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之“易卜生主义”和中国现代话剧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卜生之“易卜生主义”和中国现代话剧之父
——从易卜生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看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摘要:戏剧大师易卜生一生创作了25部戏剧,是北欧众多文学家中最重要、最有世界意义的人。
他的《玩偶之家》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所塑造的娜拉这一形象更是至今世界最熟知的女权主义和妇女争取解放的代表。
尽管,在中国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和搬上舞台的次数最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易卜生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影响更深远。
鲁迅是我国最早对易卜生发表评论的人,胡适、茅盾、郭沫若、曹禺等都有评论。
戏剧方面,胡适将他的戏剧褒为“易卜生主义”,洪深、曹禺等都深受其影响。
关键字:易卜生主义文学戏剧影响
正文:
一、易卜生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易卜生不仅是挪威的、是欧洲的、也是世界的,超越国宝级而是像莎士比亚一样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北欧文学是边缘文学,在整个北欧众多的文学家中,最重要、具有世界意义的恐怕只有易卜生:举例:1994年的“布罗姆1排行榜”里被列为“西方文化救生筏”的世界级文学人士共有13位,其中有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长道路同莎士比亚十分类似:从小家道中落,通过在剧院实际工作获得经验,在剧院当编剧。
易卜生一直在摸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直到1860年前后才实现了戏剧家的艺术突破。
在北欧作家中列入排行榜的只有易卜生,可见易卜生在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
易卜生是世界公演最多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在世界公演数目,仅2005年5月就有125 场之多,地域从孟加拉一直到巴西。
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有112次之多。
他的作品按思想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50、60年代主要写富于爱国激情和个人“精神反叛”思想的浪漫历史剧;70、80年代主要写批判社会丑恶和宣扬个性解放的“社会问题剧”;80年代后主要写带神秘、象征色彩精神的探索剧。
每阶段都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恩格斯),但以“社会问题剧”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主要剧作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把正直无私的斯多克芒医生当作“人民公敌”的《人民公敌》(1882);把惟利是图、无恶不作的博尼克船主当成“社会支柱”的《社会支柱》(1877);以及揭露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家庭的极端虚伪不公的《群鬼》(1881)和《玩偶之家》(1879)等。
代表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的“反叛”言论和行动,尽管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和不知去向何处的盲目性质,但她对社会的激烈批判,却完全称得上是一篇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独立宣言”。
内容上,体现了一种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和对现存的习俗、伦理、道德的抨击。
在艺术表现风格上,早期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着寓意的表现形式,代表性作品有《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布兰德》、《彼尔·英特》又译《彼尔·京特》、《彼尔·金特》等。
中期的主线是现实主义,但有自然主义成分,这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相继完成了他最重要的4部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又译《社会柱石》)、《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群鬼》、《人民公敌》(又译《国民公敌》)。
在这几部作品中,易卜生猛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切:国家、宗教、家庭、婚姻、道德、伦理。
他痛恨社会的弊端,憎恶人际间的伪善及现存秩序的腐败。
1884年完成的《野鸭》是他进入晚期创作的一个标志,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代表性作品还有《罗斯莫庄》、《海上夫人》、《海达·加布勒》、《建筑师》、《小艾尔夫》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在这
些作品中对社会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减弱,代之的是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对抽象的人生意义进行探索。
二、易卜生主义和易卜生主义的中国化——易卜生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巨大推动作用
所谓“易卜生主义”便是指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文学家、戏剧家对易卜生戏剧的解读。
“在…五四‟先驱者看来,所谓…易卜生主义‟,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是易卜生的…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的…个性主义‟的张扬;二是易卜生的…能把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的…写实主义‟主张”。
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影响深远,他说:“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
”他概括了易卜生戏剧的一个特征:批判现实的写实精神,这种概括强调了易卜生戏剧的写实精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这种写实精神是中国戏剧所长期匮乏的,这种批判现实的态度是“五四”知识分子们所极力追求的。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中就盛赞易卜生:“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他赞扬易卜生《人民公敌》一剧中的斯多克芒医生“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的精神。
对任何一种戏剧文本的解读既能反映解读对象本身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窥见解读者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想倾向。
胡适对易卜生戏剧的解读不仅使人了解了易卜生戏剧的一些思想内涵,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胡适这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和思想先驱是基于何样的视角理解、诠释易卜生戏剧的。
胡适对易卜生的解读可以代表“五四”时期一批启蒙知识分子的立场,他将其解读命名为“易卜生主义”,以思想的高度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内涵,借助《新青年》杂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为“易卜生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吹响了号角。
易卜生素有“中国现代话剧之父”的美誉,胡适将易卜生的戏剧褒为“易卜生主义”,洪深、曹禺等人在创作上都深受其影响。
易卜生是世界公演最多的作家之一,仅2005年5月公演数目就有125场之多。
我国早期的老艺术家们如赵丹、金山、蓝苹等人都曾出演过易卜生的作品。
洪深曾说:“现代话剧的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有主义。
对于世故人情的了解与批评,对于人生的哲学,对于行为的攻击或赞成,——凡是好的剧本,总是能够教导人们的。
”可见,中国的戏剧家们需要的是“有主义”、“能够教导人”、“对于世故人情的了解与批评”的戏剧,“易卜生主义”正好符合他们的这种需要。
另外,“易卜生主义”的发生正值中国戏曲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五四”时期,戏曲遭到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戏剧家的抨击。
周作人便认为旧戏“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是“野蛮戏”;钱玄同则指出传统旧戏中“戏子打脸之离奇”以及追求“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变革戏曲,引进新的戏剧形式成为当时戏剧界一致的呼声,旧有的戏曲文本和艺术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启蒙者们的思想要求,他们期待着中国戏剧的“凤凰涅磐”,“易卜生主义”的到来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亮窗,他们找到了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获得了改造中国戏剧的有力武器。
在中国,在创作思想上与易卜生相通、并在创作中得到易卜生创作真髓的是曹禺。
“五四”时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数量虽多,但艺术上比较优秀的却不多,真正写得好的是曹禺的《雷雨》(1934),还有白薇的三幕剧《打出幽灵塔》(1928)。
在独幕剧中,比较好的是《获虎之夜》(田汉)、《泼妇》(欧阳予倩)和《一只马蜂》(丁西林)。
而另外一些艺术上比较概念化的作品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了。
易卜生主义”凸显了易卜生戏剧的写实风格和个性主义,写实风格的提倡改变了中国戏
剧写意、诗化的传统,为中国戏剧现实主义风格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戏剧的历史走向,使得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戏剧都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迈进。
“引进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原则,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它标志中国戏剧的发展融进新的因素。
戏剧的写实美学原则完全改变了传统戏曲的审美观念,并由此导致包括戏剧文学剧本和戏剧表、导演以及舞台美术在内的一整套戏剧革新。
中国戏剧以写实戏剧体系的确立而跃入世界现代戏剧行列。
”随着“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的鼓吹,一大批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问题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妇女问题、婚姻问题、爱情问题、伦理问题、劳工问题、社会腐败问题在大量的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虽然这些“问题剧”在戏剧艺术上成就有限,但“它是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改变了近代以来传统戏曲着重…美‟的创造而与现实人生渐趋脱节的偏狭,使得中国戏剧在20世纪中国严峻的现实发展中,能与时代共脉搏,能与人民共患难,戏剧与时代现实和人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它在提高戏剧的社会品位的同时,也提高了戏剧的艺术品位”。
参考书目: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
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现代戏剧》
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