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发展观视阈下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新审视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随着当代精神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自身生产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解读人的再生产,由人到物再到人,对构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对物质生产一元论重新审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文化发展,使人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
对人类自身生产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能教条,而必须实事求是。
关键词:人自身;生产;马克思发展观;重新审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42-02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生产的论述,有助于对人的意义、人的生命、人的发展的理解,是当下人的发展命题中需要重视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这样的阐述:“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7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与生产同一的消费,与原来意义上的消费相区别)之后,又讲到“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
“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2]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的必须,个人消费是人维持生存与生产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人的一种必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概括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3]2
这些论述中,包含了这样的思想:第一,人类自身生产包括两方面———个体生产和类或种族的生产、再生产:第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1]79 物质生活资料成了人的必须,物质生活资料与人自身生产保持恰当的比例以此自然界与人的生存王国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改造自然、发现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中促进自身的推进与发展。
二、“人自身的生产”的内涵和特征
1.人自身生产的内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
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3]2马克思两种生产的观点,精辟的理解得出两种生产即是物质活动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正式纳入马克思的视野。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命题,实践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自身生产使其不断生成与发展,人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发展成为自由自觉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使外在的自然不断人化,成为自身所属的产品,另一方面由内在的自然不断人化,如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行为去除功利性,去除维持生理生存的部分,使属人的必然性走向自由性,在自由发展中实现自由自觉。
2.人自身生产的特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是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
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1]42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人的自身生产具有人类社会性实践自由性。
三、以人类自身生产方式来理解“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把“生产”看做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而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中的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人类自身生产只作了一些纲领性、原则性的研究与论述,没有留下专门的理论著作,这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起着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导,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生产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当今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迫切的社会现实课题。
四、“人自身的生产”也是一种生产力
人自身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根源于实践中的生产观,在实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过程中处理矛盾与发展,从而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人自身、认识与改造社会。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观,生产力的
实践维度可分为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产的生产力,精神生产资料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生产的生产力,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的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的生产力,这里首重分析人自身生产这一生产力。
关于“人自身的生产”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提到:“生存资料的生产条件……同样也包括人的再生产条件,包括整个人口的再生产件”[4]18,“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5]300。
对“人的自身生产”最为完整的表述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的序言里:“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6]2。
人自身的生产是人自身生产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动物式的繁衍有所不同,它是体现人生产过程中实践能力的一种。
当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人被看做物品,看做是个人、家庭的私事,所以有时会出现如同动物繁衍的情况。
“人自身的生产”这种“种的繁衍”绝不等同于动物式的繁衍,人类在自身生产过程中所展现的实践能力,就是进行人类自身生产的生产力。
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自身的生产,被当做个人、家庭的私事,甚至被当做无异于动物的种的繁衍,这必然不是马克思所言的人的真正的生产,人也不可能发展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因为在马克思生产力观,人自身的生产只有在公有制的社会
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把人当成人自身以发展,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发展。
人自身的生产在实践中提升,以实践的方式以发展。
人自身的生产既有数量也讲质量,数量指的是人口总数,并涉入在国家、地区、民族中的分布置,在性别、职业、阶级方面的划分,人口质量则涉及生的质量与育的质量,育的质量是人生产生活所需要提升与讲究的,也是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涉及与关注的层面,因此如果提升人的素质、人自身生产的培育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人自身的生产”的完善
笔者认为,“人类自身的生产”的完善必须维持人类自身生产和其他与之相关的生产之间必须始终保持协调和平衡;个体生产与类的生产的统一;人的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重要途径,21世纪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完善人。
当前教育中存在素质教育不足、应试教育过当的问题,从而使教育中出现短腿现象,这是在发展教育事业中需要极力避免的,当前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讲究听、说、读、写等技能,也要提升人文素质、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2.加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即思想觉悟,在当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思想道德素质的加强更显得重要,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与道德互质,以此净化自我的灵魂,以提升自己,反观自己,以此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人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我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更高的新纲领,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新时期赋予时代的要求,也是对人的发展的全面要求,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处事、做人、做学问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在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报告、讲座、专家论坛、报刊等形式,使文化素质教育能得到提升,了解文化是人发展的根本,培养对学习的兴趣、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做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4.加强人的心理素质培育
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当前心理素质的较脆弱引发的各种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与警惕的,心理素质的培育在国内外已有多种探索,如认知法,通过角色的认知与扮演了解自身、反观自身;测验法,通过测验,了解各项心理情况,并能积极应对各种情况;讨论法,经过讨论了解事实,辩清善恶,从而提升心理素质。
总之,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是人在实践中不断生产、生活所提升所达到的,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提升人、发展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