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组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下面笔者就从整合实验、创设情境、巧用点评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本人在
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整合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
显而易见,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科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教
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潜能。
开学第一课,学生对化学充满期待,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机的整合,设计出富有悬念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潜在的学习兴趣。
课题引入时可向同学们展示一张白纸,问:“你们在这张纸上能看到什么吗?”学生回答:“不能。
”“老
师借你们一双慧眼,让你们能看到上面的内容”,老师拿起一瓶事先准备好的液体,(模仿魔术师刘谦的口吻)“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向白纸上喷洒该“神奇药水”,出现一幅卡通图,学生非常惊喜,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我们带着问号(问题)走进化学世界……”接着,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简史“火的发现和利用”,提问:“你们用什么来点燃酒精灯?”“打火机、火柴……”“玻璃棒能点火吗?(展示一根玻璃棒)”“怎么可能!”“不可能?看老师的!”(演示魔棒点火:在蒸发皿中放一药匙高锰酸钾,用蘸过浓硫酸的玻璃棒点高锰酸钾,然后接触酒精灯灯芯,将其点燃。
)学生的嘴巴变成了“o”型,眼神里充满了惊奇。
老师又问“点燃手帕,手帕会被烧坏吗?”“当然会烧坏!”“是的,在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但在化学课堂可能就不一定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们带着怀疑的神情观看下面的实验。
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手帕(用一块湿透的全棉手帕,放在70%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待均匀浸湿后取出),将其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只见蓝色火焰充满了整块手帕,学生甚是着急,生怕手帕给烧毁了。
待火焰熄灭后,学生惊奇地发现手帕完好无损。
整堂课依托实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奇,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强烈地冲击了学生惯有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对实验进行有机的整合、优化,加上充满启发性的提问,相信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法和学法,通过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以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尤其是那些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利于诱导和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学生学习的分水岭,其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如果直接呈现,学生则难以接受,会因抵触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若将此情境化,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关概念,从而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
在研究了教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核外电子运动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初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有待发展,因而学生对电子层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后,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引入电子分层排布之前,先设计了一组生活问题:“假如你身边有10元,会到哪里去旅游?”“假如你身边有100元,会到哪里去旅游?”“假如你身边有1000元,会到哪里去旅游?”“假如你身边有10000元,会到哪里去旅游?”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钱越多,就会去离家越远的地方旅游。
同样,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也是根据其能量的高低进行排布的,即能量越低,离核越近;能量越高,离核越远。
通过创设这一组接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学生学习电子的核外排布规律明显
轻松多了。
再如:在复习归类化学反应中的四种基本类型时,笔者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演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下面的同学看到表演正确时就掌声鼓励;若不正确时帮忙纠错,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是发自内心的(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作为教师应适当提供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在尽情地笑声
中对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就越大。
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学生的情感丰富、偏感性,而
他们的情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所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甚至会进入角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到新知识。
三、巧用点评,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就是要求教师着眼于
“激励、唤醒、鼓励”来研究教学方法。
学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不管学习上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表扬。
作为科任老师你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二是善于表扬学生的优点。
如:笔者有一次在上课铃响之前来到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复习,上课后
大加表扬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你们班是我们年级里最自觉学习的班级,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感到很骄傲”。
几次表扬之后,安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已成为这个班的常态。
又如:判断蜡烛燃烧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非常好”“有不同意见吗?”经历了鸦雀无声之后,终于,有几位胆大的学生表示有不同意见。
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马上点燃蜡烛来验证他们的看法,全体同学掌声鼓励。
点评:一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二为他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非常欣赏这样的学生。
再如:批改作业时发现有部分同学作业非常严谨,过程清楚、字迹端正,上课时,一定要把这些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仪上向全班展示、表扬——明确好的标准,起示范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是向上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会努力做得更好,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微不足道,也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欣赏他们。
热爱我们的学生,用语言、用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更用我们的爱心来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主动积极、情绪高涨,才可能实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足功课,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