平饭店南楼为例楚 童,左 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基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刺激,涌现出一批代表当时国内最新潮流、最高技术、最前沿设计思想的经典建筑,尤其以外滩建筑群最为典型。
本文以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南楼为例,讨论其被断定为不同风格的理由,并从设计思想、装饰细部、建筑材料等方面分析得“文艺复兴”风格的判定,随后对室内环境设计的特征与演变做出探究,从建筑本体视角切入,以期厘清和平饭店南楼的建造技术水平与建筑风格演变。
关键词:近代经典建筑;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南楼;风格鉴定;室内环境[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8.37Modern Classic Architecture Style Identification and Indoor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on the Bund—— A Case of the South Building of Fairmont Peace Hotel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Chu Tong, Zuo Yan(Colla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S ince the port-opening of Shanghai in modern times,the economy and society were stimulated hugely, a number of classic buildings representing the latest trends, the south building of Fairmont Peace technology and the most cutting-edge design ideas in China have emerged, especially the Bund complex. Taking the Palace Hotel on the Bund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its different style-judgement , and concludes the judgment of "Renaissance" style from the aspects of design ideas, decoration detail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n clarify the historical technical level and style evolution of the south building of Fairmont Peace Hot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ontology.Key words: modern classic architecture; the Bund of Shanghai; the south building of Fairmont Peace Hotel; style identification; interior environment1引言外滩是近代上海繁华的见证,万国建筑集聚的港湾,这里也代表了上海乃至全中国近代最卓越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平[1]。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d5b54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2.png)
1. 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 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 是远东最 大的银行建筑, 也是世 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1921年 开工, 1923年建成, 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 的格式, 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 顶为铜框架结构。
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
点
4.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 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 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
当时, 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 墓设计方案。结果,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从空中往下看,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 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 半月 形广场是钟顶圆弧, 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 顶, 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8. 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 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 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 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 室内室外都和 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 建筑产生了韵律。
3.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 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 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 (局部13层), 总高77米, 是 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 36317平方米, 由芝加哥学派 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 计, 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 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 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 厅门而入, 大堂地面用乳白色 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 镂花吊灯, 豪华典雅, 有“远 东第一楼
中国近代史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史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556021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c.png)
中国近代史建筑风格
中国式风格是以传统中国建筑风格为基础,加以现代设计手法演绎而成。
这种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风貌和特点。
例如,上海的现代华人书院、广州崇正书院等建筑,都是典型的中国式风格建筑。
而西方风格则是指以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建筑风格为参考,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吸收与改造,形成的一种新型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表现了中国近代与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传承,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现代化的风貌。
如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建筑,都是典型的西方风格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代史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变迁是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革命时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了中国式风格的兴起,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风格逐渐普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建筑风格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融合,也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风貌区整
![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及风貌区整](https://img.taocdn.com/s3/m/6c3cfe467e21af45b307a8af.png)
年底前完成一期整治工作,2009年底完成主体整治工作
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1937)
中国银行新街口支行
中山东路3号
重要近现代建筑
建于1937年,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575平方M。原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是商业银行,为江浙资本家创建。它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
整治与银行相连的店招、隔墙,改善周边环境;立面广告牌整理;外墙清洗出新;隐蔽布置空调及管线;拆除顶层违建,整治后统一挂牌
12月底
梅园新村钟岚里风貌区
集中分布着若干栋民国时期住宅
位于中山东路与长白街之间
重要近现代建筑
该风貌区建于1937年,民国时期以来一直是住宅小区,建筑群具有整齐的连廊、统一的坡顶与天窗等典型民国优秀石库门民居类建筑特征,现为军区总医院宿舍,目前在招商。
清洗修补建筑外墙;隐蔽布置空调和管线;统一设计底层店面招牌;整治周边环境;整治后统一挂牌
9月底
中华书局旧址(1935)
古籍书店
太平南路220号
重要近现代建筑
建于1935年,三层沿街建筑,为西方乡土建筑形式;建筑外形已经过较大改变,低层部分改为中国传统瓦屋檐,与整体建筑风格不协调。
整体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复原设计,恢复为30年代本来原貌;拆除不协调的广告与装饰;整治后统一挂牌
9月底
白下区
6处建筑3片风貌区
太平南路沿线片风貌区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4)
中国工商银行城南办事处
建康路145号
市级
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3560平方M,原银行是民国时期江浙资本家创建,与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建筑为早期现代建筑风格,高五层,简洁大方。主体建筑目前保存完好。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87af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0.png)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8c5d82172ded630b1cb6b0.png)
22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 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 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 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 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 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 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 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16
6.伪满洲国皇宫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设立在 满洲国帝宫(即皇宫)旧 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 是中国现存的三大宫廷遗 址之一,位于中国吉林省 长春市光复路北侧。伪满 皇宫博物院,是建立在伪 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 博物馆。伪满皇宫是中国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 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居 住的宫殿,是日本帝国主 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 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 见证。
17
18
19
7.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 京市中心天安门广 场西侧,西长安街 南侧。人民大会堂 是中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开会的地方,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全国人大常委 会的办公场所。人 民大会堂坐西朝东, 南北长336米,东 西宽206米,高 46.5米,占地面积 15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17.18万平方 米。比故宫的全部 建筑面积还要大。
23
24
25
8.香山饭店
7
8
4.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牌坊、墓 道、陵门、石阶、碑 亭、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 的风格。
9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 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从空中往 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 “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 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 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da102b647d27284b735157.png)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上海篇外滩的故事: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见证着上海百年沧桑巨变。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
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亚细亚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一、汇丰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1995年后,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迁入使用。
1921年5月5日大楼开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大楼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
1921年汇丰银行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此地产,委托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可尔洋行承建。
于1921年5月5日开工,工程历时25个月,于1923年6月3日竣工。
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这笔庞大的建造费用几乎是汇丰银行两年的赢利,占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
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形最大的建筑,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当时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豪华的建筑”。
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
中国近现代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fbd4d57da0116c175f0e48fb.png)
北京·西什库教堂·1703
上海·1924 上海·1923
上海·汇丰银行 ·1923
天津·劝业场 ·1928
武汉·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老火车站 ·1904
北京·燕京大学 ·1921-1926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清末民初 • 20c30-40年代 • 新中国十大建筑 • 80,90年代 •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9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 1997北京新东安市场
• 新十大建筑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95976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3.png)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本文将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建国、现代1949年建国至今两个阶段和时间顺序额来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
再将每个阶段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用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来分别讲述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建筑设计风格。
一、近代的建筑设计(一)近代建筑设计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的转折点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对我国进行了不断的侵略战争。
满清政府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让许多人受到了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的思想。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我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也受到近代现代城市的影响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影响之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从1840年-1945年,这一时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经过了满清王朝、民国时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的社会背景是非常的复杂的。
所以导致(二)近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近代的建筑设计思想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比较多的地方。
同时随着大量的西方资本、文化的流入各种西方的设计思想也流入到了中国。
例如: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折衷主义、装饰艺术等西方建筑思想。
(三)近代建筑设计实例1.慎昌洋行的建筑设计在中国近代史建筑设计当中,工业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话题。
工业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能够见证一个国家的某个时期、某个地点的发展的。
在中国近代的工业设计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出现就是慎昌洋行。
慎昌洋行建筑工程部最初是为了配合机器销售而成立,随着业务量上升和技术力量加强转为独立运营。
自1915年成立后的7年间,该部主要是配合其他部门在产品销售时连带承办建筑事务。
1922年,建筑工程部增加钢结构设计及安装业务,开始自行与客户签订合同,独立承接相关业务,包括设计、绘图、构造、供给材料、监工及建造等。
至1931 年该部常任职员有中西工程师、设计员、绘图员、工程监察员及监工25 人。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b7251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背景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自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投 资者。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在上海兴建了大量的银行、保险、洋 行等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 术的融合。在文学方面,这些建筑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取景地,如《上 海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使得“海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在历史 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开埠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 风格的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1、兼容并蓄: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 化内涵。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点,如简洁、实用、高效等,同时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精致、优雅、和谐等。这种兼容并蓄的建筑风 格,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上海外滩近代建筑多采用高层、钟楼、穹顶等元素,体现了 西方建筑雄伟、高耸的特点。同时,运用石材、瓷砖等材料,使建筑呈现出厚重、 坚固的感觉。在建筑线条和比例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以 及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比例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 涵
3、注重实用性: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当时商 业和金融业的需求。许多建筑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如银行大楼、 商务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功能也非常完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 建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是远东 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 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1921 年开工,1923年建成,主立面成横5段,竖 3段的格式,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顶为铜框架结构。
大楼标高77米,地上部分13层,地下1层。 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 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 做外墙饰面的建筑。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 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 刻,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 的设计手法。大厦以东面作主立面,主屋 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椎体瓦楞紫铜皮 屋顶,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 渡的特点
8.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 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 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 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 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 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 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陵墓入口处有 高大的花岗石 牌坊,上有中 山先生手书的 “博爱”两个 金字。从牌坊 开始上达祭堂, 共有石阶392 级,代表着当 时中国的三亿 九千两百万同 胞;8个平台, 象征着三民主 义五权宪法。
再进为碑亭,碑亭平面 近似方形,阔约12米, 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 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 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 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 一谭延闿(另三位是于右 任、胡汉民和吴稚晖)。 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 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 金大字。字为颜体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 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 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 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 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 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 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 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但是工人们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对这些 “细节”毫不在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正是 这些“细节”方能体现出建筑大师的独到 之处,随意“创新”,改变水流的线路和 大小,搬运石头时不分轻重,在不经意中 “调整”了石头的重量甚至形状,石头的 摆放位置也是随随便便。看到自己的精心 设计被无端演化成这个样子,难怪贝聿铭 要痛心疾首了。
10.北京鸟巢建筑
6.伪满洲国皇宫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设立在 满洲国帝宫(即皇宫)旧 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 是中国现存的三大宫廷遗 址之一,位于中国吉林省 长春市光复路北侧。伪满 皇宫博物院,是建立在伪 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 博物馆。伪满皇宫是中国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 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居 住的宫殿,是日本帝国主 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 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 见证。
3.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南 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 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 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 面积36317平方米,由芝加哥 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 师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 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 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 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 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 誉。
9.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Jin Mao Tower),又称金茂大 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 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 贸易区,楼高420.5米, 目前是上海第2高的摩 天大楼(截至2008年8 月)、中国大陆第3高 楼、世界第8高楼
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 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 风格的宫殿式建筑, 长30米,宽25米,高 29米,外壁用香港花 岗石建造。堂顶是中 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 上盖蓝色琉璃瓦。祭 堂正中,是一尊大理 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 像。墓室中央是一个 圆形的大理石圹,墓 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 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 卧像,孙中山的遗体 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 里,并用钢筋水泥密 封。
4.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牌坊、墓 道、陵门、石阶、碑 亭、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 的风格。
Hale Waihona Puke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 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从空中往 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 “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 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 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北京香山饭店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 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 人文积淀厚重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 蜒曲折,院落相见,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 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
北京香山饭店建于一九八二年,建筑 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 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贝聿铭良 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贝聿铭说,他要 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与现代相结 合的道路。
藏经楼
孙中山纪念馆,原名 藏经楼,位于中山陵 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 中,是一座仿清代喇 嘛寺的古典建筑。主 楼高 20.8米,顶上盖 绿色琉璃瓦,屋脊为 黄色琉璃瓦,正脊中 央饰有 紫铜回轮华盖, 梁、柱、额枋均饰以 彩绘。楼内珍藏孙中 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和 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 楼前广场正中的花台 上竖有一尊高2.6米的 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 楼后有长达125米的 碑廊,上刻孙中山先 生所著“三民主义” 全文。
7.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 京市中心天安门广 场西侧,西长安街 南侧。人民大会堂 是中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开会的地方,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全国人大常委 会的办公场所。人 民大会堂坐西朝东, 南北长336米,东 西宽206米,高 46.5米,占地面积 15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17.18万平方 米。比故宫的全部 建筑面积还要大。
然而对贝聿铭本人来说,他认为自己设计最失 败的一件作品是北京香山宾馆。在这座宾馆建成 后一直没有去看过,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 笔。实际上,在香山宾馆的建筑设计中,贝聿铭 对宾馆里里外外每条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弯 曲程度都有精确的规划,对每块石头的重量、体 积的选择以及什么样的石头叠放在何处最合适等 等都有周详的安排,对宾馆中不同类型鲜花的数 量、摆放位置,随季节、天气变化需要调整不同 颜色的鲜花等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可谓匠心独具。
2.海关大楼
大楼占地面积5722平方 米。建筑面积32680平 方米。大楼分东西部分, 东面面对黄浦江。高8 层,上有三层高的四面 行钟楼,共11层,总共 78.2米;西部直达四川 中路,为5层。大楼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外 观为希腊式新古典主义 风格
海关大楼最早是由中国人造的一座宫衔式 房屋。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 上又有一座小阁。海关大楼于1893年竣工, 砖木结构。中间有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 楼,钟楼两面各有三层楼房相对,大门两 旁围墙上加铁栏杆,入门为广场。
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 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 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 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 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民大会堂集 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 加班进行建设,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 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 安装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