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
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
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
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
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
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
理论。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由音乐家李
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
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
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鼓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说唱形式。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
为主,兼有抒情性,并有语言密切结合的有说有唱的音乐特征。说唱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唱腔的结构基本上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类:民歌、曲艺、戏曲、民
间乐器、民族歌舞。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发展。
●中国戏曲经历了:元杂剧——昆曲——京剧三大高峰。元杂剧是第一个戏曲
高峰,昆曲是第二个戏曲高峰,京剧是第三个戏曲高峰。
●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开始形成,尔后产
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京剧的音乐体式属板腔体,声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其中,称为“三鼎甲”的三位杰出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誉
为“四大名旦”的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又称《阳关曲》、《渭城曲》。歌词
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
●《流水》是我国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首古琴曲,约产生于春秋时期。(俞伯牙和
钟子期)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
是一首以叙事见长的大型琴曲。
●《花木兰》取材于南北朝时五言体长诗《木兰辞》。
第二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与名作欣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
阶段可上溯到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开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教唱新的歌曲,称为“乐歌”。随着学堂乐歌的流行发展,出现了西洋乐器组成的军乐队,风琴、钢琴也开始流行,五线谱、简谱也传入我国。学堂乐歌的流行与西洋音乐的传入,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
●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起各种新型的音乐
社团。创建了一批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由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带头,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1927年创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国,群众性的救亡
歌咏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麦新《大刀进行曲》是第一首向日本喊出抗战的歌曲。
●贺禄订的《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四季歌》。
●洗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黄
河大合唱》。
●中国秧歌剧是歌剧的基础。
●萧友梅代表作: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从军歌》。
●黄自代表作:《思乡》、《玫瑰三愿》、《花非花》、《西风的话》、清唱剧《长恨
歌》。
★《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品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具有非常严谨的内在联系,感情的发展也一浪高过一浪。八个乐章的音乐都各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通过朗诵和乐队又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部作品以《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为基本主题。
这部气势磅礴、感人至深、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性大合唱,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亿万人民的斗志,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名称: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