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思想

摘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家关于人口数量、密度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关键词: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0745(2011)01-0097-01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和土地是财富的源泉。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协作和分工的发展,这要以一定数量和密度的劳动人口的存在为前提。劳动人口又是统治者的兵力、徭役和税收的源泉。在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形成以后,怎样获得大量劳力、兵源和税源,更是历代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所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人口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受重视。人口的多少,人口和土地的比例关系,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结构等,是古代思想家在考察人口现象时主要关心的问题。仅从他们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观点来看,可以大体上把古代人口思想分为:主张人口大量增长;主张人口适度增长;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等三种类型。

一、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

它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支配地位。在殷商甲骨文关于祭祀的记述中,就有浓厚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思想。在《诗》里也有许多诗篇歌颂了“则百斯男”、多子多福、子孙绵绵的思想。春秋时代,许多思想家都曾鼓吹富国强兵必先增加人口。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公元前643)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秦汉以后,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仍很盛行。南朝周朗(425~460)的人口思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把人口增殖看作国家大事,宣称治国者“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宋书-周朗传》),认为战乱、急政严刑、天灾岁疫、长期服役等是当时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若要使人口迅速增加,必须消除天灾人祸,让人民安居乐业,夫妻团聚,并提倡早婚。他甚至主张强制推行早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明朝丘也极力主张增殖人口,声称一国人口的多少关系到国势的盛衰,“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大学衍义补·蕃民之生》)。认为天生万物都必须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劳动人口增长,财富才能增长:没有庶民则国不成国,君不成君,因此君主必须掌握户口数量,鼓励人口增殖。

二、主张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孔丘及门徒固然主张增殖人口,并认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礼记·大学》),但已开始注

意人口和土地在量上要适应的问题。最先明确提出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思想的是《商君书》,它认为国家富强在于农战,而要搞好农业,就应当使人口和土地的数量相适应:“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算地》)。它甚至具体计算出了“先王制土分民之律”,即具有一定比例的可耕地的方百里土地足以居住五万耕作的农夫。反对人口增长过多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每当社会经济由盛转衰,一国人口相对于生产条件而过剩时,便往往出现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主张控制人口规模的思想。韩非最先明确表示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纷争的根源。他把前人所谈的人口和土地的对比推进到人口和财货的对比,来考察人口发展。认为上古时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他所处的时代则不然,人口增长过多而财货不足,“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他虽然把人多财寡看作“民争”的根源,但并不单纯主张消极地减少人口,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一切非生产人口,同时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韩非对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思想的主要渊源。

三、在封建社会后期。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思想较前为盛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约1254-1323)曾联系人口质量来考察人口数量的增长他声称,古时“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所以,古时“民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

而他生活的时代人们才益乏而智益劣,因此“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文献通考·自序》)。他认为古时人口是量少质高,可以多增殖;后世人口是量多质劣,不应多增殖明朝的徐光启认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农政全书-井田考》),所以江南地区日益人多地少,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把东南过剩人口迁移到西北,发展土旷人稀的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四、其他重要的人口思想

古代思想家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很早就注意到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结构问题。孔丘的门徒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即认为生产人口要多,消费人口要少,国家才富足。《商君书》认为“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战》),因此强调要尽量增加农业人口而减少非农业人口。荀况更明确提出“省工贾,众农夫”(《荀子·君道》)的主张。韩非把不事生产的儒者、说客、商人等斥为社会蛀虫。王符认为民有饥寒是由于从事耕织的生产人口少,而非生产人口太多,以一奉百,所以供不应求。北宋的李觏继承前人的重农抑商思想,也积极主张减少“冗食”人口而增加农业人口,认为若不如此,就会“地力不尽,田不垦辟”(《李觏集·富国策第二》),人民衣食不足,国家难以富强。他们的上述思想,反映了农业劳动在自然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参考文献:

[1]解学东《关于先秦时期人口管理思想的几个问题》(史学学刊)1983年第5期

[2]杨晴《管子的人口管理思想述评》(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张培《中国古代人口管理及其启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