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bc07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e.png)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在精心绘制一幅巨大的历史拼图。
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起,你能感觉到他小时候生活的那个世界,就像是一个精致的八音盒,虽然有一些小毛病,但整体还是充满了美妙的旋律。
他描述的维也纳,那简直就是一个文化的大乐园,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音乐、戏剧、文学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可真幸福,走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到个大音乐家或者大作家呢。
可是呢,随着故事的发展,这幅拼图开始变得黑暗起来。
就像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把那个美好的八音盒给打得七零八落。
一战的爆发,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一下子把整个世界都搅得乱七八糟。
茨威格笔下的战争,可不是那种充满英雄主义的战争,而是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无奈。
那些年轻人,本来有着美好的未来,一下子就被卷入了战争的绞肉机里。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感觉就像自己的朋友被拉去受苦了一样。
而且啊,茨威格还写了战争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以前那种对人性、对世界的美好信念,就像脆弱的玻璃一样,被战争打得粉碎。
人们开始变得迷茫、恐惧,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发生扭曲。
这让我想到,战争可不仅仅是枪炮的对抗,更是对人心的一种巨大摧残。
再往后看,好不容易一战结束了,大家以为能喘口气了,结果呢?二战又像一个更可怕的恶魔在远处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茨威格在书中表现出的那种绝望,我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呼喊的人,眼看着世界一步步走向深渊,却无能为力。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都有点想跳进书里去,拉着那些人说:“你们别这么傻啊,怎么又要打仗呢?”这本书也让我特别佩服茨威格的洞察力。
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看世界的人,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东西都给挖了出来。
他不仅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更是在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
从他的文字里,我能看到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然后把世界变成一个大熔炉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可真是来之不易啊。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a1ac6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c.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它见证了欧洲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战争的荒谬。
贯穿了作者对欧洲文化被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逐步破坏的绝望。
这本书也更可以说是一份自述,对于过去社会的美好回忆和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成为了这位杰出的作家一生的绝唱。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很难想象一本平实的回忆录也能写得如此高潮迭起。
由纯真求学时光,至偏居南美的绝望时刻;由风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砺激荡,到最终伤别欧陆、徒叹奈何的感伤;笔之所及,无不令人荡气回肠。
难得的是,放眼于一部自传之外,这本书更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亦或是茨威格生平经历的一种延伸——他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战争中焦急地离去。
怀着绝望的心情去回忆,茨威格用他敏锐的触角摸索到了一个欧洲人哀伤的心迹。
然而,一个人的历史就算悲怆,比起整个世界的绝望,又会流露出几倍的忧伤呢?作为“向上之心甚强,相与之心甚厚”的茨威格,在燠热的大西洋彼岸,对世界、对人类、对生命的最后一声叹息,是一厢情愿的眷恋还是身不由己的告别?我相信他是笑着、念着、痛着写完这本书的。
但我又仍然相信,他最终是微笑着满怀期许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而如此不顾一切地选择绝望离去,一定是为了追求那些更美的梦。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
”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
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
希望精神的火种再不要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茨威格用他的心和爱写下这样一部回忆录,与其说是为了他自己,不如说是为了留给生生不息的后人。
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痛与灾难,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人类始终在繁衍生命、谱写历史。
战争也许带来了疮痍满地的灾难,太阳落下,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藏。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ff36a0bb4cf7ec4bfed034.png)
精心整理《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着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17-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文明已死,我又何须独活在读《昨日的世界》时,我是一直带着疑问的:茨威格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
当然原因比较复杂,茨威格是个理想主义者,这可以从他一生的经历和行为中看出来。
有良好家世并受到很好教育的茨威格一直在追求美好的东西,一开始他钟情于艺术、文学,自己也投身其中并成为他终生事业;而战争的来临让茨威格更为成熟,更多的关注和平、自由和人们的权利,他的创作也开始更有力量和内涵,能够更多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战后二战前的十几年是茨威格创作的黄金时期,经过了灾难性的战争时期,重新回到和平年代,让茨威格觉得世界正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未来无限美好,心境的平和与心情的愉悦,让茨威格轻松投入创作,受好友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的作品更关注人性、情、欲,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作品正是写于这个阶段。
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从他的绝命书可以看出,他还是从心底希望正义一方能够获胜,不,不仅仅是希望,他应当是从心底坚定地认为人类最终会迎来和平;但是,即便他苟延残喘到胜利的一刻,对于战后千疮百孔的世界,对于被损毁殆尽的人类文明,他又能如何面对呢!也许他心里所想就是——文明已死,我又何须独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昨日之日不可留——茨威格和他的时代《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不仅让茨威格深深眷恋,也让我们深深向往。
在这本回忆录中,茨威格并没有把个人的详尽生平经历流水叙述,而是聚焦于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正是那个注重精神追求的时代,培养出包括茨威格在内的一大批诗人、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坦诚相待、思员。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3e67b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7.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昨日的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却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我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这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架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科技高度发达,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一个名为“昨日”的世界,重新体验过去的一天。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与已经过世的亲人重聚,体验已经消失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主人公通过进入“昨日”来追寻自己的记忆碎片,并通过这种方式与已故的父亲重新联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思人类对于过去的追忆和渴望的现象。
我们常常沉浸在回忆中,追寻失去的过去。
与主人公一样,我们希望能够重新与已故的亲人相聚,体验曾经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对过去的依恋和追寻可能是人性中的普遍情感。
然而,书中也透露出这种追寻和回忆的危险性。
在“昨日”的虚拟世界中,人们会沉迷于过去,忽略了现实生活。
他们迷失在幻象中,无法面对现实的挑战。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一些人,他们过于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或者挫折,而忽略了当下的发展和可能性。
人们需要追忆过去,但同时也要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的变化。
这本书还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虚拟现实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例如,人们逐渐失去了面对面的交流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他们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与现实脱离。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科技的利与弊有了更深的思考。
科技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便利和享受。
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科技,并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这本《昨日的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我思考了人性、回忆和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这让我对于现实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也不能过于依赖科技,而是要能够面对现实,把握当下。
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共鸣,也给我带来了启发。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fc2d5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02.png)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的文字冷静而真挚,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目睹的社会变迁。
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宁静而美丽的奥地利小城萨尔茨堡,感受到那里的人文艺术气息;也能看到充满了理性和智慧的维也纳,体会到欧洲文化的兴盛。
然而,战争的阴影却逐渐笼罩了这片土地,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摧毁殆尽。
茨威格并非一个软弱的人,他毕生都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却让他的理想破灭。
他亲眼目睹了两次毁灭欧洲的战争,经历了帝国的消亡、文明的破坏、种族的迫害和希望的破灭。
当他走到人生暮年,他的作品被封禁,祖国消散在风中,理想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他最终选择以那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
茨威格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
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更摧毁了人们的信念和希望。
在战争的废墟上,很难重建起一个美好的世界。
然而,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茨威格的书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事业不断前进。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维护世界的稳定和繁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
在战争中,人性的丑恶和美好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有些人在战争中变得自私、残忍,而有些人则展现出了无私、勇敢和善良的一面。
我们应该从这些人性的表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更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3ade6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4.png)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回忆录,以其对战争前、中、后时期的诚实记录而著称。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一战的战前世界,人们沉浸在快乐中,对灾难的降临浑然不觉。
这种麻木不仁导致了战争真正爆发时人们的不知所措和狂热,许多人甚至认为战争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好机会。
他们没有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美好,坚持认为本国是正义的一方,从而造成了更大的灾难。
茨威格在战时写了一些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些文章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如此渺小,仿佛蚍蜉撼大树。
然而,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在那个身边人普遍对战争狂热的世界中,当仅有自己格格不入时,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茨威格作为一个理性尚存、人道主义尚存的作家,他的作品价值在于坚定那些有底线但可能产生动摇的人的信念,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孤独,还有许多人和自己立场相同。
我很欣赏茨威格和他的朋友们坚持“没有义务因为世界变得荒谬,我们也要随之变得荒诞”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因为社会的荒唐而自我审查,屈从于它。
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光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战争的狂热逐渐冷却,开始从浪漫幻想中看到现实,认识到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
大多数普通人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而少数受益者也无法心安理得。
当新鲜感过去,人们无法回归正常生活时,才真正认清了战争的残酷。
然而,人们往往是健忘的。
一旦战争过去,他们会迅速忘记战时的生活和不便,以及战争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重蹈覆辙。
这也是历史不断重演的原因之一。
茨威格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精神的摧残。
他因为国家对自由的敌意而离开,这是他对强权的抵制和对自由的期盼。
他的离开是明智的,因为不久之后,二战爆发,情况更加严峻,甚至剥夺了人们说话的权力。
茨威格曾经的作品和他的名字也成为了禁忌。
战争对人们安全感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变得朝不保夕,一切都成为临时性的,人们无法对未来做出长远的打算。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1e55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c.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它带读者回到过去,去
了解那些被岁月深深埋藏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也让
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作者带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去了解那些文明的兴起和灭亡。
我们
看到了智利的卡拉马公国,看到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崩溃,看到了美
洲原住民在被欧洲殖民者残忍对待的同时,依然坚守自己的文化与信仰。
这些历史事件都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无常和历史的沉重,也让我
更加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仅仅讲述历史事件,他更加注重文化,注重
人性。
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与韧性,也看到了人类的贪婪、残忍和自私。
这些文化、这些人性,都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部分,
也是我们需要去理解和尊重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珍贵,也更加
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历史
的铺垫和文化的积淀,我们需要去珍惜它们,而不是毫无理由地抛弃
和忽视它们。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宝,也让我更加深刻地
理解了人类的复杂性。
它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带给了我极大
的启示和益处,我相信它也能够为更多的读者带来同样的体验和收获。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e70cf8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0.png)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开篇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他描绘的那个旧世界,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就闪瞎眼。
那时候的欧洲,表面上是一片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朵比一朵娇艳。
维也纳,那可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音乐、戏剧、文学,各种艺术形式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感觉那时候的人啊,只要走在街上,都能被艺术的气息熏得陶醉。
但是呢,越往后读,就越能感觉到那种美好背后隐藏的危机,就像一朵娇艳的花下面藏着一堆小虫子。
茨威格写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得像鸿沟。
贵族们过着奢华得让人咋舌的生活,而普通老百姓呢,有的还在为了一口饱饭苦苦挣扎。
而且,民族主义这个东西也开始变得有点疯狂,就像一个失控的小怪兽,到处乱撞,把原本和谐的社会氛围撞得七零八落。
再到后来,一战爆发了,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之前的一切美好都打得粉碎。
茨威格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怀着一腔热血上了战场,结果发现战争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
战场上到处是死亡、恐惧和绝望,生命在战争面前就像蝼蚁一样脆弱。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好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
茨威格在书中还写了很多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他在战争中的迷茫、对和平的渴望,都特别能引起共鸣。
他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丝光亮,那丝光亮就是和平、自由和人性的美好。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我们常常看到历史书上那些干巴巴的事件和年代,但是在茨威格的笔下,历史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他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和我们现在息息相关的。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都在塑造着我们今天的世界。
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没有战争的硝烟,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和茨威格笔下那个动荡不安的昨日世界相比,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5619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1.png)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最近,我再次品读了这本书,或许是因为阅历的增长和境遇的不同,我对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生于黄金时代,生活富足,本应尽情享受文化与艺术的光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打破了他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破灭了他对永久和平的幻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他的家园,“那些天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日子:我仿佛每天都听到尖叫的呼救声从祖国传来;我知道每天都有我最亲近的朋友被非法拖走、被拷打、被侮辱;我为每一个我所爱的人担惊受怕,却又无能为力”。
民族主义这颗炸弹将他挚爱的欧洲炸得粉碎,他开始相信好友弗洛伊德的话,“野蛮残酷和原始的毁灭冲动在人们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
我们这一代人,与他一样,在最开放繁荣的时代中成长,却眼睁睁地看着世界被那个被无数人奉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的家伙拖入黑暗的深渊。
在一战前夕的欧洲,那些未曾经历过战争的青年洋溢着空前的兴奋和爱国热情;而希特勒上台后,“每当一件事闯入到我们生活中间,几个星期以前我们都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到了一个比较平静、不像我们今天这样道德已经沦丧的时代,人们将会毛骨悚然地读到那些记录:一个空前绝后的仇恨狂人在二十世纪的那座文化城里犯下了什么样的罪行”。
昨日之欧洲,今日之中国。
在茨威格细腻而真挚的文字中,欧洲的剧变如此荒唐,却又如此熟悉,就如同这些年我们所经历的一样。
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感到惴惴不安,生怕他亲身经历的那些悲剧最终也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昨日的世界已经消逝,或许近年来显现出的黑暗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底色。
然而,“每一个影子至少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0927c6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1.png)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2021 年 4 月 20 日,我有幸读完了三联版舒昌善先生翻译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掩卷沉思,心中难免涌起一阵失落和感慨。
这本书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茨威格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欧洲,那个曾经充满了文化、艺术和自由的世界。
他回忆起了自己在维也纳的成长经历,那里曾经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汇聚了无数的天才巨匠,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都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自由和文明被逐渐剥夺,人们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茨威格是一位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残酷和愚蠢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曾经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人们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文明和自由被彻底摧毁。
在书中,茨威格对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和欧洲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绝望。
他曾经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欧洲的和平和稳定,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奥地利在战争中被肢解,哈布斯堡皇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维也纳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也在连年的战乱与贫困中逐渐黯淡下去。
茨威格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他的反战思想和对自由、文明的追求,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战争和冲突依然频繁发生,我们需要从茨威格的作品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追求自由和文明。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茨威格的经历中看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困和疾病等,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6617b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0.png)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作品。
这部作品充满了他对欧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失落之情,展示了他对那个逐渐消逝的黄金时代的回忆与眷恋。
茨威格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勾勒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繁荣与动荡,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深刻影响。
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生命史,更是通过个体视角展现了一个被战争和冲突撕裂的欧洲文明世界。
这本书写于1941年,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大陆被战争摧毁,文化和文明的脉络也因此断裂。
茨威格因战争的爆发而深感绝望,他用这本书作为对他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欧洲的最后挽歌。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欧洲从自由、进步的乐观主义到充满焦虑与失望的转变过程,也深刻剖析了他从乐观主义者转变为悲观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茨威格深入探讨了战争、民族情绪的高涨、专制统治对人类文明的摧毁性影响,并展示了在这种混乱与破坏中的个人命运。
茨威格生于1881年,那时的欧洲相对和平与繁荣,尤其是维也纳,被视为欧洲文化的中心。
茨威格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维也纳生活,那是他记忆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他称那个时代为昨日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那个世界已经成为历史,难以复原。
19世纪末的欧洲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文化和艺术蓬勃发展,作家、画家、音乐家等在欧洲涌现,为整个大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茨威格特别强调了维也纳当时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使其成为了思想和创造的中心。
在那个充满创造力和思想自由的时代,他结识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心理学家、文学家等,并与他们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时代的自由与宽容精神贯穿了茨威格的青年时代。
那时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他们认为欧洲的文明已经达到了顶峰,战争、冲突和动荡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了后来巨大的历史悲剧的发生。
茨威格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对这种乐观精神的重大打击,也彻底摧毁了他对人类进步的信仰。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a8bd7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6.png)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当我读完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这本书就像那昨日的世界,已经脱胶、散架,尽管它的内容丰富,油墨飘香,却也无法逃脱分崩离析的命运。
灵与肉的分离,使得一切都变得不再完整。
而人类的历史和命运,正是在这灵与肉的一次次融合与分离中,痛苦地前行。
茨威格的昨日,对于我们来说本应是遥远的过去,是除了文字和照片外,再无任何感性认识的往昔。
然而,茨威格通过他的笔触和经历,赋予了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以生机,为黑白照片增添了色彩,使他的昨日成为了众多读者共同的回忆。
世界广袤无垠,历史波澜壮阔。
面对如此广博与浩瀚,即使是最强大的个体,也显得微不足道。
当我们面对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和无可改变的命运时,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茨威格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拥有极其敏锐的心灵和直觉,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弥漫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情感和思绪。
同时,他还具备广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和客观的立场,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在这种直观与理性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那些盲目、盲从、乐观的人们,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危机毫无知觉,对刚刚过去的巨大灾难毫无悔改之意。
茨威格内心的情感与理智在文字中难以尽情表达,大多数凡俗的读者或许也难以理解这种情感与理智。
即使能够理解,在面对自己的现实时,又有谁能真正拥有同样的情感和理智呢?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共同历史和命运,也都有各自的幸与不幸。
茨威格那一代人,正处于二十世纪初,旧世界轰然崩塌,新世界悄然崛起的时代。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信仰、生活模式、生产方式、国家民族、战争和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稳定而腐朽的过去已经消逝,一个激烈而崭新的现代已经诞生。
在这个生死与新生的过程中,经历了历史灵与肉彻底分离又崭新结合的那代人,也是在历史齿轮中饱受痛苦磨砺的一代。
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们既欣赏着旧世界的最后辉煌,也必须承受着新世界黎明到来前的最后黑暗。
《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e266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b.png)
《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昨日的世界,是一个和平的黄金时代,勇气与理智、民主与自由仿佛成为最普遍的叙事。
那时的人们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层次分明,秩序自然,从容不迫。
但在王朝的安稳下,是波涛汹涌的民族矛盾,是持续多年的殖民突进。
当殖民者洋洋得意时,他们绝不会想到,20 世纪将是一个民族大解放的世纪,革命与主义狂飙突进。
茨威格和那个时代的人民被驱赶着经历一切的生活激流,那些脱离与他人联系的人们,那些被驱赶到尽头还要重新开始的人们,即使是他们当中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酝酿着火山般的激荡。
但茨威格并不抱怨,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能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失去联系的人才会无所顾忌。
苦难至今尚未尽头,我们与他们所经历的最大限度的苦难,比过去落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纪的还要多。
每一代人的生活都不会重复,过去的生活不会再回来了。
“罗马的太阳已经沉没。
我们的白昼已经过去,我们的事业已成灰烬。
”莎士比亚在凯撒的悲剧中沉吟道。
“战争的阴影笼罩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但每个影子毕竟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垂暮的茨威格在他乡的别墅下写下最后的一句话,他抬起头,群星辉耀,把漫天的清辉倾斜在颤抖的别墅身上,南十字星座高悬天际,晶光闪耀,一切和昨天一样。
1914 年的夏天,对于欧洲大陆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天。
那天鸟语花香,繁花似锦,是最典型的夏天。
小城萨拉热窝,一个默默无名的名字,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许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小城会如同细沙,在指缝中穿过,最终化作历史废墟的砂砾。
不过当细沙穿过指尖那刻,小城却是历史的重要一刻。
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在前往波斯尼亚军事检阅时,成为政治谋杀的牺牲品。
这个穿着蓝色酒窖工作服的老头,他自己不知道,他说的这句话千真万确。
恶劣的消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危险,首先是小报,然后是电报,直到双方不再隐瞒。
报刊上的情绪变得日益激烈,人们从对战争最初的恐惧一下子变成对于战争的狂热,维也纳大街上走着各种各样的队伍,到处都是旗帜、标语、音乐,年轻的新兵满怀胜利的微笑,他们家人充满担忧却又自豪地看向他们,一群欢乐的儿童在大街上嬉游;风筝冉冉升起,海鸥翩翩飞舞;日有九光,普照一片和平的土地。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e4b2f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8.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在我读完《昨日的世界》这本小说之后,我的心情是如此的复杂。
这是一本让人难以预料的作品,它不仅触动了我的心灵,还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新思考。
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上班族,每天都过着平凡而规律的生活。
然而,一切在一次奇妙的时空穿越之后发生了变化。
他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曾经度过的时光中。
通过这样的穿越,主人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也对以往的过去有了全新的体验和领悟。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生中经历时间的推移,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就会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重要影响。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回到过去,意识到自己在当初做出某些决定时的盲目和草率。
他开始认识到人生不会给予我们第二次机会,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时光,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对于未来的规划。
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年华逝去的过程中懊悔自己曾经的选择。
因此,我们应该尽早意识到人生的宝贵,并且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回首时,不会留下遗憾和懊悔。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空穿越的元素,让读者不禁陷入主人公的困境与挣扎之中。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和主人公一同穿梭在过去与现实之间,体验着他的情感起伏和人生感悟。
此外,作者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思考的痛苦和困惑,也能感受到他挣扎过程中的成长与坚强。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我更加投入地阅读,也让这本小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本让人感悟良多的小说,《昨日的世界》给予了我对于人生的新启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且努力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道路。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要用心去生活,让每个昨日都成为珍贵的回忆,并为明天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b587e1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1.png)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在阅读《昨日的世界》之前,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我很难真正理解战前及战争中的痛苦和流亡。
然而,在一场名为“疫”的并不算是战争的战争中,我却获得了感受这一切的机会与窗口。
流亡、出逃、爱国、世界公民等词汇所属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以更加具象切实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动摇着我的内心。
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大概是在二战前的部分。
也许是因为今天的心情带着阴郁,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茨威格流畅隽永的文字所打动,留下了眼泪。
我开始真正理解这本书的意义,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悲悯与孤寂。
即使身处高位,人们也无法完全超脱于血液中深深烙印的民族基因。
就像那个励志成为世界公民的“无名人”,却也不得不申请别国的白卡;那个时刻可能被视为异乡敌国者的“居民”,即使有着高尚的情怀,也无法改变被放逐的命运。
在昨日的世界里,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战争背后隐藏的金钱与权谋。
民主与自由不过是赌桌上的筹码,时代的变化就像赌桌上的庄家更迭,有人阴险狡诈,有人光明磊落,有人虚伪懦弱,有人则干脆掀翻赌桌,枪杀所有人并席卷所有筹码。
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在和平与战争的杠杆下,我们束手无策,就像没有反击之力的病人,被迫吞下一颗又一颗战争的药丸,然后独自或成群地承受着战争的副作用,却不知赌桌上的新人换了一轮又一轮,新的游戏又在酝酿。
这似乎是自然与规律的惩罚,舍与得以残忍的方式保持平衡。
茨威格在写下这本书的两年后,六十六岁时在巴西选择了自杀。
我原以为这样一位在充满悲切的回忆录中都能保持欢乐与愉悦的人拥有“对抗”一切的力量,但这可能是我对他过分的要求。
或许对他来说,这种痛苦是难以承受的,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无法真正处于真空中。
在这个时代,每分每秒都可能发生战斗,或者随时需要群情激愤地参与其中。
我们也在进行着流亡,只不过是在国界之间的流亡。
区别在于,别人是在国家之间流亡,而我们需要在省界间流亡。
或者说,流亡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和平反而变得特殊。
昨日世界读后感
![昨日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3de4169e31433238689328.png)
昨日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这本书里,茨威格在创作领域给了我两条非常重要的忠告。
第一,“对于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从事文学翻译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创造性地了解母语的底蕴”;第二,“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第一点的语意很明确,文字本身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转码是编码的最好练习。
我没有尝试过,应该会有用。
第二点强调的则是精炼的重要性,文章的第一稿可以让“我的创作可以追求轻快和流畅”,但是之后必须“一边一遍地推敲各种表现方式”,“倘若以前也稿纸中有八百页被扔进了废纸篓,只留下两百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因为“我的抱负在于:始终要让人知道得比从表面上看到的更多。
”关于“求知”。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那些已久负盛名的人去学”。
于是,“向同辈人学习”便成了最近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的声音。
向同辈人学习是成长的捷径。
你想掌握你所在领域80%的机会吗?很简单,只要你做到比你同龄人做的都要出色就可以了。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勇气的。
不卑不亢,这个词好像已经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一块过时了一样。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视野的,别看那些欧洲人总是讲究四处游历,其实从维也纳到巴黎,还不一定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有从北京到哈尔滨远呢,周黎明跟李洋的斗嘴在他们那都应该是跨国界的交流!所以别说你不关心上海的同龄人在想些什么。
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宽容的。
先宽容自己,再宽容别人。
宽容自己要先奋斗18年才能跟人家一块喝咖啡;宽容别人调侃你,用了18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
因为阶层是天生注定的,老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能做第一代也没什么可寒碜的;因为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出身,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不那么“优秀”的性格。
向同辈人学习,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前进。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5ba31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0.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945 年 9 月 2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形式正式结束,这也标志着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终于终结了,世界也将重新恢复和平和秩序。
1942 年 2 月 22 日,茨威格因为精神家园的毁灭和死亡而对世界失去信心,同夫人一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公寓里双双服毒自杀。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自传,也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这本书从茨威格的青年时代在维也纳求学开始,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
战前和战后的欧洲在他的笔下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战争的摧残让那个自由、富有、理性、科技发展迅速的欧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饥荒、通货膨胀、道德堕落和破败不堪。
当一个人的精神故乡逐渐走向崩溃和死亡,他又该将心灵安置何处呢?作为一个见证人,茨威格亲眼目睹了欧洲从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瞬间崩塌堕落至道德的深渊,人性的虚伪,道德的沦丧,恶魔的行径,残暴的酷刑,大规模的劫掠……这些蛮荒行为让他如何接受?更何况他生长于太平盛世的黄金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是怎样的呢?在茨威格的笔下,那是一个文化繁荣、精神富足的世界,是空前繁荣且极富理性的。
当时的社会给足了人们安全感和最大限度的自由,人们出门谈论的是歌剧演员和剧目,在乎的是享乐和出游,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安逸的状态。
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欧洲文化的深厚渊源,他成长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中,自幼对文学、音乐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的艺术才能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让他在面对战争和政治迫害时显得格外的无助和无能为力。
茨威格以一个年轻犹太艺术家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了他所生活的世界。
从维也纳的街头巷尾,到欧洲各地的文化沙龙,茨威格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在艺术、文学和音乐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与众多名人的交往和对话。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23ec12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6.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要与大纲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书不仅描绘了时代的巨变,还深刻揭示了人性在战争、爱情和个人命运中的复杂表现。
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的细腻刻画,茨威格传达了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文明悲剧性的思考。
小说框架童年与成长:讲述了作者从一个维也纳贵族家庭中走出来的过程,描绘了他早期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个人兴趣。
欧洲社会的兴衰: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
详细描述了维也纳的文化圈和社会生活。
战争的影响:着重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物命运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探讨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性的变化。
流亡与反思:讲述了作者逃离战乱后的流亡生活,以及在世界各地的经历和见闻。
书中还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重要经验教训珍惜和平时期的生活:茨威格通过个人经历和观察,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日子。
深刻的人性洞察:书中的故事展示了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从善良与牺牲到贪婪与自私。
作者对人性的细腻描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历史的教训:通过对战争和国家冲突的描述,茨威格提醒人们要警惕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避免重蹈覆辙。
艺术的重要性:书中多次提及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强调了艺术在提升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作用。
读后感《昨日的世界》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它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时期,并反思人性与文明的关系。
茨威格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和平、友谊以及艺术的热爱。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挑战,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通过这番感想和提炼,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昨日的世界》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还能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49a6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8.png)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我读完了《昨日的世界》这本书后,心情十分感慨。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个名叫约翰的男人,他的生命与时光之间展开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内心历程。
约翰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难以抗拒的转折,其中有许多伤痛和挫折,但也有着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使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更加珍贵。
这本书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
在我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珍惜当下,努力珍惜每一个瞬间。
无论一个人身处何处,都会面临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无论好坏,都需要珍惜这些变化,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正如约翰一样,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对此我们都应该保持坚强的信念和勇气,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不断自我剖析,从而找到更好的道路前行。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信念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内容概要: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
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熔哲理于抒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
披露了在那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认识一本好书,就像认识一个好朋友一般需要机缘。
这本《昨日的世界》,在网上一见便倾心。
可是入手半年来,实在是无半点心绪将其打开。
上周以来,上半年的任务逐渐完成。
最后一个活动,是为拍卖会做英文电话竞拍。
上午培训完毕,便从包里拿出了这本茨威格的绝笔之作。
波特曼的环境没得说,门厅里茶水咖啡一应俱全,服务生周到殷勤,坐在我旁边的艺术家们谈吐有致。
这种氛围,似乎就是为了读此书而设置,而我刹那间也忘了自己是来替人做事,竟然一头扎进了昨日的世界之中。
我们这一代人,并不拥有昨日的世界。
相反,我们几乎生活在明日的世界中。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推出,就是对明日的世界的又一个承诺。
但是我们的祖辈,就拥有着昨日的世界。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说外婆讲起抗战前她在武汉的童年生活。
那家有着三间门面,两层楼的裁缝店,摆满店堂的一匹匹布料,快乐地忙碌着的师傅,进进出出的主顾们,勤劳踏实的太公,以及温婉慈祥的太婆。
每当她讲到这里,微笑总会泛起在她的嘴角。
可是听多了,我就知道这微笑马上就会消失,因为下文就是惨烈的轰炸,惊恐的逃难和我太公心灰意懒的晚年生活。
昨日的世界,就这样昙花一现,但是永远是记忆里最美好的东西。
我知道肯定是我对外婆的故事印象太深刻,读茨威格的这本书才毫不费力,而且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但是属于作者的“昨日的世界”,则远远不是外婆的“小康世界”可比拟的了。
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高尚的教育,卓然的文学艺术修养与人文情怀,这些是作者自己的世界。
除此之外,作者还身处一个更宏大的“昨日的世界”,那就是老维也纳的良好社会秩序,对犹太人的尊重以及硕果累累的文学、音乐与艺术成就。
在这个世界中,生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不成问题……
昨日的世界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茨威格说:记忆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如何整理记忆和果断舍弃。
“从自己一生中被忘记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
只有我自己要保存的记忆,也正是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
”茨威格是一个极具历史感的人,所著《昨日的世界》正是他为同时代、未来时代诸如我们这样的他者所保存的历史记忆。
此书成书于1939-1940年,是法西斯势力极力扩张的时期。
出身奥地利,自青年时代至终保持对个人自由和欧洲整体自由与和平和人道主义追求的茨威格,不仅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而且兼具犹太人的身份。
这使他得以用生动细腻的笔法描述的亲身经历和心理历程,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历史的细节视角。
翻开书页,便是翻开了泛着微黄色彩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的生活画卷,从他的记忆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很多。
开篇的扉页,茨威格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怎样的时代呢?一19世纪最后十年茨威格生于1881年,首先经历了19世纪的最后十年。
我们知道这恰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的发明使人类更多的相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创造更美好、更明亮的世界。
而德国已经通过王朝战争撇开了奥地利,并且最终击败法国(1870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经济上赶超英国成为全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
奥地利当时称为奥匈帝国,虽然在工业上赶不上德国,仍然有所发展。
犹太人在这样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受益良多,追求精神力量的最终本性使犹太人不仅经商致富,而且在财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19世界末奥地利贵族没落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为奥地利维也纳文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世纪末的维也纳保留了文化的繁荣,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给青少年时期的茨威格带来
丰富的精神营养,应该说,正是维也纳人对文化的推崇和尊敬高于政治的传统氛围滋养了茨威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