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元谋县物茂中学杨文辉
【摘要】美育是一种以美的感动想结合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品性。离开美育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有把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校美育德育
一、美育思想的发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一词最早是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就是要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并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培养中的意义,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之后,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也。”荀子也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指出:“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要矫正时弊,最紧要的莫过于先救治人心,而救治人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美。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而应从‘怡情养性’做起。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丑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些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
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大力加强学校美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学生知识,不塑造其心灵,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的。
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还把雷锋说成是“傻子”,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曾经听我们学校的老师说起:“我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肺癌,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数学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去年,我在上体育课中与一个初一的学生谈到杨利伟乘座载人飞船升空的有关问题时,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当我问到学生在电视中看到‘神五升空’的感受时,这个已受过学校教育,本应是纯真无瑕的孩子竟希望杨利伟和飞船一起掉下来,理由是那样更刺激;当我问及他的理想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我问他会不会像杨利伟那样去冒险,像雷锋那样去助人为乐时,他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一个警钟。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纠其原因,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很多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
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美育在德育中的渗透,突出美育在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基础性。
三、美育与德育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食物缺少食盐一样,淡而无味。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探求美的奥秘,拍摄美的倩影,,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小学生、中学生更会有意或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早在古希腊和先秦时代,作为人格教育的美育实际上同时又是一种德育,或者说是一种以艺术为手段的德育教育。近代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也强调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蔡元培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认为美育的怡情养性也是德育的基础功夫。经过审美教育,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加了对他人的同情心,也就为健康的理想道德教育敞开了大门,在此基础上进行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