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空间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庭院、轴线、重复

千千万万座中国居民几乎没有一座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他们又都包蕴着类似的统一的空间特点与空间精神,表达出一种不同于域外居民的神韵。它不仅与砖石体系的西欧民居不同,与拱券体系的中东居民不同,就是与中国类似的同样应用木构架体系的日本居民也不相同。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居民空间特色呢?我个人认为庭院、轴线、重复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经常运用的构图规律,是造成全国从南到北众多民居统一风貌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民居最显著的空间特色。

(一)庭院

除了西南地区应用干阑建筑体系的少数民族建筑采用单幢建筑以外,全国各地民居皆是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庭院也是生活使用空间,在庭院里可以安排生产、起居、用餐、休闲、储藏、晾晒等多项用途,与室内空间共同构成统一的生活使用空间。即使在建筑空间不足、房屋间数少的情况下,也要用围墙界范出院子来,如各地的一合院、两合院等。假如我们把房屋内部的空间称之为“实体空间”

的话,则房屋、围墙围成的无顶院落即可称之为“虚体空间”,虚空间的使用价值并不逊于实空间可直接通天接地,藏风聚气,承接阳光雨露,繁殖植物花木,是更具有生态性的空间环境。

由于围合的情况不同,庭院的形式是多样的(图4-121、4-122)。最多见的当然是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合院,每面约有三间面阔大小(图4-123、4-124、4-125、4-126)。三西、陕西一带喜欢建造狭长的窄院,正房只不过三间,无耳房。院落瘦长(图4-127、4-128)。假如厢房超过五间长度,还可在院中加设矮墙、牌楼门或垂花门,形成前后合院(图4-129、4-130、4-131)。西南地势复杂地区往往分台设屋,院内有凳台的较长踏步及上下台明,这种庭院别有风貌,而南方气候炎热,为避免阳光直射,设计的庭院较小,加之多用楼屋,更显天井狭小,类如井口,可以称这种庭院为井院(图4-132、4-133、4-134)。四合院的四角耳房部分与厢房山墙间可形成更小的院落,可以称之为角落(或漏角天井)(图4-135)。这种形式不仅北京及晋东南、大理地区四合院存在,在苏州大宅中亦往往以漏花墙隔出局部小天井,栽植少许花木,花影摇动,别有一番情趣;北京四合院最前方为倒座房,最后方为后罩房,这两种房屋皆是东西横长的一字房,故其前面的院落为横长的庭院。北方大宅在主院之侧往往加设偏院,偏院的面阔较窄仅设三间正房、三间厢房,故围合成南北纵长的院落;闽西、粤东的传统住宅是三堂加护厝制,两护厝房屋较长,厝前形成细长的院落,闽南人称之为“厝巷”(图4-136)。为打破单调感觉,厝巷间多加设一至两道横向花墙或空廊,形成有分有合的连续院落。南北方大宅多为数宅合居,其间共有的巷道亦是一种庭院形式。至于闽南客家人的圆楼所形成的环形院应属特殊形制(图4-137、4-138)。此外,在布局多变的江南水乡民居尚有许多徽型的院落,如苏州上房楼后于封火墙之间为采光而留下的后包带状天井,宛如一线之天。前厅后檐与石库门之间所留下的眼状天井,也是为采光需要而设的。由于有了庭院,使居民设计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把地势高差融合在院落之中,如四川的“重台天井”,各地的山区住宅。院落也可按其内在的物质构成,形成山地院、水院、(图4-139、4-140)、竹院、石院、廊院、走马楼院等特色庭院。所以说,中国传统民居的实体建筑虽然标准化极强,外形简约,可是它与墙体围合出的院落空间却极为丰富、变化多端,成为中国民居空间构成的一大特色。反观欧美民居仅着力于实体建筑的组合变化,以通道、楼梯、通廊去联系各使用房间,一切活动皆在室内进行,而放弃了无盖(无顶)空间的作用,应该说是一种遗忘。

由于由于庭院是生活场所的一部分,所以对这部分空间处理则格外关注。首先,要吸纳并控制阳光。各地域气候不同,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故院落大小有别,形成直射、折射或漫射的采光状况。院内尚可种植遮阴树,搭设葡萄架、藤萝架、花架来改变局部纳阳状况。北京四合院的主人在夏季雇请棚匠在院内搭建季节性席棚,以减少辐射热。甘青回居则在院内建造固定式棚架,靠侧面采光。湘西民居则在院子上方建造可推移的格栅,以控制进光量等。总之尽量形成合宜的光环境(图4—141、4—142)。其次,要经营好水环境。临水、近水的民居往往直接引水入院,如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宏村、江苏吴江周庄的民居都有许多水院。有的则在院内开凿一泓水池(图4—143)。南方地区雨水充沛,下雨的日子甚多,所以院内终日潮湿润泽,为此院内铺装多用花岗条石或卵石密排,周围留出排水沟槽。逢雨日,檐头滴水涌注,有如珠帘。北方缺水地区为弥补此缺陷,往往院中央置荷花缸、鱼缸或山水盆景,以增加水情水意。至于院中开凿水井更是普遍现象。其三,设置植物环境。北京四合院中多植槐、枣、榆树、观花树木有玉兰、桃花等。江南气候湿润,院中多载罗汉松,白皮松、樟、枫等,更有芭蕉、藤萝、斑竹等观花观叶植物,院内广植盆栽更是各地民居普遍的爱好。浅窄的院落盆栽(图4—144、4—145、4—146)。传统民居院落中心的光环境、水环境及植物环境的经营等于包纳了自然环境于居住内容之中,院子虽为有限的方寸之地,可同样体现了人与自然地和谐,而且是主动的有机的和谐。

由庭院引发的另一特色是中介空间,即介于室内室内之间的过度性空间(图4-147)。中国地处温带,四季寒暑变化,单纯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庭院)都有一定局限,为了满足防雨、防晒、放热、采光等各种要求,则出现一种有顶无墙的半内半外的中介空间,如檐廊、明轩、游廊、檐前凹廊、敞厅等形制,以补充并完善居住空间的使用。北方建筑分离设置,故多以游廊联系,南方建筑毗连,则以檐廊、楼廊为中介交通孔道。中介空间有许多实际的功能,在南方湿热的气候下,许多家务、会客、进餐等皆可在此进行。如白族居民的宽厦、傣族居民的前敞廊、汉族居民正房的敞厅等(图4-148、4-149、4-150、4-151)。这种中介空间不仅出现住宅内部,也出现室外公共活动处,如沿街檐廊、骑楼、廊桥等。它不但丰富了居民的空间构图,而且在南方还形成为一种特定的居民类型——厅井式居民。中介空间可以说是阴阳互补,虚实转化的表征,是非常符合对立统一形式规律的一种建筑空间形式。

庭院布局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居民的“门”、“堂”分立的原则。必须“开门进院”,才能“登堂入室”,院门才是真正的宅门。不管是简单的衡门式的农舍柴门,还是五间分心槽的王府大门,它们始终都是单独设置的建筑物。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风貌与艺术表现力,花样层出不穷,在居民美学上市一项重要的活跃因素,有时门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居民内部厅堂楼屋。因为在庭院制式的制约下唯有大门才是中国居民对外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建筑因素。关于它们的美学表现在后节尚有论述,在此不赘述。既然“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礼制原则,在颁布的营缮令中对各类民宅府第的“门制”皆有详尽的规定,对比之下,西方民居与中国民居的大门很不相同。其宅门仅是宅第建筑的一扇外门,进门即入室内的门厅、梯厅、大厅或内走道。大门的装饰及门框、门罩的艺术加工虽亦有巧思精构,但它仅是宅第立面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无法单独存在构不成独立的艺术面貌。

庭院布局也为中国民居带来另一好处,即是可变性极高。当家庭组合发生变化,兄弟析居,各置家宅;或家族繁衍,人口增多,须扩大购置临近房产,并入本宅;或者家庭经济发生变化,临街开设店铺,商住合一;或者住宅转卖他人,该做听他用(用作商号、作坊、会馆、书院)等。当发生上述情况,仅需在庭院中建些内墙,开辟写门洞,即可改变空间组合关系,建筑无需更改,方便易行。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城镇中尚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较古老的居民实例,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建筑坚固持久,而是它们的变通性,可持续发展地使着人们长期使用着这些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