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贾义军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06级1班学号:2005051204
【摘要】陕北民歌凝结着陕北人民的智慧与情致,具有极高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应用,体现了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陕北人民敦厚、质朴的民族风情。

本文拟从比喻、反复、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对陕北民歌中的陕北风土人情加以解读。

【关键词】陕北民歌;修辞格;修辞效果
黄河之水一泻东去,黄土高原千古沉积。

陕北高原是一块贫脊的土地,也是一块创造灿烂文明的宝地。

质朴的人民没有因自然条件的低劣而消沉,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开拓、耕耘、创作,世代繁衍生息。

他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璀灿丰腴的精神财富——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切实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丰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朴实无华,音韵优美,意境深邃。

本文以陕北民歌中比喻、反复、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为分析实例,对陕北风土人情加以解读,探寻黄土高原所特有的粗犷、辽阔、壮丽的形式美和苍凉、悲壮的内涵美,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传达劳动人民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
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叫‘喻词’”。


比喻在陕北民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它表现为以下四种:
(—)明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像、似、彷佛、
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

例如:
1、我爱姐儿好模样,立下好像一炷香,走起好像风摆浪。

(《十爱姐》)
2、毛主席好像那灿烂的太阳,照耀着全中国好光明。

解放军都是钢铁的英雄,解放全中国建奇功。

(《毛主席像太阳》)
例1中用喻体“一炷香”细长而又笔直的特点来比喻姐儿的苗条身材,突出了其亭亭玉立之态;“风摆浪”意指其自然柔和的特点,在此比喻姐儿走路的轻盈姿态,写出了其飘飘欲仙之势。

该唱词体现了陕北人民尽管长期以来遭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他们善于通过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嘹亮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唱给大山听,唱给河流听。

例2中的喻体“太阳”意在突出它的光和热,“钢铁英雄”意在突出它的坚强不屈。

先后把毛主席、解放军比作是“红太阳”和“钢铁英雄”,从而表达了陕北人民对毛主席对红军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

体现出陕北人民爱憎分明、永远跟着党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性格特点。

(二)暗喻: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如:
3、大红公鸡毛腿腿,你是哥哥的勾命鬼。

(《白灵子雀儿漫天飞》)
4、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

(《哭嫁歌》)
例3中的喻体是“勾命鬼”,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暗指妹妹就像“勾命鬼”一样把哥哥的魂勾走了,使得哥哥干什么都没有精神。

其表面上近乎诅咒与怨骂,实则上是含蓄的表达,表明男子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妹妹”。

例4中的“两盏灯”,灯一般是在夜晚的时候使用的,它是黑暗中的“启明星”,既写出了陕北人民当时贫苦的生活景象,同时又用黑暗中的灯来比喻姑娘的眼睛炯炯有神。

“两张弓”,弓的特点是细长而又弯曲,在此形容姑娘的眉毛细长,形象地描绘出姑娘的眉毛有种诱人的美。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
5、脸蛋月儿明,乌云盖脑门。

(《给奴寻婆家》)
6、人家成双咱们成单,一对对剩下个单爪爪。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例5中把姑娘脸蛋比喻成明月,突出姑娘脸蛋的光滑细嫩;“乌云”比喻姑娘头发乌黑发亮,意在描绘姑娘长得楚楚动人。

例6中的“单爪爪”,在陕北方言中
喻指“单个,一个”的意思,意指成双成对的动物走了一只剩下了一只,在此是指两个人中走了一个,剩下另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样子。

(四)讽喻:一般是用一件事的道理去比另一件事,让对方体会其中的关系,二者道理多相通。

这在陕北民歌中运用极为广泛。

例如:
7、脚踏踩杆手搬扣,我和哥哥没盛够。

(《信天游》)
8、墙头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下还想那你。

(《墙头头上跑马还嫌低》) 例7中的前半句看似指划船时手脚并用,而实指后半句中的“妹妹”和“哥哥”长相厮守、 形影不离。

例8中的前半句“墙头上跑马”看似指马在墙头上转圈子,而实指后半句中的一方时时刻刻想念着另一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比喻都运用在情歌之中,这也是陕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情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有原因的,陕北黄土高原山高谷深、支离破碎的地形致使交通不便,陕北人民长期定居在大山里过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农耕生活,加之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严重,男女比例不协调,导致男子到了结婚的年龄都找不到媳妇,于是他们在山坡上放羊或干农活儿的时候常常放大嗓子唱情歌,对着大山对着河流倾诉他们的心声。

而姑娘,喜欢上了男子却不能和他在一起,原因在于家长的反对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有的就此消沉,有的却敢于冲破家庭与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就是陕北人的性格——敢爱敢恨,敢于反抗。

二、反复的运用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


陕北民歌中使用数字构成反复屡见不鲜,其和谐、巧妙常使人觉得趣味无穷。

例如:
9、一圪嘟葱,一圪嘟蒜,一圪嘟婆姨(就) 一圪嘟汉,一圪嘟秧歌满沟转,一圪嘟娃娃(就) 撵上看。

(《一圪嘟》)
10、三天没见哥哥的面,大路上行人都问遍。

三天没见哥哥的面,硷畔上画着你眉眼。

三天没见哥哥的面,口吃砂糖也不甜。

(《三天没见哥哥的面》)
11、上一回庙来打呀一回钟,为一回朋友伤呀一回心。

鸡爪爪黄连苦呀苦豆根,你把哥哥苦呀苦在心。

(《一样样心思张不开口》)
12、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哟) 哥。

(《大送郎》)
13、一对对喇叭一对对号,一对对红旗空中飘。

一人一马一杆枪,一颗子弹推上膛。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14、清酒(哪) 清来稠酒(一个哪) 黄(么呀呜外,嗨么) ,喝了四两又四两(么) ,再喝四两也无妨(么) 。

(《三杯酒》)
15、一碗碗凉水一张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

一碗碗凉水一柱柱香,谁卖良心见阎王。

(《要吃那砂糖化成水》)
例9中的“一圪嘟”是陕北方言的一个数量词,用于限定“葱、蒜”时相当于“一把、一头”,而用于限定其他的人或事物时则是表示“数量多”的概数词,有“一大群、一大堆”等含义。

这句唱词反映的是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现象:葱、蒜是老百姓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贫苦生活。

虽然他们物质上贫穷,但是精神上却很富有,陕北的秧歌一到正月就走进千家万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扭秧歌、看秧歌,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例10反复地唱“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意在说明姑娘对刚走不久的“哥哥”的深深思念和独守空房的孤寂难耐之情。

例11中反复使用“一回”意指姑娘帮了朋友的忙反倒被朋友伤了心,表现出怨恨与无奈之情。

例12反复使用“一对对”,反映的是陕北青年男女大胆而炽热的爱情观,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狂热追求。

例13“一对对”词语的反复使用,表现出陕北人民对驰骋于战场之上的亲人的期盼,更能反映出陕北人民乐于参军、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例14反映的是陕北的酒文化,神木有句古话叫“一进门三圪蛋”,意思是亲戚朋友来到家里进了门首先就要喝三杯酒。

亲戚朋友来到家里,不求有多讲究,但求吃好喝好。

以往的贫穷生活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理,所以陕北文化中更多的体现的是吃喝文化,无形之中使这种热情好客的民风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而例15反映的又是陕北人民敦厚豪爽的性格特点,讲究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不做昧良心的事,为祖上、家人和子孙后代积德。

总而言之,陕北民歌中反复修辞格的运用,既反映出陕北纯朴的民俗和牵肠挂肚的爱,又反映出真挚的民情和好客尚酒的秉性。

这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长期以来民族的融合所形成的。

三、双关的运用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
兴趣;另一方面适应了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从而使得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民歌的表现力。

这在陕北民歌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例如:
16、公鹅展翅飞过河,留下母鹅叫咯咯。

(《送大哥》)
《送大哥》是表现爱情的一首情意缠绵、内在含蓄的民歌。

“留下母鹅叫咯咯”中的“咯咯”既形象地模拟出了鹅的叫声,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同时又巧妙地一语双关,特指小媳妇叫“哥哥”,意在指出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诉心中的哀怨。

过去,陕北一带生活贫穷,青年男子常要到外地去谋生,有走西口的,有赶牲灵的,有做长工的,有做小生意的,背井离乡远去他方。

走时,亲人们常泪眼相送,走后,亲人们则日盼暮思。

民歌《送大哥》便是以情妹含泪送情哥为内容的送别民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

陕北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人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打工人这一走,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情妹和情哥总是不能够长相厮守,情妹含泪送情哥,情妹情哥通过唱情歌来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传达出黄土高原上苍凉、悲壮的内涵美。

(二)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如:
17、圪针钵钵柠条根,谁刺(支)不住谁起身。

(《信天游》)
这里的“圪针”是指酸枣树上的刺,它象征尖锐的东西。

柠条根极为顽固,二者对垒,谁坚持不下去谁就意味着放弃。

这里一语双关,意指恋爱中的双方,若一方经不住世俗、道德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就早点宣告退出,而另一方却依然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这里的双关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仅指的是爱情,更多地反映的是陕北人民的现实生活。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陕北人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一年四季都在田地里忙碌着,早出晚归,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艰辛的生活已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倘若收成不好,就更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但是,他们毫无怨言,继续生活着,这是他们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

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陕北人民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崇高精神。

四、对比的运用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④对比可以使事物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在陕北民歌中运用的也非常出色。

例如:
18、人家上坟成双对, 可怜我光棍单一人。

人家儿都有妻,光棍没有老婆 。

(《光棍哭妻》)
19、人家成双咱成单,好像孤雁落沙滩。

一对枕头两条毡,一个人睡觉真难熬。

(《小寡妇哭坟》)
这两句唱词是陕北民歌中的上坟歌,指在坟地里对已故亲人所唱的歌。

例18“成双对”与“单一人”形成反差,“有妻子”与“没老婆”形成鲜明对比,光棍生活的凄苦与可怜,听起来真令人同情。

例19中“成双”与“成单”对比,虽然一对枕头,两条毡,却只能一个人睡觉,寡妇没有了心灵休憩的港湾,没有了情感的依托,真是有苦难说,有怨难诉,日子过得如此艰辛。

民歌中借用对比,把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宣泄了出来。

残酷的现实让无数人苦苦等了对方一辈子都没有等到头,最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

艰辛的生活让代代人忙碌在田间地头,有苦有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清明时节上坟头,对着亲人哭个够,从春说到冬,从早说到晚,从家说道外,从儿女说道农事,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楚。

五、辞格的综合运用
陕北民歌中往往是一句歌词或一段歌词中综合运用好几种修辞格,从而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如:
20、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个杆哎,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把船儿来搬。

我晓得——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个杆哎,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把船儿来搬。

(《黄河船夫曲》)
这首唱词反映的是生活在黄河边上的陕北人民的渡船生活。

在歌中同时运用
了设问、反复、顶真、婉转、层递、对偶、等多种修辞格。

歌词前呼后应,气势贯通,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歌中的数字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黄河九曲回肠、美丽壮观的景象,这是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所形成的独特地貌,真正体现了黄河九曲十八弯滚滚向东的气势。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与滔滔黄河水搏击着,体现出黄河船夫粗犷豪放、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雄性气概,给人一种搏击风浪、勇于征服自然的力量美。

陕北民歌作为汉民族民歌的典型代表,其唱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格,无不体现着陕北人民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对人生的感慨与解读,对艰辛生活的理解与搏击,以及对陕北黄土高原独特地貌的敬畏与赞美。

陕北民歌是陕北历代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是陕北历代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之列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注释:
①②③④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184页,第217页,第197页,第214页。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王鹏翔.陕北民歌中的数字修辞[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书馆,2004年。

[5] 《陕北民歌歌词集锦》。

[6] 姬乃军《黄土魂---陕北民歌纵横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榆林地区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