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过往二十多年地拍摄生涯中,完成了从地下到地上、从边缘到主流、从国内到国际地蜕变之路。当年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捕捉现实的毛头小子,凭借一腔热血,触碰中国社会的敏感地带,关照时代变革中小人物的情感之殇,以纪实的影像书写个体历史记忆。贾樟柯的个人情感体验在此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了时代共振,体现为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情感阵痛,个人记忆成功置换为观众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公众情感。而此类情感地表达是经由“平面化”叙事机制地转换,在松散、疏离的情节中建构的。贾樟柯抛弃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因果关系、事件链条、封闭结构、情节纵深等都被解构,碎片化的情节、流散的人物、涣散的结构疏松了叙事时间的紧凑度,弱化逻辑关联的零碎情节点相互交织结成一张平面的叙事网,空间式呈现小人物自然的生活状态。空间成为贾氏电影叙事的重要角色。本文选取了贾樟柯八部故事片作为样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审视其创作历程,力图探寻影像空间中流动的美学意蕴。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现阶段多数学者是从纪实特性、人文关怀、影像风格、跨国传播等角度研究贾樟柯,即便有空间叙事的探索,也是借用空间理论对单部电影展开文本分析,鲜少有人从整体上把握贾氏电影的空间特性,本文的宏观视角则弥补了该研究领域地缺失。第一章为理论梳理,对空间理论转向进行了概括式总结,指出空间已摆脱时间地压制开始主导社会形态地变化;叙事理论则从聚焦于文本内部寻觅结构范式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受众研究;电影叙事
在此思潮的引领下,于20世纪70年代由时间主导的线性叙事转为空间主导的奇观叙事,同时贾氏电影的平面化叙事机制也凸显了空间的作用。第二章为叙事内容的空间呈现,以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为论述点划分为三节,意在分析作品内容表达上的空间特性。通过故土与城市、家庭与街道等地域空间地联络,展现出中国转型期县城青年的精神困境,在出走与回归、父权与独立的矛盾体中体验生命的无意义;妓女身体地呈现与权力机制地剖释共同指向视觉表象背后的社会创伤,男性与女性、强权与平民等差异关系建构起不平衡的文化空间;通过意识视觉化营构的超现实空间与手机、电视、互联网联结的媒介空间,在把现实空间虚拟化的同时又更好地指涉了现实。第三章为叙事形式的空间呈现,论文尝试性的从空间角度阐释了贾氏电影的叙事机制,把空间看作建构平面化叙事的重要因子。时间主导的线性叙事被游离的情节所解构,事件不再依附紧密的时间链依因果关系而串联,空间替代时间成为影响故事转折的核心因素。凝视与静照让人物的肖像摄影搬上银幕,在“看”与“被看”的视觉结构中感悟凝视的力量,体验人物静止带来的静态美学;静物、闲笔等手法地运用则重置了贾氏电影的叙事方式,割裂了原本连续的线性时间,人物情
感在幽静深远的空间中扩散开来。结语为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的启示,围绕民族空间与跨国空间阐释对中国电影空间叙事地借鉴意义。贾氏电影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谱写了民族情感地变迁史,从个人角度记载
了中国社会的情感记忆,构造出独属于中国观众的民族空间;跨国空
间更倾向于一种文化超越,贾氏电影继早期第五代的民俗影像后成功
闯入欧洲国际电影节,实现了中国艺术电影地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