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抑郁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抑郁症心理学理论初探

抑郁症属于心境和情感障碍的一种,是一种能够控制人的整个身心----情绪、身体机能、行为和思想的常见心理障碍。每个人都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有过抑郁经历。这是对丧失和失望的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或是严重到显著扰乱了个体的生活时,抑郁就成为病态了。抑郁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发病高峰在20~45岁这个年龄段。

一、抑郁表现的特点

1. 抑郁心境: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报告有不同程度的不愉快,从轻度的忧郁到彻底的绝望。轻至中度的抑郁患者常常流泪,严重的患者则称自己欲哭不能。

2. 兴趣丧失:除抑郁心境外,抑郁发作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兴趣丧失或愉快不起来。患者对以前喜欢做的事现在不再感兴趣,严重时可以体验到完全的意志缺乏,甚至连早上起床都感到困难。

3. 精力下降:抑郁症患者运动减少,常伴有明显的精力下降;尽管什么事都没干,但患者时时感觉到非常疲劳。

4. 自我评价低:抑郁症患者常消极地看待自己及生活,通常低估一切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东西(如智力、相貌、健康状况及受欢迎程度等),经常抱怨丧失爱、物质、金钱和名望等,有强烈的失落感。患者也有无价值感和负罪感,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例如,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亲人生病都归罪于自己。

5. 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有些患者表现出姿势僵硬,运动迟缓,手势明显减少;思维明显变慢,语调降低、语速变慢,回答问题前常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有些患者甚至发展为亚木僵和木僵状态,另有些患者则表现为焦躁不安,搓手顿足和来回踱步等。

6. 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症患者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或自杀念头。患者通常认为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于是,一些患者真的自杀身亡了。

7. 昼夜节律性变化:抑郁症患者心境常有昼重夜轻的变化,这在双相抑郁较多见。

8. 躯体症状: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则食量大增、体重增加。失眠是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的形式有早醒和醒后难以入睡,有些患者则表现为睡得过多,甚至一天睡十五个小时以上。

二、抑郁症的心理学理论

抑郁症的心理学理论重点关注环境、思维和过去经历这些方面

(一)行为理论

1. 路文森理论

彼得. 路文森的抑郁症行为理论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抑郁症,因为压力会减少生活中的积极强化刺激。生活压力使人退缩,导致积极强化刺激进一步减少,这又导致进一步的退缩,从而形成了永久存在的锁链。例如,假设一位男性和妻子的关系遇到问题。他和妻子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样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因此他不再主动和妻子沟通。这种行为只会使他和妻子的沟通出现更大的问题,夫妻关系也因此更加恶化。他更加退缩,而且家庭令他情绪低落。路文森认为缺乏社交技巧的人最有可能陷入这种模式,因为他们更可能遭到他人的拒绝,面对他人的拒绝,他们更愿意选择退缩,而不是寻找克服他人拒绝的办法。此外,人一旦开始出现抑郁行为,这些行为就会因他人的同情和关注得以巩固。

2. 习得性无助理论

另一种行为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认为最可能导致抑郁的压力类型是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这类事件,尤其是频繁出现或长期存在的话,会使人们认为自己无力控制所处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这种想法使人丧失动机,减少可能控制环境的行为,并不能学会如何控制可以控制的局面。这些缺陷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缺陷(learned helplessness deficits),表现出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低动机、被动、犹豫不决。例如,失去母亲的孩子可能认为生活中有许多重要方面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失去母亲可能不仅意味着孩子失去了最亲近的人,也意味着家庭的动荡和破裂,因为如果父亲无法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寄居在不同的亲戚家。长期不安定的生活可能导致孩子相信人生的确非人力可以控制,这可能解释了为何童年丧亲会导致抑郁。同样,经常遭受丈夫殴打的妇女可能逐渐开始认为自己对丈夫的殴打无能为力或无法控制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受虐待的妇女患抑郁症比例较高。

(二)认知理论

1. 贝克理论

贝克认为抑郁患者通过消极认知三联体(negative cognitive triad)来看待世界:他们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看法都比较悲观。因而他们在思考时会犯很多错误,例如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草率地做出消极的结论,并忽视好的事件,只注意到消极事件,并且夸大消极事件,这又支持了他们的消极认知三联体。抑郁症患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消极和错误的:消极想法往往自发产生,以致抑郁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对情境做出阐释的。抑郁患者存在悲观的思维方式这一假说得到众多研究支持,并且一些纵向研究表明这种思维方式会逐步导致抑郁症状。

2. 再形成式习得性无助理论

另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抑郁症认知理论是再形成式习得性无助理论(Reformulated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说明认知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经历消极事件后是否会变得无助和抑郁,其重点是人对事件的因果性归因。因果性归因(causal attribution)是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习惯于用内在、稳定和整体的因素解释消极事件者会因发生这些事件而责备自己,预期今后这样不幸的事情还会发生,而且预期自己在生活诸多方面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因而,这些预期使他们在生活的诸多方面表现为无助和自尊丧失。例如,试想一个学生因心理学考试不及格而变得消沉。再形成式习得性无助理论可能认为她将考试失败归咎于内在因素,即自己不够用功;而不是外在原因如试题太难。而且,她认为没有学习心理学的天赋,而不是变化的因素,例如老师给的考试时间不够,而且她会预期下一次考试也会失败。最后,她觉得考试失败是整体原因所致,例如自己智力不够,而不是某个具体原因,例如这次考试涉及的内容难度大。这种整体归因导致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失败。

3. 沉思反应方式理论

另一种认知理论,即沉思反应方式理论(ruminative response styles theory)则更关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内容,思考过程被认为是导致抑郁发生的原因。一些人在难过、忧郁和沮丧时会更注意自身感受----疲惫和精力不集中、悲伤和绝望,而且可以确定导致这些症状的许多可能原因。然而,他们并不试图消除这些因素,而只是继续沉湎于对抑郁症的沉思。虽然抑郁程度严重的人需要思考的事物也越多,但是沉思并不仅仅是抑郁症的另一症状。抑郁症的沉思程度各有不同,而且沉思程度深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其抑郁状态也加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也比其他人长。情绪抑郁的女性比男性更可能陷入沉思。这也许是由于女性更多地处于令她们陷入思考的环境之中----令她们感到无能为力的消极事件和环境更多。无论这种沉思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沉思似乎是女性抑郁高发的原因。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

一些人似乎一再陷入不健康和破坏性的关系之中。每一次关系终结时,他们就发誓今后不再陷入类似的麻烦。然而,这种事情又会发生,随后又因新的关系出现问题或关系不可避免地终结而情绪低落。

心理动力学理论家提出,这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源于人们童年时的遭遇,这些遭遇使他们没有形成有力、积极、不受他人评价影响的理性的自我意识。这些成年人不断地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认同和安全感。他们担心分离和被抛弃,允许其他人利用甚至虐待他们,而不愿意冒险抗议而导致关系破裂。为了让别人爱他们,他们不断追求完美,即使成绩卓著也对自己缺乏安全感或信心。最后,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或没有达到完美,他们就会陷入抑郁。

(四)人际关系理论

和心理动力学理论一样,抑郁症的人际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depression)关心的是人们的亲密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