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自由意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志”与“表象”出发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摘要:叔本华执着于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带有神秘主义的直观方法,使他在根本上剥夺了人类道德的客观普遍性,变成了一种偶然的相对主义工具,使他产生对人生的哲学误解,由非理性主义哲学伦理学滑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结论。而二十世纪的施韦泽则结合神学,提出趋向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敬畏生命,积极的肯定人生意义与外在世界,进而重塑不断堕落的现代文化。两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与人生境遇下提出了两种看来极其相反的哲学理念,代表了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不管何者,皆瑰丽绚烂。

关键词叔本华;施韦泽;自由意志;世界观

19世纪的西方现代伦理学,认为理性的力量难以观照现实人生,不足以应

付社会动荡给自身带来的烦恼、痛苦和失望。理性主义所设置的理想化的道德观

念原则系统,为自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精华以及由此产生的接踵而至的

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军事争斗等现象所带来的严酷的现实证明为幼稚

的心理主义幻想。“个人意志”、“生命存在”、“心理情绪”等对“普遍理性”、“善

良意志”、“观念理想”取代。叔本华的自由意志便是一大潮流。

一、自由意志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

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因此对于生存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不移的,

只要我们怀抱着生存意志,我们就决不能对我们的生存忧烦,哪怕是在临死的一刻。”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才是世界的本体,可见,叔本华的哲学并不研究所

谓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而是研究作为现象世界之表象与作为本质世界之意志

的本体关系。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表象,我的意志才是世界“实际存在的

本体意义”。

意志是绝对的,意志自由不依赖理性,而且对于任何现实的人来说,他非但是不自由的,而且生命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使他永久地处于一种痛苦的被动状况。

康德认为,我们能够从自己的理性中找到道德法则。我们能够认识到道德法则这个事实,就说明我们是自由的。人能够自律,意志自律是意志的这样一种特性,即意志对于它自身就是一个法则,不依赖于其对象。

叔本华欲驳倒康德,他批判康德,并以盲目的生命意志取代康德的理性,以纯粹感性的神秘化的意志冲动抹杀道德义务的客观价值意义,以至于非但没有真正驳倒康德,而且在理论上排除了人类道德主体性意义。

叔本华采取了康德将世界存在划分为现象与物自体的两分法形式,将意志与意志之表象双重化。从而把现实的人与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活动与生命意志本身割裂开来,分化成两个对峙的层次。一方面极端强调意志本性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现实行为变成了受支配的宿命论举止。

由于叔本华执着于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带有神秘主义的直观方法,使他在根本上剥夺了人类道德的客观普遍性,变成了一种偶然的相对主义工具,使他产生对人生的哲学误解,由非理性主义哲学伦理学滑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结论。

与之相对的是,二十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施韦泽走出书斋,在非洲蛮荒莽地中悟出了另一套乐观而肯定的法则——敬畏生命。从伦理的相对主义到伦理的绝对主义,从否定生命到肯定生命、进而敬畏一切生命,两位大师的人生哲学的交锋,让跟随者从深渊到高峰,从暗黑漩涡走到天高地阔。

二、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

哲学上支持多元主义的顾准先生曾说:“哲学上的多元主义,就是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否认有什么事物的第一原因和宇宙、人类的什么终极目的。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主人是人类。不设想人类作为主人,这个世界就无须认识。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进人类的处境。”此处他否定了哲学的创造与需求的主体,自然“哲学”也随之消亡。无论是哲学上的一元论还是多元论都被否定了。

顾准先生又说“因为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曾经设想过的人类改善的目标,确实许多已被超过了。所以,一切第一原因,终极目的的设想,都应该排除掉。而第一原因和终极目的,则恰好是哲学上的一元主义和政治上的权威主义的根据。”但结合顾准先生说这话的背景来看,此处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哲学的多元论与一元论,未充分考虑伦理视域,故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施韦泽结合神学来探讨伦理世界观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拯救衰落的文化。基督教一神论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在他的敬畏生命世界观的建构体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施韦泽认为,无论从民族主义,历史虚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从现代人缺乏理性,哲学的没落等方面去看,现代社会都处于一种危险的状况中。

经过一番对伦理历史的梳理与探讨,他提出,重塑文化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普世世界观。“文化以世界观为基础,并且只能够产生于许多个人的精神觉醒和伦理意志。”所有的思想,无论是个人的但还是社会的,最终都归结于世界观。

他强调“精神的重大使命是创立世界观。理念在世界观之中论证时代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只有具备了文化世界观,我们才能够具有为文化所要求的理念、信念和行为。”

而构建这样一种世界观的路径,是通过理性。与叔本华提倡自由意志而最终滑向悲观主义不同,施韦泽提倡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他认为“理性不是限制我们心灵生活的多样性的枯燥理智,而是在其富有活力的相互作用中的我们精神的所有功能的总和。在理性中,我们的认识和意志之间进行着决定我们精神本质的神秘对话。”

三、悲观主义与敬畏生命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形成痛苦和悲剧的逻辑理路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欲求的动因来看,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现状的不如人意,只要这种

不如意得不到解决,欲望者就会痛苦。

2、就心理效应而言,当前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欲望主体很快就会厌

烦,由此出现新的欲望,从而造成欲求的无休止性,故而人生犹如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渡的钟摆。

3、从欲望的实现数量而言,由于生命意志的欲求是没有尽头的,但是

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能够实现的欲求只是极少部分,而多数欲求无法实现。

因此,人生就是痛苦,除却痛苦,便是虚无。当人们甘于痛苦的炼狱之后,所剩的只是一个巨大的无聊。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永无终止。

而要摆脱痛苦,叔本华认为有两种方法:

其一,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的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