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绪言大纲有关要求: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

教学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工夫学习掌握。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教学媒体:PPT教学方法:自学阅读,小组互助【引入】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要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必须对化学反应原理理解清楚。

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化学反应,也做过不少化学实验。

那么化学反应时怎样发生的?化学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如何能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呢?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依赖于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模块的学习。

【板书】一、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内容【问题情境1】课件投影【问题】为什么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结论】物质之间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难易程度都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内因)反思:让学生明白内因是根本。

【问题情境2】(课件投影)将H2、O2混合,在室温的条件下可以存在数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只要配比适当,可以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问题】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结论】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在化学反应的“内因”确定的情况下,“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

【问题情境3】(课件投影)H2和N2即使在高温、高压、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问题】由此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该反应有一定限度的。

反思:有些反应是有限度的【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方向”和“限度”正是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人教课标版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人教课标版

?
19 、大家常说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可是不认真的话,这辈子你就废了,自己的人生都不认真面对的话,那谁要认真对待你。
?
20 、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
?
15 、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
16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则活化分子 越多, 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 越多, 反应速率越快。
18
问题研究
1.对于“活化能的大小虽然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 化分子的难易,但是却对这个化学反应前后的能 量变化并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一句话如何理解?
2.有没有活化能为 0的反应?举例说明?
有, 参阅课文P4第一段。
19
问题研究
3、怎样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为来加快反应的速率?
1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高二化学学什么?
六 个
? 《化学与生活》 ? 《化学反应原理》
选 ?《有机化学基础》
修 ?《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 ?《实验化学》 块 ?《化学与技术》
3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
5
问题:
1 、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化学反应
2 、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 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
16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
17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
18 、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与过多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因为关系亲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浅言深,应适可而止。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件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件

化学键模型、晶体结构模型
(3)符号模型
元素符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等
(4)理论模型
化学反应过程模型(反应机理)
PPT学习交流
8
绪言
问题: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
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
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 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平衡理论 及其应用
PPT学习交流
7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高中化学模型方法示例
(1)物理模型
炼铁炉、炼钢炉、氧化炉、沸腾炉、水泥回转窑、 分馏塔、吸收塔、热交换器、电解槽等工业生产设备模 型
(2)化学结构模型(本质上属于理论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结构模型、
PPT学习交流
23
6.(2011上海)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 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 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分解水属于吸热反应,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 答案:B
PPT学习交流
24
(09宁夏卷28)(12分)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 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 Δ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4
化学反应原理难点特点
♦规律性强 ♦定量分析 ♦知识的综合性强 ♦知识内容较深
PPT学习交流
5
模块包括3个主题:
• 主题1 • 主题2 • 主题3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绪言课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绪言课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反应过程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还是放热反应?
3.活化能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结论: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 质决定。
推论:
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 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
问题1: 对于“活化能的大小虽然意味着一般分
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对这个化 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有无影响”
H√.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间发生反应

1.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 ,零乱 的落花 已经飘 飞过秋 千去。

2.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 住的春 寒,特 别在杜 鹃悲啼 不停夕 阳将暮 之时。

3. 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的悠 闲自得 ,忘却 了荣辱 得失, 尽享田 园生活 之恬淡 。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
情景1
氢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反应条件 难易程度
H2 + O2 H2 + CuO来自点燃易加热

H2 + N2
高温、高压、催化剂 难
问题:为什么难易程度不同,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是反
论应物本身的性质。
情景2
将H2 +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数 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 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这说明 了什么?

6.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 力量和 智慧, 从而得 出这样 的结论 :人类 的社会 行为与 生物的 社会行 为有极 大的共 性,并 非水火 不容, 而是可 以互为 比照的 。

7.很显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 其他生 物比人 类更高 明,也 不只是 为我们 提供生 物交流 技术方 面的有 趣知识 ,更是 以一个 医学家 、生物 学家的 睿智和 敏锐的 洞察力.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学案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学案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学案学习目的: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等概念模型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的难易程度,是由决定的,同时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

2.将H2 、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数百年,但点燃后会发生剧烈反应,而且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这又说明了什么?3.将3molH2和1mol N2混合在适当条件下反应,最终能否得到2mol的NH3?这说明什么?一、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利用已发现的原理、理论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二、化学反应原理研究内容1、化学反应原理:①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②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③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④电能、化学能相互转化为基础电化学过程和装置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答: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_________,生成物中新的化学键的__________。

3、碰撞理论模型:①化学反应必须发生分子间的碰撞,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

②能发生这样碰撞(___________)的分子叫分子。

问: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否就是有效碰撞呢?答:活化分子必须有时发生的碰撞才能是有效碰撞。

结论: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推论: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关。

③普通分子与活化分子有何区别?普通分子怎样能变成活化分子?答:4、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就叫做活化能,对吗?答!活化能是指活化分子__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

(比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

结论: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

推论: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有关。

【概括】(一)化学反应必备两个条件:第一,分子有较高..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第二,碰撞要有合适的___________。

绪言

绪言
情景3:H2+N2即使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 下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一、《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方向、限度 •离子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电化学基础知识 二: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 •完成书中规定的实验、活动。 •观察周围(包括大自然)发生的化学现象, 思考或进行模拟实验。 •认真学习概念模型,它是学习、研究化学反 应原理的基础。 •勤做练习
等温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线图
分 子 百 分 数 Ea表示分子平均能量
Ec表示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 △E表示活化能
△E
0
Ea
Ec
∞ 能量
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 发生反应所需最低能量 活化能 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 生成物分能越低,则反应越 容易 发生。 ※有没有活化能为零的化学反应? •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 •高空中自由原子之间的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 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 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 合成物质的一门科学。” 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
情景1: 氢气与其他物质 的反应 H2+O2
H2+N2
反应条件 点燃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难易 程度 易

情景2:将H2+O2混合,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数 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只 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三、有效碰撞模型
情景4:在一洁净的容器中,使氢气与氧气按体积比
2∶1的比例混合,同种或不同种气体分子间因自由运动 每秒发生2.355×1010次碰撞,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1.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2.有效碰撞:能使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 •能量较高的分子(活化分子)发生的碰撞 •以一定的空间取向发生的碰撞 ※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必要条件 3.活化分子: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4.活化能:活化分子的能量超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 量的部分

[桦乡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桦乡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了解本教材的内容,即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范围;
2、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碰撞”概念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并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领会;
3、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和研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情景,展现化学反应、化学性质的复杂性,转而指出化学反应其实有“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利用教材创设的具体情景,分析“有效碰撞”概念模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这些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复杂性”与“规律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2、通过对“有效碰撞”概念模型的学习,展现化学反应的最本质的东西,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探究兴趣;
3、指出目前尚未有“活化能”的理论测量方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究热情。

【重、难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学习。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教师讲授、创设情景、探究活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
1、完成《导纲》。

2、课后练习:
定性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示意图,并标出活化能和反应热。

(仿照教材图1)(1)2H2 + O2 = 2H2O 放热
(2)2KClO3 = 2KCl + 3O2吸热
(3)H+ + OH- = H2O 放热。

教案-化学反应绪言

教案-化学反应绪言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绪言是全书的开篇,该篇简单介绍了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

绪言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

教科书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

二是第三、第四自然段,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绪言在全书中起到提纲挈领、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化学键断裂、能量变化直接的关系。

这一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接受相关知识有较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在概念模型的表述上应尽量简化,使学生在内容上对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有所了解,在方法上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概念模型法有所领悟。

三、教学目标1.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

2.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3. 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五、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出发,在表述上尽量简化。

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设置具体的化学反应情景,指出复杂化学反应的规律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的看问题。

通过概念模型的学习,展示化学反应最本质的东西,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探究兴趣。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件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件

分子轨道与电子跃迁
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是描述分子中电 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决 定了分子的能量状态和电 子分布。
电子跃迁
电子跃迁是指电子从一种 能级跃迁到一种能级的 现象,是化学反应发生的 重要原因之一。
能级
能级是描述分子能量状态 的标度,不同能级间的能 量差决定了电子跃迁所需 的能量。
光化学反应与激发态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contents
目录
•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 •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原理 • 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
0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 裂成原子,原子重新 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 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 子的转移和共用电子 对的形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结构发生变化,产生 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
分解反应
一个化合物在特定条件 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较 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
化合反应
两个或多个化合物或单 质在特定条件下结合成
一个新的化合物。
置换反应
一种金属单质通过与另一 种金属盐溶液反应,置换
出另一种金属单质。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 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
反应自发进行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 着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进行,即向着ΔHTΔS < 0的方向进行。
自由能变化与反应方向
自由能
自由能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体系所具有的能量中可用于做功的 那部分能量。自由能通常用ΔG表 示。
反应方向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应总 是向着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即 向着ΔG < 0的方向进行。

选修4绪言

选修4绪言

(3)、 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 推论: 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的多少有
关。
问题:
单位体积中的活化分子数的多少又 与什么有关?
3、活 化 能
(1)、什么是活化能?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活化能
能 量
E1 反应物
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 变成生成 物分子放 出的能量
E2 反应热 生成物
该反应是吸热反 应还是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 子平衡 电化学基础
1、有效碰撞
(1)、什么是有效碰撞?
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
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2)、 结论:
而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3)、推论: 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
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
问题:为什么有的碰撞可以发生反应(有效 碰撞),而有的不能发生反应(无效碰撞)?
新的分子
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 所用! 4、我们必须弄清楚些什么才能使化学为人类服务?
对化学反应的原理要清楚
二、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1、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 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反应限度。 2、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化学变化。 3、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及其 在溶液中的反应。 4、电化学基础——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 一个领域。
推断:一定与分子本身的性质和能量有关。
2 、活 化 分 子
(1)、什么是活化分子?
具较高能量,有可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化学反应原理-绪言

②在温度不变时,对某一个反应来说,活化分子 在反应物中所占的百分数是恒定的。 活化分子数(n活) 活化分子百分数 = 反应物分子总数(n总) ◎只有活化分子之间采取合适取向的碰撞才是有 效碰撞。 ◎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从总体上来说都属于有效 碰撞。 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 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的多少有关
思考与交流
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什么有关?
⒉活化能 ⑴概念: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活化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
能 量 E1 活化能 活化分子
该反应是吸热反 应还是放热反应? 反应热
E2
反应物 活化能与反 应热有关吗?
活化分子 变成生成 物分子放 出的能量
生成物 反应过程
有没有活化能为“0”的反应呢?
化学热力学: 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
那么
如何来研究一个化学反应呢? 研究化学反应 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又是怎样?
——概念模型法
一、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认识几个概念:
有效碰撞 活化能 活化分子 催化剂
一、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⒈设想
气体分子之间通常存在着比气体分子 本身的体积要大得多的空间,忽略分子与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不存在 牵制关系,因此,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认 为气体分子的运动是自由的,因而,它们 之间的碰撞可以视为是随机的。
情景2 将H2 、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数千年而不反应,但点燃后却立刻发生爆炸,转 化成水。而且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 成物。这说明了什么?
推断: 外界条件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结论:内部因素已经具备了,不同的外界条件能
够不同程度的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情景3 H2和N2即使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 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氨)。这又说明 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绪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人士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的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地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挈领、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激烈碰撞,破坏化学键,使得各原子间的组合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化学键,产生了新的分子,同时也了解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模块是以学生此前的化学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对许多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为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而设立的选修课程,已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科书中介绍的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模型及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三、教学难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四、教学重点
“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五、教学设计
【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化学反应实质: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原子的重新组合描述:实际化学反应过程需要有效碰撞,碰撞产生的能量足以使旧键断裂。

【板书】有效碰撞概念、条件及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不稳定原子变成稳定分子放出能量,发生反应,则需要碰撞。

但并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

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知识延伸】
1、参与反应的粒子数增加,碰撞几率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总结:浓度变大,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2、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反应速率加快。

【整理】有效碰
撞概念、条件及
与化学反应速率
的关系
【倾听】简单了
解反应条件改
变,对有效碰撞
以及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

影响因素打
基础
教学环节二
【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1、有效碰撞是本身具有较高
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
子叫做活化分子,同时把活化
分子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称作
活化能。

【讲解】E1:正反应活化能。

参加化学反应一般需要反应条件,如氢气和氧气需要点燃的条件,反应剧烈,外界提供能量,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去破坏旧化学键,反应过程中能量先上升后【倾听记录】了解活化分子与活化能和有效碰撞的关系,为之后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打基础。

下降。

教学环节二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改变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正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记录】掌握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原因。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与思路,同时还简介了“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两个概念模型。

【回顾】加深印象
六、板书设计
选修四绪言
一、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决定因素:内因和外因
氮气与氢气的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二、概念模型法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理论
2、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3、催化剂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但是应该对教学方法进一步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多多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