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视角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2011年中日关系综述及日本对华政策走向
![2011年中日关系综述及日本对华政策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52f494f4770bf78a652954e5.png)
《 亚非纵横》2012 年第 2 期
外交史上也不多见。 温家宝总理致电慰问, 还利用去东京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的机会,赴宫城县灾区慰问日本民众, 表达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 日本灾后重建的支持。日方也积极开展震灾 外交,谋求恢复对华关系。日本时任首相菅 直人给胡锦涛主席发送亲笔信,就中国为日 本大地震提供的援助深表感谢。他在信中表 示,日本今后也将把中国视为 “最重要的 。菅直人还在 《人民日报 》 上刊登了 国家” — — “情谊纽带 ” 。 中日两 感谢援助的广告— 国领导人的 “救灾外交 ” 重新开启高层沟 通的大门。两国相向而行,使中日关系有所 升温,国民感情有所改善。 在这种背景下, 中日双方都格外珍 视 2011 年 5 月 21 —22 日在东京召开的中日韩 第四次领导人会议的机会。 通过这次会议, 中日关系的气氛明显改善,并使三方合作框 架内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入秋以后, 中 日两国高层频繁交往。 胡锦涛主席在 APEC 会议期间会见了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温家宝 总理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与野田进行 了会晤。11 月,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访华, 温家宝总理、戴秉国国务委员分别会见, 杨 洁篪外长与其举行会谈。2 月和 12 月中日 还两次举行战略对话。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 舰 “雾雨” 号于 12 月应邀访问中国青岛, 这是 海 上 自 卫 队 舰 艇 时 隔 三 年 半 第 二 次 访华。 二、中日经贸领域交流频繁,日本加大 对华投资力度 3 ·11 ” 大地震给东亚格局带来 日本 “ 一个关键拐点,成为进一步密切中日经贸关 系的新契机。 美国 “福布斯 ” 网站刊文指 出,大地震震动了日本的国运,中日韩第四 次峰会后人们发现, “依靠中国 ” 将不仅是 日本企业, 甚至是日本整个国家的不二选 ,不 择。文章作者说, 在 “后 3 ·11 世界 ”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西化政策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西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ce811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9.png)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西化政策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故事,其过程中西化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日本经历了一场深刻而迅速的现代化变革,将其从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接受了大量的来自西方国家的思想、技术和政策,影响了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国家。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来文化和技术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随着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1853年美国海军上将马修·佩里的访问,日本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性。
为了与外国列强抗衡,日本开始实施西化政策。
西化政策的核心是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技术和制度,以促进国内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政策包括改革教育体系、推行近代法律和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工业体系。
改革教育体系是实施西化政策的重要方面之一。
日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教育体系中。
学生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获得了现代化的教育。
这项改革为日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思维和知识的人才,为其后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日本还推行了近代法律和制度的改革。
政府借鉴了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建立了近代的法律体系和政府机构。
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也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工业体系也是在西化政策的推动下进行的。
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为了与西方列强保持一定的平衡,日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
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日本迅速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提高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同样地,为了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日本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日本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模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逐渐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战前的中国政策与历史评价
![日本战前的中国政策与历史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b3017f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3.png)
日本战前的中国政策与历史评价自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弱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逐渐扩张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也逐渐变得更加激进,最终导致了二战爆发。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前的中国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历史上被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政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但是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日中两国之间关系开始出现变化。
虽然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告终,但是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却变得更加傲慢。
此后,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批评,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过时,需要融入到现代文明中。
从1900年发布的《对华21条》开始,日本的中国政策开始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态度。
这份文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一,并在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特殊利益领域。
日本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积极支持中国的领土分裂运动。
到1930年代,随着国内军事派的崛起,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变得更加激进和侵略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开启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给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历史评价日本战前对中国的政策,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日本当时是在试图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为自己寻找更多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帮助中国进行了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同时,日本还在中国的领土上挖掘了大量的资源,推动了当时全球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日本当时的对中国政策有严重的侵略性。
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和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对中国的人民和文化进行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当时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最终,日本战前的对中国政策还是遭到了广泛的谴责。
很多人认为,日本当时是在试图通过对中国的侵略,来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是在寻找自己在国际政治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地位。
日本首相的“天命”及其现实主义对华政策——也谈安倍新内阁的对华政策
![日本首相的“天命”及其现实主义对华政策——也谈安倍新内阁的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b6c9eb2e482fb4daa58d4ba5.png)
一
也谈安倍新 内阁的对华政策
王 雅 丹
[ 内容 提 要】 由于地 理环 境 和政 治 因素 的影 响 , 长期 以 来 , 对华 贸 易是 日本 对 外 贸 易的 支柱 。新 中 国成立 后 , 东西 两 大阵 营 尖锐 对 立之 下 , 新 中国 “ 一 边 倒”向 苏联 , 日本 则 “ 一边倒 ”向美 国。以 “ 贸 易立 国”为 重要 国策的 日本 , 在 对 华政 策上 始 终 坚持 “ 现 实主义 ”的立 场 , 无论 首相 如 何更 迭 , 搁 置政 治对 立 、 促 进 经 贸交流的 “ 现 实主 义”都是 日本 对华政 策的核 心 内容 。 后冷 战 时期 的 日本 ,
[ 1 ] ( 日) 吉田茂. 十年 回・ 陀[ M] . 世界知识 出版社 , 1 9 6 5年 , 第4 3页.
[ 2 】 日首相 吉田茂在 国会的声明[ M] . 金 山和 约与 中日和约 的关 系, 第1 7 3页
[ 3 】 朝 日新 闻 , 1 9 5 4 — 0 2 — 1 1 .
始 主张 中 日关 系取决 于联合 国 、 特别 是 取决 于和 美 国的关 系 以及 国际形 势 的变
化, 强调 E t 本政府 目 前还没有改变对中国态度的打算 。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因 素 的影 响 , 自战前 起 对华 贸易 就是 日本 对外 贸易 的支 柱 。 日本 以“ 贸 易立 国” 为 重 要 国策 , 新 中国成立 后 , 日本 国内各界 要求 促进 中 日贸 易 的呼声很 高 . 鸠 山 内
纠纷不断 , 钓鱼岛事件更使双方国民感情严重恶化。 野田内阁支持率持续低迷 , 虽然 不顾 中国强烈 反对 通过 的钓鱼 岛 “ 国有 化 ” 法 令短 期 内缓 解 了 日本 民众对 内阁的反感。 但风雨飘摇中的野 田内阁仍然在通过了消费税上调法案后遭到了
日本下一任首相会采取何种对华政策?
![日本下一任首相会采取何种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951f94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a.png)
日本下一任首相会采取何种对华政策?
梅秀庭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2(000)048
【摘要】日本众议院此次选举,如果自民党取得政权,其对华政策相对于民主党而言,会有一定变化,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应当不会一意孤行、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局。
【总页数】1页(P17)
【作者】梅秀庭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外交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本首相的“天命”及其现实主义对华政策——也谈安倍新内阁的对华政策 [J], 王雅丹
2.相会老战友(外一首) [J], 雍晓升
3.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采取进攻性策略的决定——印度对华政策决定因素的一个案例分析 [J], 母君晨
4.汤显祖与利玛窦相会韶州考——重读《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偶成二首》[J], 宋黎明
5.民国前期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对日本输华贸易的影响 [J], 杨家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面下注:新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两面下注:新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c92e836763231126edb119e.png)
① 刘江永:《中日关系:波澜叠起应对之道》,载《世界知识》2011 年第 2 期,第 22 页。
- 44 -
两面下注:新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
然无存,“对立”成为了中日关系“不惑之年”的主基调。 2012 年 12 月,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胜利,安倍晋三再度当选
日本首相,也由此开启了日本推进正常国家化战略目标的进程。同时,此 时期正是奥巴马政府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关键时期,美国需要借助日 本的力量完成战略转移。对于日本而言,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也有助 于 日 本 达 成 “ 借 船 出 海 ”、“ 谋 日 崛 起 ” 之 目 的 , 进 而 实 施 “ 与 华 对 抗 ” 政策。因此从 2012 年至 2016 年,安倍政府不断强化日美同盟,出台新安 保法案,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集体自卫权,使日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 国。而这一时期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组建亚投行等议题上, 日本表现的则是轻视和抵触的态度。②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https://img.taocdn.com/s3/m/aec3ac2e3169a4517723a3a7.png)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a16d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9.png)
582021.5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江永【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修改日本宪法、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等。
日本国家战略经历了酝酿、经营、诱导、重塑四个阶段,其演进的背景包括历史传承、家族影响、战略思维、对华政策、岛争误导等。
继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延续了安倍的战略思想,并且为了赢得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不会轻易作出调整。
菅义伟从日本国家战略出发的对华政策以及涉及台湾、新疆、香港等一系列中国内政问题的错误言论亟需改弦更张,否则将适得其反,并且会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中日关系;日美同盟;日本对华政策【DOI】10.19422/ki.ddsj.2021.05.008安倍晋三从2006年至2020年先后两度执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期间,安倍晋三与其“政治盟友”麻生太郎结成日本政治权力中枢的“安麻体制”,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其对华政策构成“一体两面”,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2021年4月,有三件事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急剧恶化。
一是4月13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处理水。
二是4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题为《新时代的日美全球伙伴关系》首脑联合声明,确认《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列岛,“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严重关切”。
[1]三是4月21日,菅义伟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再度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倒行逆施都与安倍制定的日本国家战略不无关联。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及对华政策演进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交错前行:一是对内谋求修改《日本国宪法》,增强军备,从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彻底改变日本战后体制;通过灵活解释宪法制定“新安保法”,使日本走向“能战国家”,再利用“中国威胁论”减少国内外阻力,以期最终实现修宪目标。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fde21ff770bf78a652954fb.png)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中日之间钓鱼岛争端再次升级……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
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
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的对日政策由偏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
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了,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僵硬化”。
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首次用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对钓鱼诸岛的领土主权,并保留对争议地区“使用武力”的权利。
有消息说,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护航舰发生了对峙。
日舰最后退却。
据称,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主权。
9月10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说,随着日本逐步向军事大国迈进,以及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日本与中国开始在亚洲争霸,在海洋、在空中,一场史无前例的争霸战将决定未来亚洲政治秩序中两个国家的命运。
钓鱼岛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钓鱼岛等岛屿的海底钓鱼岛问题的合理解决还具有深层次的独特意义。
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确保国家威望不受损害。
从内部来说,如果我们继续采取软弱的态度,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将会日益高涨;从外部来说,必然使别的国家对中国所应该拥有的权利造成轻视。
撒切尔夫人不顾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发动了英阿马岛战争,虽然损失很大,但她所为之自豪的是确保了英国大国威望的延续。
对于美国来说,它权衡再三,最后完全倒向了英国。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升级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升级](https://img.taocdn.com/s3/m/bf15a8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升级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民族矛盾也不断升级。
这种情况的形成,既与国际形势和历史原因有关,也和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事件。
1982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宫澤喜一在参拜靖国神社时,对二战中日本侵华战争的残暴行径进行美化和肆意曲解。
这种行为使中国人民深感愤怒和伤痛,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自此之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事件,例如钓鱼岛争端、南京大屠杀争议以及中国游客在日本遭受的不公待遇等等。
这些事件不仅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和抵制,也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其对历史事实的忽视和否定。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不仅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呈现出来,也表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
作为一家新兴的经济体,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了瞩目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合作伙伴和投资目标。
而日本在这个时候却选择遏制中国崛起,进行对华贸易限制和阻挠中国企业发展等行为。
此外,在文化领域,日本动漫、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日本的一些言行却影响了中国人对于日本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不仅使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升级,也对亚洲和世界和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1997年,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了第一次东亚峰会。
此后,东亚峰会变成了亚洲地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多层次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南海争端却成为了阻碍该地区合作的最大难点。
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主张与中国渐行渐远,本应是合作的东亚地区在日本的推助下陷入了由此产生的民族矛盾,亚洲安全环境骤然升温。
相比较而言,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因此,日本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对于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83db3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61.png)
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援朝抗⽇战争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
万历⼆⼗年(1592年),⽇本军阀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朝抗⽇。
⼆⼗⼀年正⽉,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
⼆⼗五年⼆⽉,丰⾂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军10万⼈援朝鲜。
⼆⼗六年⼋⽉,丰⾂秀吉病死,⼗⼀⽉⽇军撤退。
援朝抗⽇战争中,明朝先后投⼊22万兵⼒,牺牲84000⼈,⽤鲜⾎凝结了中朝两国⼈民的友情。
⽇本⼤陆政策(1867)⼤陆政策也称⼤陆经略政策,是⽇本⾃明治维新后,“不⽢处岛国之境”,⽴⾜于⽤战争⼿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本⼤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个孤⽴的事件,⽽是⽇本近代⾛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本明治政府建⽴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波涛,布国威于四⽅”,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陆政策”。
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全世界。
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中奏折”。
(参见“⽥中奏折”)虽然⽇本官⽅极⼒否认该秘密⽂件的存在,但⽆法否认近代以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修好条规》(1871年9⽉13⽇)清廷与⽇本政府之间订⽴的第⼀个条约。
同治九年、⼗年,⽇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体订约”。
1871年9⽉13⽇(同治⼗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
凡⼗⼋条。
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主,“彼此均不得代谋⼲预”;两国可互派使⾂驻京;议定通商港⼝,可在指定的对⽅各⼝设理事官,⾏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岸,禁⽌驶⼊他⼝及内地河湖⽀港。
中央编译局
![中央编译局](https://img.taocdn.com/s3/m/819709c550e2524de5187eac.png)
中央编译局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
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
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
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
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
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
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
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二战后,日本在很长一个时期,谈论国益问题时曾经相当低调。
日本驻韩国公使兼原信克指出:外交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不知本国国益的国家就不能开展外交”。
然而,对日本来说,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战略”、“国益”等词汇在日本的语境中有一种军国主义的味道,几乎被视为禁语,“国益这个词的复活是最近的事”。
“所谓国益是日本国的最高利益”。
如同《论语》中所说的“兵”、“粮”、“信”,即安全、繁荣与伦理价值观。
只是拘泥于本国利益的国家,难以得到别国普遍尊敬,反而容易受损。
经常考虑使全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同时最大化的国家往往受到信赖,得到尊敬,最终获益最多。
日本对华政策走向何方
![日本对华政策走向何方](https://img.taocdn.com/s3/m/c1c1562eccbff121dd368377.png)
2 l年6 日, 00 月4 鸠山内阁原副首相兼财 说中. 他—方面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 . 务相营直人 当选为日本新一任首相 。对华 称两国” 一衣带水 . 互为重要的邻国”; 另一 外交在日本亚堋外交序列中占据至羌重要 方面也强调 “ 是我国固有的颁= , E’对中国在
漓尽致。事件发生后, 酋榴官邸、 外务省 防 期表示. 有必要在鞘棚宙邸内设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营赢人内阁为了实现 “ 第一元化”和 卫省、国土交通省以及司法部门各右所 图, 々家小组. 决 在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f “ 首相主导” .为此进行丁 相关制度设{' 具 但 叉缺 乏 有 效 的 沟 通 和 协 调 作 为 新 时 l f o I l I 辅助政府作出恰当的决策。另外, 体而言. 民主党正在实施三大改革: 第一. 在 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重要危机事件, 这理应由 宽国家战略室工作人员的基础上, 艏
决策层的政治抱负
浚“ 事件”的背后,迁隐藏着
相、 副大匝、 太臣政务官) 会议“ 这一省内“ 自
僚; 第二, 在政府内首栩官 邸与棚关省厅的 在民主党党代表选举之前. “ 对华强碰派” 的 格” 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定位为 “ , 政
关系上, 力主“ 政治主 ’ 首相主导”和“ 、 “ 官 意愿得到 r 充分的体现 直到选举结 果m 的核 心 。 邸主导” 。第三. 废除事务次官会议, 同时, 束之后, 菅直人政权中的务实派才最终作出 力主实现外务省内决策出自” 政三役( 即外 “ 不正式起诉”的决策。
管直人早年曾多次参加永井阳之助主 先后称 ” 不存在领土问题” “ ,一毫米也不想 代的双重意义, 这不仅 是自 民党向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6278d3ad51f01dc281f10a.png)
1.(1)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冷战期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外交”到“半官方外交”到“官方外交”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间由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一)冷战发生至中日邦交正常化阶段二战后,中日两国别无选择地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亚秩序的能力,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苏、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但是,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50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临近和严厉打压。
战后日本外交路线奠基人——吉田茂执政期间采取了依靠美国的保护和支持,实现日本的所谓复兴的政策,强调日本“要高举反共民主大旗,与志向相同的国家站在一起”,“在它们的援助下,实现国家复兴。
”1952年与台湾缔结所谓《日华和约》,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态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使中日两国失去了正常交往的可能。
当时,中国还是从战略高度,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1952年高良富率先来到中国,开始了两国的民间外交。
1964年4月,池田内阁委托“民间人士”松村谦三访华,就双方互设常驻联合机构等问题签订了备忘录,将中日关系推进到半官方状态。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至冷战结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
同时,中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
中美关系的改善既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迫使日本改变敌视中国的政,以服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46ca2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1.png)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孤立主义到帝国主义,再到战后的和平主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孤立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日本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孤立主义政策。
这一时期,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外交联系,对外交往非常谨慎。
这种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体制和对外国势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孤立主义政策变得不再适应日本的国家利益。
2. 帝国主义时期20世纪初,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政策,并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侵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亚洲的霸权国家。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和资源的需求,以及对于地缘政治的追求。
然而,这种侵略行为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导致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3. 战后和平主义时期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和重建,最终采取了和平主义政策。
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的规定,日本放弃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致力于和平与国际合作。
这一时期,日本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参与上。
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日本逐渐恢复了经济实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也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影响与展望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日本本身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孤立主义时期的封闭使得日本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发展机会,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而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行为则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战后的和平主义政策使得日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并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亚洲地区的崛起,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https://img.taocdn.com/s3/m/3e090c5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事件,也是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的转折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企图。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进而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正式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日本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
他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实际上是将东北地区纳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掠夺,使得当地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日本还积极推行了日本化政策,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日本文化和教育。
这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还体现在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行动上。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陆续对中国其他地区进行了侵略,包括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他们以各种借口,如“抗击共产党”、“保护日侨”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
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那么,日本对华政策背后的企图是什么呢?可以说,日本的对华政策旨在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
他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殖民和掠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以支持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同时,日本还试图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削弱中国的国力,使其成为日本的附属国。
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在亚洲地区实现其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统治。
然而,日本对华政策的企图并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结果。
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坚决抵抗了日本的侵略。
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抗战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企图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浅析护国运动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
![浅析护国运动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ca50af616fc700aba68fc91.png)
作者: 吴道显 张根生
作者机构: 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60-6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元老派 少壮派 迫袁附日 亲善提携
摘要:"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的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
"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S62)和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20093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2—12—12
作者简介:丁志强(1979—),男,安徽亳州人。
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日本史,中日关系史。
新现实主义视角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丁志强
(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中日两国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但这些矛盾和合作的背后,日本国内主导的对华态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仍旧是国际社会中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中日关系;演变;对华政策中图分类号:K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18—0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日中关系的新篇章。
日中两国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其中仍存在着一些历史认识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等不稳定因素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日本国际战略的影响
现实主义一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国际利益为核心追求不断扩大的权利的主张一直为各个国家所推崇。
随着现实主义与时俱进,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理论中增加了合作的成分,
使其理论更加完善,也更为各国所青睐。
[1]
中日关系或多或少也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发展演变的。
在历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日中关系从“战后型”向“冷战后型”转变。
新现实主义思维对日本国际战略特别是亚洲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中关系在国际环境和本国政治的双重影响下,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基于新现实主义的立场,日本政界对中日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强调
“国家相对利益的关注优于对共同利益的关注”
,[2]
正是由于日本政界各级领导官员持有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才进一步激化了日中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摩擦,诸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尤其是近期的钓鱼岛问题。
其次,在矛盾和利益共存的环境下,中日之间还是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
利益,日本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这个广大市场的支持。
从政治上来看,
日本也想借助中国的力量争取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标。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要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也需要这个一衣带水的外贸合作伙伴。
二、新现实主义的推行以及对日中关系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失衡,“中国威胁论”、相互安全信任度降低、双方决策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因素对中日关系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在内外环境的推动下,中日关系呈现出一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双向结果。
一方面,通过利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了解的增加,中日关系的大众基础变得更加厚实;另一方面,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利益的复杂交错给两国关系播下了新的摩擦的火种。
人际交往的简便化和规模化在一些方面反而扩大着两国间的相互误解和民众层次上的相互摩擦。
中日两国只有在不断克服相互间的摩擦因素,才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构建更为成熟的友好关系。
[3]
在这个不断克服摩擦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理性的国家还是会在自己国际利益安全的权衡中做出最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抉择,现实主义仍在主导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合作还是冲突,最终还取决于利益的比较和衡量。
日本近几年历任首相都将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作为国家战略选择,这都与岛国狭隘的“自我主义”、“自我利益”的倾向,以及“不
8
11
惜损害别国主权利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的现实主义思潮密不可分。
凡此种种,以致使“北方四岛”的争夺不断升温,钓鱼岛事件日趋白热化。
2010年12月10日,日本防卫省公布了时隔6年后重新修订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最终方案的概要。
这份“新大纲”的核心便是提出构建“机动防卫能力”新概念,将“中国急速军事扩张”视为“令地区和国际社会担忧的事项”,并强调日本将削减本土防卫力量,以大力加强对“西南海域”的防卫。
[4]目前,日本政府针对尚未平息的钓鱼岛事件,新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防卫力,主张修改《防卫计划大纲》,新大纲中有关加强钓鱼岛周边警戒监视及对朝鲜核导弹应对的举措,将成为焦点。
防卫力研究委员会还考虑写入扩充自卫队人数及装备等内容。
[5]日本已经把中国看成其最大的威胁者和竞争对手。
三、新现实主义视野下看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中美关系、日美关系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中日关系的不断变化。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处理好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促进整个东亚经济社会的繁荣。
首先,针对历史认识问题,双方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在对待历史问题时,各国都应该理智地看待,认识到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同时不能因为历史认识问题而阻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那既是不智之举,更是愚蠢行为,那样只会使两国矛盾加剧,严重阻碍两国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的话则可能使两国丧失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
因此,在对待历史认识问题时,两国都应该采取理智态度。
日本应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不应该受感情所左右,同时,中国也应该持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在历史问题发生争议时,尽量将其控制在不影响两国正常交往的范围之内。
其次,经济领域要有长远的眼光,力求共荣。
曾经中日两国经济上的密切交往与合作换来了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中日双方在贸易、投资、资金合作等方面的潜力还很大,同时,中日双方在高科技及产业技术领域、环境保护领域和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领域的合作也应该全面展开。
第三,应积极建立两国政府的全面合作。
要确立政府间的定期磋商制度。
每年举行定期首脑会谈,领导人之间经常保持相互会面的交流,既能建立起个人之间的互相信赖关系,也有利于迅速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进一步深化包括青少年交流、学术交流、地方政府交流、商务交流等各种形式在内的民间交流活动。
要稳妥开展中日间已开始起步的军事合作关系。
[6]
第四,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价值观、世界观。
两国共处东亚,拥有共同的东亚儒家价值观。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重视仁义礼智信,重视教育,重视社会和谐,只有当两个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强化文化共性而在两国人民间赢得更多的共识时,横亘在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隔阂才会逐渐消解。
新现实主义无疑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主导思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中日错综复杂的关系才得以有所清晰。
近几年的中日关系不容乐观,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友好发展仍是主流,同时,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矛盾和协同,合作和竞争将同时并存。
中日两国在新世纪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两国都应致力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展现大国风采。
[参考文献]
[1](加)杰克逊等.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Robert powwell.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The Neorealist-Neoliberal Debat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pring1994.
[3]金熙德等.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新《防卫计划大纲》加速推动日本防卫政策转向[N].中国青年报,2010,12,17.
[5]日着手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将加强对钓鱼岛监视[N].环球时报,2013,01,26.
[6]徐万胜.日本政治与对方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