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梧州六堡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提高梧州六堡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我组成员网络调查发现,梧州目前共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0多家,2010年六堡茶总产量7130吨,产值近6亿元。
从今年起,梧州市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梧州市通过种苗、资金扶持等措施,着力推进六堡茶专业村、专业镇建设。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梧州茶厂目前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获得了全国、自治区供销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全市六堡茶企业的设计产能由2009年的4900吨提高到现在1万吨。
梧州市引进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千河茶业有限公司进驻六堡镇,从原种茶苗培育、茶园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对六堡茶进行高标准、全方位的产业化开发。
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加工项目已成功投产,建立50多亩六堡茶原种苗木大棚繁育基地,2010年育苗面积达到150亩,产茶苗2600万株。
由福建永安市东方晶体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梧州千年六堡茶生产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
现在,全市六堡茶加工企业从原来的4家增加到22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300多人。
二、制约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基地建设滞后,本地原料供应严重不足,茶园管理粗放,良种化程度低。
据调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茶市低落,不少茶农把茶树砍掉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直至近年部分茶园才得到逐步恢复。
目前梧州市有新老茶园3.3万多亩,其中老茶园的残次茶树多,管理粗放,产出低,而2008年以后新建的茶园还未进入采收期或盛产期。
当前梧州市六堡茶企业年设计产能已达10000多吨,但梧州市茶园所产毛茶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因此,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茶短敛成为制约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原种优良母本,目前全市六堡茶原种扦插育苗基地只有100多亩.部分茶树种植依靠种子繁育,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产量低,成本高,难以适应大规模茶园开发种植需要。
全市大部分老茶园及低产茶园均急需改造提高。
(二)技术服务体系欠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攻关力度不足。
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
梧州市各级农技部门担负对茶叶生产加工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但县、镇农技部门至今还没有茶类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技术指导普遍不到位。
而生产加工企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相当部分企业只能聘用原梧州茶厂的退休技术人员.甚至出现几家企业同聘一个制茶师傅的现象。
此外,梧州市有关部门还没有对六堡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良种繁育、品质形成机理、生产技术规程、市场与营销等组织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六堡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茶叶深加工领域的科研攻关尚处酝酿阶段,造成产业基础研究滞后。
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不足,产业链未能进一步延伸,行业效益难以有效提升。
(三)培育滞后和市场不规范。
一方面,近年梧州市虽然通过国际茶博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梧州国际宝石节等平台广泛宣传六堡茶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作为地方特产及历史名茶。
六堡茶与同属黑茶类且工艺及功效极其相似的普洱茶相比,其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仍然无法相提
并论,市外或区外的许多消费者对六堡茶仍感到陌生。
因此,六堡茶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品牌知名度亟待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目前梧州市六堡茶市场没有形成规范的可供借鉴对比的价格体系,缺少价格比较机制,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较为混乱,通过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行业市场规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
由于广西茶叶协会对六堡茶生产加工保护地域范围存在异议。
导致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工作一时陷入停滞,难以继续推进,这一变化令许多颇具实力并准备重金投资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商家止步观望。
如果六堡茶原产地划分问题久拖不决。
将极易导致该产业丧失抢占市场份额的良机,进而与当前甚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
(四)风险补偿机制缺失,行业优惠政策尚未充分落实。
茶叶的种植生产对于气候土壤的依赖性较强。
极易受到季节性自然天气的影响,产量以及质量的高低均无法预料和掌控,行业风险较大。
而梧州地处西江、桂江、浔江交汇处,是洪灾的多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在内的农业的高风险性和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在2005年梧州市所遭受的特大洪灾中,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58亿元。
其中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78亿元。
然而。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赔付率高的显著特点,加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全辖保险公司基本停办该险种.导致辖区茶产业发展面临农业保险缺失的困扰。
此外,目前政府除对茶树种植实施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外,对生产企业尚未有实质性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相关行业优惠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五)部分六堡茶质量在降低。
全市六堡茶种植面积达2.09万亩,作为六堡茶核心原产地的六堡镇和狮寨镇茶园面积从原来的不足0.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5万亩。
由于市场需要,扩大六堡茶种植无可厚非,但是在扩大种植的同时,能否把质量也跟进,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随便的扩大种植范围,如果不尊重六堡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撇开六堡茶产制所需要的特定地理环境,任意扩大六堡茶的生产、加工地域范围,必然会影响六堡茶质量,也有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本意。
二、对提高梧州六堡茶知名度的建议
从上述制约梧州市六堡茶的诸多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梧州市目前六堡茶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需要政府努力去改进。
我们小组通过对上述因素深入剖析,针对做得不足的地方给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茶叶基地建设。
条件性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都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对于对于六堡茶发展问题也是一样,必须讲条件,从实际出发。
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从茶苗繁育、种植技术、基地建设、林区道路、基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扶持,着力推进六堡茶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的快速发展。
二是在茶园建设用地上,要借鉴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在开展林地流转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六堡茶优势产区内,通过发动农户、林场开展土地流转,切实解决当前宜茶用地紧缺问题。
三是在茶园建设上,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引导企业和农户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园,改造老茶园和低产茶园,加强茶园基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和产量。
四是在基地经营方式上,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基地建设向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五是按照“工业本地化,农业异地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异地尤其是比邻地区的土地、技术资源建立异地茶叶原料基地,确保本
地企业所需加工原料。
(二)、抓好时机,努力科技创新,引进人才,科学管理。
调查中了解到,自治区已出台各项扶持农业产业化和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梧州六堡茶在全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必须抓好目前良好的优惠政策时机,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外有技术、有实力的客商到梧州投资,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共同开发六堡茶产业。
我们对此提出如下建议:建立降低初级产品生产者经营风险的制度安排和利益联结机制。
一方面,新种茶树一般要在三年后才有收益,茶农必须同时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由企业直接与千家万户打交道,不但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难以保证企业所需茶叶原料的数量和品质。
为了协调好企业与茶农的利益关系,促进双方在茶叶基地建设中实现互利共赢,一是要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大力鼓励、引导茶农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企业则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保价收购、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利润返还、合股经营等形式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规范茶业市场环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我组成员实地市场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外茶叶市场火爆,六堡茶处于热销的良好状态,加之社会投资关注,种茶效益明显提高,六堡茶产业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
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要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在六堡茶的优势产区内,建立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地理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适宜地域,聚集和壮大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为此,必须按照优势布局、强势整合、科学可行、重点推进的原则,从茶苗繁育、原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尽快制定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中,六堡茶种植区域要以六堡镇为中心,以苍梧县为重点,并逐步在全市宜茶区域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深加工、精加工重点安排在梧州市区及六堡镇。
要尽快建立六堡茶集中加工区,并力争与商贸旅游形成有效对接。
(四)、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
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对于提高六堡茶知名度,发展梧州六堡茶产业,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对基地建设的补助。
要借鉴云南等地的做法,对优质良种的苗圃建设和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茶园建设进行扶助,包括按种植面积直接补助给茶农;在设定株苗售价上限的条件下,按苗木产量补助苗圃经营单位;对企业、农户开展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同时,应多渠道争取财政和其他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在市场毛茶价低时补贴企业实行保价收购,价高时奖励茶农组织诚信履约,促进企、农双方培养互信,长期合作。
2.对技术开发与改造的资助。
一是把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纳入工业技改计划,力争在5年内完成全市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切实提高优质原料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六堡茶”的科研水平,形成较为一致和成熟的标准,并在整理传统工艺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是积极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六堡茶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尽快改变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
(五)、加大品牌策划和宣传力度,打造企业强势品牌。
调查显示,在梧州国际宝石节上开设了六堡茶品尝推介会和茶文化研讨会,成功扩大了六堡茶在全国的影响,有力的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六堡茶的销售范围。
显然,加大品牌宣传对梧州六堡茶的发展意义重大,六堡茶质量的降低势必会降低六堡茶的品牌效应。
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打造品牌,借助区域品牌效应,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区域品牌可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形象,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同时降低区域内企业的品牌运营成本。
企业应在充分利用区域品牌效应基础上,通过增大基地建设投入和增强各自优势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力度,增加名优产品的产量,强化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投入,多渠道推介名优产品。
进一步增加财政专项宣传经费,大力宣传推介六堡茶名优产品。
要借助泛珠江三角洲经贸合作论坛、海上丝绸之路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家级的各种茶叶博览会、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等多种文化、经济平台对六堡茶产品进行广泛展示。
此外,抓紧做好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
在《马克思概论》中我们已经深刻理解到重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社会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制约六堡茶发展的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果不尊重六堡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撇开六堡茶产制所需要的特定地理环境,任意扩大六堡茶的生产、加工地域范围,必然会影响六堡茶质量,也有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本意。
因此,六堡茶产业发展应当着眼于长远利益,尊重历史、现状、科学、法规和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梧州企业几十年来在消费者中积淀的影响力,将广西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原料集中于最适宜生产的地域""梧州,实现人、财、物、技术、独特地理环境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梧州市政府应积极向自治区政府汇报沟通,力争支持,确保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以提高六堡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及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