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

摘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地位的确立,是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人性和人的发展理论的肯定,承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和普遍人性的存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人的优先性价值的确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人的本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产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就以人为本与人性及人的本质的关系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核心价值目标。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价值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提出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某些方面的缺陷, 坚决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 同时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促进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以“唯‘物’主义”为中心向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方向去转换。

“以人为本”实际上结束了“以物为本”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过去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及轻视人的发展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纠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下面本文就这一概念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1.以人为本的“人”的哲学阐释

马克思在他的多篇著作中所提到的“人”是指“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或者是“每一个人”,或者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阐释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①马克思对个人的阐释是:“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像施

蒂纳那样陷在里面,而是为了从这里上升到‘人’。只要‘人’的基础不是经验的人,那么他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形象。简言之,如果要使我们的思想,尤其是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我们就必须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我们必须从个别物中引申出普遍物,而不要从本身中或者像黑格尔那样从虚无中去引申。”

②马克思将社会发展的主体定位于个人,且是每一个个人,并指称是所有人或每一个人,并不限于人类的某一部分。在马克思的多部论著中也多次提到过“个人”这个词,《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到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2.以人为本的“本”的哲学阐释

以人为本的“本”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地位的确立,是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位”的本、“本体”的本、“根本”的本,以人为本理念就是主张“人”或“人类”本位思想,确认了人相对于世间万物在其价值上的崇高之上的地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④即是说人是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人的世界和社会的根本、主体,而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整个历史。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⑤” “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⑥”。

二、以人为本与人性

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人性和人的发展理论的肯定,承认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和普遍人性的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⑦这种“类特性”即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物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人性。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人性的存在,恰恰是肯定人性的存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区别于它物尤其是动物的最根本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性复归:复归人性

马克思在批判“专制制度”与“兽性”时,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提到:“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⑧这里,从人性与“专制制度”和“兽性”相对立的角度上肯定了人性的存在。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唯一价值尺度。并进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⑨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人性的复归,即复归人性。随后,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合乎人性”即“适合人性”等话语,马克思在肯定了人性的存在的同时,也对复归人性做了很充足

的论证。

2.以人为本的“人性复归”:满足人的需要及实现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人的优先性价值的确立,承认了人的主体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提出,肯定了人性作为人区别它物及人作为人的客观依据。所谓“以人为本”,就哲学范畴而言,就是把人放在突出的和优先发展的地位,即把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的人权作为首要发展的目标来通盘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及实施各项积极有效管理时,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在不损害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以人为本与人的本质

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思维、执政方针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突出了人的价值优先性,表征着人作为具体历史的社会存在的现实规定性。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当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时,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

人的本质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法律伦理道德关系、地缘血缘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这些关系共同影响着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论述三大社会形态中也提出人的本质是经过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輥?輯?訛在马克思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的以人的依赖性和以物的依赖性都没有体现人的主体价值性,只有在第三个阶段的个人的自由全面的阶段中才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优先价值性,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以人为本意蕴人的本质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也即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复杂多样性,即包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輥?輰?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的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