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特色及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特色及形成

摘要: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经过先秦寓言史书、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发展历程到最后形成明清之际的长篇章回小说,它在结构形式上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章回体,其次在思想上所宣扬的儒释道思想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最后语言上以半文半白的浅近散文语言为主,夹杂诗词等韵文。这三个方面大体构成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章回体、儒释道思想、浅近语言、民族特色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形式。

从它的形成来看,首先它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讲史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不可能一次讲完,于是就要分节讲述,连续讲若干次,每节用的题目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形式的起源。比如说:《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这些都是分卷分目的宋元讲史话本。

到元末明初时期,出现了一些文人作家,在社会动荡、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一批章回体长篇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平妖传》,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作品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基本形成。

发展到明清之际,长篇小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大致有二百多部,在内容上:已经不是完全讲史,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开始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如就《金瓶梅》展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描写细腻,人物形象丰满;在形式上:不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分成回目,由单句回目逐渐转为双句回目,且讲究对仗和创意。比如说《红楼梦》的八言回目,对仗工整,简短有力。

从它的特点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所有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是分回次,有回目的。回次用“第×回”表示.主要用来标明草回的次序。一部作品.根据篇幅长短,其回次可以少至几十回,也可以多至一百几十回;回日主要用来提示回次的中心内容,以五至九字的偶句构成为多见。比如《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回目相对工整,简短有力,且内容涵盖其中,从阅读回目就可大致判断这一回所讲的内容。

二、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在大的故事背景下,每回有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就比如说《西游记》以唐僧四人西天取经为线路,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回遇难的故事相对来说独立,但是又不脱离整个故事框架。

三、开篇、收场的套语。每回的开篇和收场有惯用的套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开篇是“话说……”;收场是“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典型的惯套语。此外如“看官”、“且说”、“要知××如何”、

“毕竟不知××如何”等等,这些惯套语也是由讲史艺术发展而来的。它明显地保留了讲史艺人现场口头表演的痕迹。长篇小说作为供人阅读的案头文学,原样不动地将讲史艺人的口头语音照抄照录进自己的作品,而且形成固定格式。久而久之,这种借用过来的形式由于形成了惯套,于是也就成了它自己的形式特点了。

四、评点直接介入。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几乎没有一本不加评点,有些更是一批再批。这些评点的文字随同小说一起刊印。如总批、读法放在书前;回前批放在章回之前,回后批放在章回之后,回中批放在章回之中;旁批、夹批用不同的字号夹杂在评点段落或文字的旁侧和后面。由于评点直接介入其间,读者在欣赏小说时,同时也读评点文字,这就形成了鉴赏与批评同步的“双重阅读”。这种现象为外国小说所未见,中国现当代的小说也没有。但在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中却恰恰相反,它是很少例外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特点十分鲜明、突出。就举最为突出的《红楼梦》为例,早期的读者脂砚斋在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后,随文旁批自己的心得,至今在《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一书中可见一斑。

章回体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古典长篇小说在思想上所宣扬的儒、释、道精神也是独树一帜的。

从它的形成来看,自西汉元寿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后期道教正式产生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便逐渐成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由儒、释、道三家形成的共同体,这种绪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清末。小说创作处在思想文化的这种结构格局中,不可避免的地会受

到儒、释、道的影响。

先从儒家思想来看,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等几个方面。受这一价值观影响,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形象伦理道德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功能。就比如说《三国演义》中“义”字当头的关羽,“忠”字当头的诸葛亮等,这些备受尊敬的人物形象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再比如说《儒林外史》其中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对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的彻底失望,有着警醒世人的作用。

其次从佛家思想来看,佛教的人生如梦、四大皆空、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以《西游记》为例,其中涉及的如来,观音等人物都是来自于佛教,故事情节也都体现佛教思想,比如乌鸡国国王不明就里,浸文殊菩萨三天三夜,如来放任坐骑到乌鸡国,推国王入井,浸了三年,最后得唐僧师徒解救。这种在因果报应在《西游记》中是十分常见的。

最后从道教思想来看,属于道教系统的神仙故事、方术故事、精灵故事、鬼怪故事等,在作品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比如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收石矶”“子牙魂游昆仑山”等选取的都是道教中人、道教中事,且带有道教思想在作者创作故事框架也渗透其中,比如《红楼梦》中,那一僧一道的描写,飘渺而来飘渺而去的洒脱,鬼斧神工的仙法,看透世间繁华的超然,都融合了道教思想。

从儒、释、道思想在古典长篇小说创作思想上表现的特点来看,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古典长篇小说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单方面利用,而是儒和佛、道的弥漫交织,双向互补。作家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对进入作品的生活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一方面又以佛、道宗教思想进行哲学玄思,力求探寻生活的深层底蕴。作品中既充斥着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和儒家思想观念,又弥漫着佛、道宗教思想气氛。这方面特征发展到以后最典型例子便是《红楼梦》。这部小说虽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作者对人物、生活进行评判的标准基本上仍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同时对现实社会的绝望产生对生命真谛的叩问,小说开卷即云:作者“因曾厉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书中还用许多诗、词、歌、曲及象征性描写,点明所写的人物、事件的实质都是梦幻。在这部小说里,神秘莫测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太虚幻境,时隐时现,贯穿始终,它们凌驾于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上,代表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冷眼观察着执迷不悟的人生。作者借此使对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向佛、道宗教哲学升华。

二、儒家思想限制了古典长篇小说的想象,使之趋向于“实”,而佛、道宗教思想使古典小说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构成具有玄秘性,使之趋向“虚”。以《三国演义》为例,它主要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以及在斗争中出现的各类人物的活动。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评论这部作品时说:“唯《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