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此部分段落较多,有必要从总体结构上进行宏观把握。
《导言》结构:
1、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的辨证关系。
2、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达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此来分析经济现象,即具体→抽象→具体。
3、提出关于社会整体结构的思想。
(说实话《资本论》语言晦涩,且有太多的历史知识和典故,这些都造成了我阅读上的障碍,有的实在是难以理解,例如“生产”这一小节。为此我查阅了有关的参考书,但最终也不太明白。
但从资料中,我了解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一部没
有完成的手稿。马克思认为,把要论述的问题预先说出来不太合适,所以手稿写了一半就没再写下去。[12]
最后“生产”一节就没有写完,但是此节的标题却勾画了他对社会总体的深刻思考。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这个社会整体关系是以生
产力为起点的,从生产到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包括文化观念等等。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为什么认为社会整体关系的最高点是家庭和家庭关系?他所理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导言是所有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人必读的文章,是我们理解“中年马克思”的重要文献,也是马克思留下的一篇比较难懂得论文。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对此深有体会,认为至少是从导论到第一卷中的难点之一。以后得加强阅读才行!)
《序言》结构:
1、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研究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
2、指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
3、概括了马克思总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思考: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结合现实,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树立新发展观。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使我们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资本论》第一卷序、跋
1867年第一版序言
结构:
1、指出《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2、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3、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及其《资本论》的结构。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这句话是指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由于其对象上的特殊性,不能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使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如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就可以得到事物的真相,而必须依靠抽象力,即人们从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中抽取和概括其最本质特征的能力。我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发现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如在《资本论》分析中,马克思首先从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商品这个细胞形式,从而提出了价值、劳动、货币等范畴;进而对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最后逐步上升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认识。
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
这几段话具有极强的逻辑性,都表明了尽管当时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发达的英国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但《资本论》以英国为例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普遍适用。各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无产阶级革命是用流血的形式还是和平的方式,要随该国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这里所说的“死人”,是指封建残余,“活人”是指资本主义。当时德国资本主义有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陈旧的封建残余还比较严重。所以,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工人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并且封建残余还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这里的典故不太明白,查阅了下参考书)[13] 马克思在这里是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
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认德国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资本论》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是不能跳跃的,但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了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
那么这句话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不是每个国家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国也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吗?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14] 。但是,资本主义不是很发达,封建关系仍大量存在。因此,中国并没有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没有跳过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确实是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在革命后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曲折。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唯物主义基础,认为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再现,照应了此文前半部分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
未来的景象。”
1872年第二版跋
此部分大致讲了三层含义:1、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2、介绍资产阶级政
治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主要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3、方法论——辩证法。可见,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存的基础。它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